近日,一篇出版社編輯的日誌在豆瓣極速發酵,並進一步擴散至多個社交平臺。日誌內容是關於一本文藝類新書成為某偶像明星「飯圈」年底「養號」的基地——該書11月11日後發貨,趕上 「飯圈」年底衝KPI(關鍵績效指標),二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兩天內多出近200條幾乎都是複製粘貼的短評,而標記記錄幾乎都是這位明星的「飯圈」養號。
作為一名豆瓣的老用戶和一名寫作者,我和我的很多同行以及出版社的朋友一樣,對此感到痛心——因為被複製粘貼的「水評論」鳩佔鵲巢,「豆瓣上的這本書,已經徹底不屬於作者、譯者、編輯和讀者了」,更感到憤怒——不能讓「飯圈」綁架所有網際網路平臺的話語權!
有必要先對「養號」的來龍去脈做一個解釋。「飯圈」到豆瓣讀書頁面打分,目的是為了增加自身的評分權重。按照豆瓣評分規則,每一個豆瓣網友的評分權重是不同的,越是持續活躍的用戶評分權重越重,給相關作品打分就會起到拉升評分的作用。而如果是剛註冊的小號,或者是殭屍號,打分會被豆瓣平臺視為無效評分。
為了增加評分權重,日常就需要「養號」。怎麼養呢?既然是要持續活躍,那就去豆瓣的書影音板塊下面打分寫評論,評論也不需要真評,隨便複製粘貼一段話就可以了,這樣就能營造出它是真實帳號的假象。
此次某偶像明星飯圈打分事件,就是這一操作的具體表現。事實上,豆瓣平臺被粉圈「攻佔」的書遠不止這次一本。從有心人整理的「被飯圈用來養號的那些作品」系列可以看到,數百條複製粘貼的無效評分充斥到多家出版社多本圖書的豆瓣頁面。新經典文學豆瓣官方帳號就在廣播裡稱:「近日我們發現雷蒙德·卡佛《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的豆瓣短評區突然湧入大量0粉小號的注水短評,這些短評或複製粘貼其他高贊短評、書評,或發一些與書關係不大的句子心得,我們對此感到十分遺憾。」
作為豆瓣十幾年的老用戶,我對豆瓣是深有感情的。我的寫作從這裡開始,正是因為在豆瓣頁面發表文章引起出版界編輯的關注,我的第一本書才得以出版。跟我一樣,很多作家都是從豆瓣開始走上專業寫作的道路。這裡匯集了眾多出版界的編輯,他們在豆瓣上挖掘了很多作者,並藉助這個平臺推介自己做的書。與此同時,大量專業的高素質讀者在這裡跟作者和編輯認真交流、提供建議,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在不斷的碰撞中,作者和編輯感悟到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作品。
可以說,作者、編輯、讀者,在豆瓣上形成一種良性的文化生態。也正因為此,我們都分外珍惜這個平臺。
此次 「飯圈」刷評 「養號」之事,的確讓我們這些相關的從業人員深感憤怒。因為此舉破壞了網絡的文化生態,幹擾了正常的評分機制,讓真正有價值的評論淹沒在水軍的假評論裡。他們之所以選擇在圖書頁面下面評分,我推測是因為電影頁面、音樂頁面涉及到娛樂明星。一份流傳開來的「豆瓣養號指南」裡就寫道:「儘量不給流量明顯或粉絲較多的明星打分評論,避免不必要的爭端,或被當做粉絲號降權。」而圖書頁面絕大部分跟娛樂行業無關,打分的人也少,看起來沒有太多人在意,通過這種頁面悄悄地「養號」,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豆瓣是編輯的大本營,他們非常在意自己做的書,這種刷評「養號」的行為會在第一時間被發現,這也是不用豆瓣的外圍用戶所沒有料想到的。
豆瓣評分能否繼續保持其權威性,一方面需要平臺自身的維護。針對這次的「養號」事件,豆瓣讀書官方帳號發表聲明:「近日接到投訴,部分圖書的評分評論出現異常情況。經查,與某些帳號試圖『養號』的行為有關。收到投訴後,我們加大了人工審核力度,並結合技術手段,陸續對這些異常用戶進行了處理。垃圾數據被清除的同時,這部分用戶也會被永久標記,未來的評分評論將視作無效內容處理。」
另一方面,平臺的「純淨」也需要眾多豆瓣用戶自發的監督。可以說,豆瓣上的任何惡意操作都是我們這些忠實用戶所不能容忍的。我跟很多豆瓣用戶一樣,對「飯圈養號」行為持鮮明的反對態度。喜愛自己的偶像本無可厚非,但追星行為需要理智的約束!我相信這位一向以陽光正面形象示人的偶像明星,也不會贊同你們這樣的行為。畢竟你們此番的惡意操作一旦讓公眾知道,對偶像本人的形象也是一種傷害。所以在愛偶像之餘,也請尊重他人的作品,尊重每一位創作者和讀者,尊重自己。
(作者為青年作家,代表作《山中的糖果》《紙上王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組稿編輯:陸紓文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