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前不久,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總技師管延安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當時,他正奔波在我國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沉管隧道的建設生產一線,每天聽著機械加工和錘子敲擊的聲音,倍感心安。
管延安利用工作間隙檢修設備 受訪者供圖
天津北方網訊:「我心情非常激動,榮譽的獲得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更大,擔子更重,我將用幹勁、闖勁、鑽勁鼓舞更多的人,重整行裝再出發……」前不久,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總技師管延安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當時,他正奔波在我國北方首條跨海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沉管隧道的建設生產一線,每天聽著機械加工和錘子敲擊的聲音,倍感心安。
1995年,管延安初中畢業後,跟著親戚到青島當學徒,開始接觸鉗工行業。從那時起,他就發現自己特別熱愛這個行當。哪怕是簡單的活兒,他也要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琢磨透了,把工作幹到最好。
2013年,管延安被調往珠海牛頭島,帶領鉗工團隊參與建設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長達5.6公裡的外海沉管隧道,要在最深40米的海底實現釐米級精確對接,難度係數絲毫不亞於「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的對接。
管延安和他的團隊主要負責沉管舾裝和管內壓載水系統等相關作業。雖然此前已經參與過國內最大貨櫃中轉港──青島前灣港等大型工程建設,但是面對港珠澳大橋所採用的大量高科技、新工藝,以及120年使用壽命的高質量要求,管延安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鉗工團隊的一項工作,是負責安裝沉管的閥門螺絲。如果在陸地作業,只要擰緊螺絲就夠了。但要在深海中完成兩節沉管的精準對接,確保隧道不滲水不漏水,沉管接縫處的間隙必須小於1毫米。
這1毫米的間隙,根本無法用肉眼判斷。正式上崗之前,管延安硬是通過一次次的拆卸和練習,經過數以萬計次的重複磨鍊,找到了絕佳的「手感」。他練就了一項驕人的高精準絕技:左右手擰螺絲均能實現誤差不超過1毫米。
不僅如此,在一次次的操作中,他甚至還練就了「聽感」,通過敲擊螺絲,從金屬碰撞發出的聲音,判斷裝配是否合乎標準。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的名號,從此落在了管延安的頭上。
參建港珠澳大橋的5年裡,管延安和鉗工團隊先後完成了33節巨型沉管和6000噸最終接頭的舾裝任務,做到了手中擰過的60多萬顆螺絲零失誤,為世界首條「滴水不漏」的外海沉管隧道建設創造了中國工匠獨有的技藝技法。(津雲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