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時代,交通優勢成為助力城市發展的翅膀,「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還真不誇張,儘管網際網路已經將時空距離越拉越近,但物理距離的暢通依然是城市化發展的必要條件。6月5日上午,盼望多年的「滬蘇湖」高鐵項目終於開工,在湖州設置形式儀式主會場,與上海舉辦的滬蘇湖鐵路(上海段)暨松江樞紐建設動員會進行現場視頻連線,吸引了全國的注意力。
「滬蘇湖」高鐵橫跨「包郵區」的上海、蘇州和湖州,全長163.8公裡,從東至西設置上海虹橋站、松江南站、汾湖站、盛澤站、南潯站、湖州東站、湖州站7個車站,其中上海虹橋站和湖州站為既有車站,其他為新建中間站。滬蘇湖高鐵的開工,意味著湖州與蘇州終於首次實現鐵路連接,而且,湖州將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所有區縣高鐵站線全覆蓋的地級市!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項目,滬蘇湖鐵路在規劃之初,便被置於國家高度。2018年10月8日,上海至蘇州至湖州鐵路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經發改委批覆,江浙滬三地對此項目寄於極大關切。2019年12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該規劃綱要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新注入了強心劑!今年4月26日,滬蘇湖鐵路初步設計正式獲批,一個多月的時間,正式開工,這一重磅消息非常震撼人心。
長三角城市群在國內城市群中的表現一直很「穩」,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色與自然和人文優勢,長三角的一體化發展,首先要產生交通上的便捷連接,以此加速經濟和產業的聯動。從整體上來看,滬蘇湖鐵路的開通,對湖州帶來的影響最為深遠。
湖州位於長三角腹地,太湖南岸,自古人文薈萃,曾經有句話這麼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湖州位於天堂正中央」,但腹地優勢並沒有帶來明顯的經濟提振。因為長三角以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為龍頭,從距離上來說,長海與蘇州和嘉興相鄰,在產業帶動上,像崑山花橋、嘉興嘉善、嘉興平湖等,產業轉移帶來的福利最為直接。湖州缺乏強有力的工業支撐,只好劍走偏鋒,打起了「養老休閒度假」的牌子,力圖打造長三角腹地的後花園。
湖州的生態確實宜居,這兩年的鄉村旅遊和濱湖旅遊開發迅速,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長三角遊客。作為鄰居,礙於太湖相隔,湖州與蘇州一直沒有鐵路連接,以致於兩地居民都甚覺不便。
交通的便捷,首先為流量的引入打開了通道。滬蘇湖鐵路建成後,湖州將成為距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車程在1小時內的高鐵樞紐城市。而且,根據長三角地區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規劃,除了滬蘇湖鐵路,湖州市還有其他5條鐵路被納入規劃,其中商合杭、湖杭鐵路正在建設,還將新增南京至杭州二通道、鹽城經泰州無錫常州宜興至湖州城際鐵路、杭州至德清城際3條鐵路。
湖州正在圍繞鐵路樞紐的定位形成自己的交通格局——四線一樞紐「十」字型鐵路樞紐,實現所有區縣高鐵站線全覆蓋,這一優勢包含著無限可能,高鐵所建構的智能交通大動脈將為湖州帶來哪些騰飛呢?當地喊出的口號非常耐人尋味——「成為長三角地區最黑的黑馬、最熱的熱土、最綠的綠地。」
未來圖景究竟如何,一切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