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電商的盛行,成為很多企業搭建流量的入口,抖音在電商領域的野心也逐步顯現!近期,抖音旗下商業化平臺"巨量星圖"發布通知稱,自10月9起,第三方來源的商品將不再支持進入直播間購物車。這被解讀為抖音要促使更多商家入駐抖音小店,形成自己的電商閉環。
該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平臺生態產生震蕩,導致多方參與者都受到影響。尤其是對於依靠抖音為淘寶店鋪帶去銷量的小品牌商家和其他中小主播來說更是增加了難度。不過作為新生業態的「直播帶貨」雖發展迅猛,但由於監管滯後,行業門檻較低,假冒、三無產品泛濫,平臺商家售後服務難以保障等使其成為了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
所以此次抖音切斷直播間外鏈,不僅保護了平臺、主播和消費者的權益,促使主播尋找更優質的貨品,提升帶貨質量;而且也是其加快自身電商發展的重要一環。
其實早在2017年抖音便開始進行電商業務的布局,直到今年電商直播的爆發,才正式開始著手扶植電商業務的發展。4月1日愚人節當晚,羅永浩在抖音的直播首秀格外引人注意。首播當日抖音全量資源力推羅永浩,吸引了4800多萬人觀看,匯集多個頭部品牌的22件單品,訂單量50.8萬,實現了單場1.1億元的銷售額。
伴隨著「羅永浩直播帶貨」首秀所帶來的熱度,抖音開始全面布局直播電商業務。5月7日,抖音小店開放個人身份入駐,可入駐服裝、鞋靴、運動戶外、廚具四大行業;6月初,抖音上線「抖店」APP,有消息顯示,小店商家數量已近百萬;6月18日,字節跳動正式成立了以「電商」明確命名的業務部門,開始持續跟進業務流程與創新。同時,抖音還通過各類推廣活動進行造勢,持續獲取熱度與關注度。
不過相比電商平臺,作為以內容起家的抖音雖然擁有巨大流量,但其電商底子薄弱、缺少供給端資源、抖音小店生態不完備等導致抖音的電商化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當下電商行業已經不再是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三大巨頭鼎立的局面了。除了抖音之外,以短視頻、直播平臺等為主的新流量高地也紛紛探索流量變現渠道,一些頭部內容平臺相繼拓展電商業務,通過不斷搶佔市場份額來分食這塊「大蛋糕」。
快手憑藉其在下沉市場多年來的深耕,加之與京東等電商巨頭不斷進行深度戰略合作,實現了對商超和日常生活相關品類的全覆蓋,加速了自身電商業務的升級。同時,2019年11月,小紅書也宣布入局直播電商。內測數月後,小紅書直播於今年4月正式開啟公測,開始面向平臺內全部創作者開放。所以抖音想做電商還需要自己的生態系統,包括前端、供應鏈、變現路徑、成交量、活躍周期等等。
其實電商發展的邏輯並不會因為直播電商、內容電商、社交電商等不同電商類別而發生變化,不過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電商格局千變萬化,一個企業想要發展,就要制定正確的商業模式,擁有聚集流量和與用戶建立高度粘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