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高德上線了一個新功能:家人地圖,這個功能一下子讓網友們炸開了鍋。
據官方介紹,「家人地圖」除了與家人位置共享,可實時獲取家人所在地點外,還可以給家人設置「親友位置提醒」。即以某個地理位置150米到2公裡為半徑設置位置提醒,當家人到達或離開安全半徑時會收到消息提醒。
此外,還有「家人歷史軌跡記錄」,可以精確記錄家人最近72小時內的行動軌跡,回溯家人去過的地點。
一部分網友表示這樣的功能很實用,能夠更好的照顧老人和孩子。
還有一部分則表示這項功能嚴重侵犯了個人隱私,具有很多隱藏風險。
更有一些深謀遠慮的同學們,儼然看得更遠......
這些爭議呈現出極其鮮明的兩極分化態勢。一方堅定的支持,另一方則堅決抵制。那麼,這項功能到底是會給用戶帶來便利,還是帶來不可言喻的痛點呢?
02
支持者認為,家人地圖的主打功能是「讓守護看得見。」
一方面,針對於一些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及尚處於幼齡的兒童,這個功能可以讓他們的家人隨時掌握行動軌跡,防止走失問題的發生。
另一方面,對于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以及家長們而言,家人地圖就能讓他們實時關注孩子動態,從而實現心靈上的慰藉。
當然,最直白的應用場景還是用來查崗。有了這個功能,渣男渣女就能一網打盡了。
而站在抵制者的角度上,他們認為這項功能讓他們的隱私全部暴露在陽光之下,會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壓力。
當你加班工作到12點,父母打電話問你為什麼還沒下班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溫馨嗎?還有很多類似這種覆蓋下的場景。例如,【你明明在家,為什麼不接我電話】、【下班了為什麼不回家,定位顯示你在樓下幹什麼呢】等等......
這種24小時被人監控的感覺會不會讓你感到窒息?而且更誇張的是,72小時行程回溯會讓你去過哪都無所遁形。
03
爭議的人各執一詞,但其實大家都沒有錯。錯的是,高德不應該將原本針對特殊用戶群體的初衷上升為面向大眾群體。
雖然高德官方回應了開啟功能的原則:「對於有切身需要的家人,彼此都同意組建「家人地圖」,是重要的衡量標準和必須的使用前提。」也在使用條款中明確表示了需要在開啟位置權限、後臺自啟動、電量優化權限後才能提供服務。但對於用戶來說,社交綁架和情感綁架,就已經隱隱逼迫你使用這項服務了。這很難會讓用戶心生好感。
舉個慄子。一對小情侶生活在一起,要求對方開權限同意查看行動軌跡,這種行為本身難道只是為了表達關心和信任嗎?而即便雙方都開啟了權限,會不會在心裡留下一個心結?
當「正當化」的窺探以愛之名強加到我們每個人的身上,當手機屏幕上一組組冰涼的數據便能輕易將家人間的距離與信任量化,這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04
其實,早在家人地圖之前,就已經有很多類似的產品遭遇了同樣的問題。無論是zenly、Spot抑或是Find My Friends等產品,隱私問題永遠是最受關注的問題。相比起社交而言,人們更需要的是獨處以及個人隱私。
借名為守護的窺探行為,只能滋長人的掌控欲,繼而引發越來越多的矛盾。這樣的行為,不僅不能讓你的家庭更和諧,反而會成為和諧家庭裡的一根刺以及家庭關係破裂的導火索。
畢竟「我對你毫無保留」這句話,說起來容易,但有多少人願意呢?
家人地圖的初衷和願景是美好的,但要面向大眾群體,還存在太多問題。在確保自己不會洩露用戶隱私之前,還得先扛過全國中小學生們的「一星警告」。
現在問題來了,百度地圖會怎麼看?
是感覺被對手先人一步,還是隱約收到了一份對手送來的大禮?
關於作者
文 /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