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進入終身學習的時代。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終身成長》這本書裡,深度剖析了個人學習與成長最底層的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從字面上我們可以很容易理解這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就是認為個人能力是一成不變的,而成長型思維則認為人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改變心智和能力。顯然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要想過好這一生,我們每個人只要堅持成長型思維即可。
道理似乎很簡單,但其實越簡單的道理我們越容易忽視它背後的深意,而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之上,更不用說實際操作和運用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擁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並且常常不自覺的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或者以為自己某些想法、行為是成長型思維,但其實是固定型思維。就連《終身成長》的作者德韋克教授自己,也曾是固定型思維佔主導的人。
知道道理並且做到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要做到成長型思維,往往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經常待在舒適圈就是固定型思維的表現。
固定型思維模式解析
固定型思維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不敢面對挑戰、害怕失敗。固定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思維模式下就會把人分成兩種,一種是「聰明人」,一種是不聰明的。他們認為成功是因為自己本來就具有某種天賦,本來就聰明,只有聰明人才會成功,並且很少努力。
然後問題來了,固定思維的「聰明人」會把失敗、努力奮鬥(特別是努力了依然失敗或者成就有限)、犯錯等這些行為視為「不聰明」,因而他們傾向於極力避免出現這些情況,以維護自己「聰明」的形象,這就導致固定型思維的人不敢輕易去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難和挑戰,並且一旦遭遇失敗,就會認為自己是不聰明的,從此一蹶不振。
固定型思維的一個代表例子,就是《優秀的綿羊》裡提到的,精英教育下產生的那些優秀的學生群體,他們確實聰明、極具天賦,但卻又害怕風險、缺乏獨立思考、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天賦異稟,聰明過人,但如果局限於固定型思維,那麼他們會因停止努力和成長,懼怕風險和失敗,而最終變得平庸。
成長型思維模式解析
成長型思維的典型特徵則是把犯錯、失敗、困難或挑戰等,都積極地視為自己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努力來獲得和提高的。顯然失敗、困難、挑戰這些,都是極好的學習和成長途徑。
成長型思維的人往往越挫越勇,他們渴望困難和挑戰,有一股倔倔的不服輸的勁兒。並且面對失敗也會比較坦然,事情雖然失敗了,但通過這次失敗的經驗和教訓,能力得到鍛鍊,下次可以避免之前走過的坑,即便之後仍會失敗,但成功的概率只會越來越高。這就是成長型思維的強大之處,讓在面臨人生重大挑戰時,依然迸發著學習的激情,並茁壯成長。
進化論的提出者達爾文、大文豪託爾斯泰等,他們小時候都被看作很普通的孩子,但在成長型思維的驅動下,達爾文耗費半生精力完成了《物種起源》,成為劃時代的偉人。所以不怕別人比你聰明,只怕你缺乏成長型思維,不敢面對風險和挑戰,失去了成長的無限可能。
體育冠軍的思維模式
勝敗乃兵家常事,在競技的體育比賽中,輸贏更是家常便飯了。大量的研究和事實表明,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冠軍們,他們的成功來源於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事,來源於學習和自我提高。他們可能是那些平時不被看好的運動員,卻總是出人意料地贏得比賽。
拳王阿里就是一個不符合拳擊運動員水平等級測試的人,他並不是天生的拳擊手。他速度很快,但他的身體素質並不夠格成為一名優秀的拳擊手。但就是這樣一個不夠格的人,他樂於努力和接受挑戰,打敗了天生的拳擊手利斯頓,創造了拳壇的歷史。
擁有過人條件,卻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維的天才,則不一定成為冠軍。他們往往沉迷於自身的天賦和優秀之中,不注重訓練,也不能很好的面對挫折,或者從失敗中學習。一旦比賽中遭遇不順,就容易亂了陣腳,敗下陣來。
所以,即使是天才,也要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內心充盈和踏實的成功。那些隨隨便便就「成功」而不再努力和成長的人,同樣也會隨隨便便就一敗塗地。
企業和組織中的思維模式和領導力
企業和組織也可以同樣分為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兩種特徵。固定型思維的企業和組織喜歡招募天才型的員工,這樣的結果就是強化了員工的固定型思維。因為一進公司就被貼上了聰明、優秀的標籤,相比公司的業務,這些天才員工更關注自己是否看起來「聰明」,因為創新可能會導致失敗讓他們顯得「不聰明」,因而他們更容易採用相對保守的策略,使得公司無法進步;或者只重視短期收益,卻最終讓公司破產。
而那些成長型思維的企業和組織,則注重員工的學習能力和成長性,也就是通過提高自己的能力來完成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比如美國國家宇航局,在篩選太空人的時候,就拒絕那些經歷簡單、一帆風順的人,而是選擇那些經歷過重大失敗並站起來的人。航空航天有著極大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能夠臨危不亂的成長型思維的人,才能真正擔當起這份使命。
對於企業的領導力來說,固定型思維模式的領導者容易犯「CEO症候群」,就是想要站在神壇上並讓自己看上去完美無缺的傾向。這些領導者或管理者,喜歡證明和展示自身的優越性,或是顯示高人一等,讓崇拜自己的人圍繞四周,趕走那些質疑他的人。並且由於不相信人的能力可以改變,很少願意培養下屬。導致公司各種不公平、不道德的行為成風。
而具備成長型思維的領導者和管理人員,他們能夠帶動整個團隊的學習和成長,願意激發和培養員工的無限潛能,通過每一個員工的成長提高整個團隊的協作效率。他們也會樂於支持員工大膽嘗試有風險的創新想法,更愛嘉獎那些看上去不那麼聰明,但卻工作積極、為公司解決實際難題的員工。這種良好的氛圍讓員工更加誠心地樂於和企業一起成長、發展。
人際關係中的思維模式
固定型和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在親密關係中也產生著結果迥異的影響。在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看來,如果一段關係需要付出努力,就會認為它註定不屬於自己。但相愛容易相處難,這一現象客觀反映了,即便兩個人性格、價值觀等各方面都合適,甚至一見鍾情,但這只能說明他們容易相愛,而這僅僅只是愛情的開始。
為什麼很多人把婚姻當作墳墓,其實這就是一種固定型思維的結果。他們把婚姻當作愛情的比賽終點,其實愛情只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的起始點,你如果不繼續付出、不再為愛情費力做任何事情,那麼這段關係就會像不澆水的花一樣,慢慢枯萎。
與固定型思維相反,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永遠幸福快樂地為雙方的關係而努力,不只是愛情,包括親情、友情等等,你都需要去灌溉,才能形成持續的、健康的良好關係。換句話說,如果是真心實意地珍惜一段愛情或友情,你自然樂於去付出,不然你很可能只是出於某種短期的需要而去發展這樣一段關係。
另一方面,如果雙方的關係出現問題或者分歧時,成長型思維的人會通過溝通來加強相互的了解,一起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是把過錯都歸結於對方,一味地埋怨和指責對方。並且在成長型思維的關係中,他們會樂於看到和幫助對方成長,而不會強加於人地去改變對方。
所以,當開始了一段親密關係後,請務必使用成長型的思維,用心呵護和經營你們的關係,加強彼此的溝通。並且把雙方關係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當作加強彼此間的了解、加深親密關係的機會。如果真的不合適或者關係不幸終結,也請當作自身的一段成長經歷,而不要在一段關係結束後由於心中不滿而報復對方,亦或陷入自卑,不再相信愛情等等這種固定型的思維模式裡。
教育中的思維模式
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嬰兒從不擔心自己犯錯或丟臉,他們向前走,摔倒再站起來,就這樣生機勃勃地學習走路和說話。但長大之後,當我們開始有能力評估自己時,很多人開始變得對挑戰有所畏懼,開始害怕犯錯和顯得不聰明。這其中教育發揮了重大的影響。
固定型思維的父母或老師,在教育孩子時,一些行為會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比如孩子做的好時,他們會誇孩子「你真聰明,這麼容易就拿了第一名」,或者「你是個畫畫的天才,是下一個畢卡索」。看似積極的讚揚,卻給孩子灌輸了這樣的信息:如果我學東西不那麼容易,我就不聰明了,我最好不要努力學習,不然他們會覺得我不聰明。
這種注重對孩子的聰明和智力的誇讚,而不是對他學習和努力的過程做出肯定,會讓孩子漸漸養成固定型的思維模式。
當孩子做的不好遭遇失敗時,固定型思維的父母或老師會極力保護孩子,或是依然降低標準誇讚他們,而不是像成長型的教育者那樣,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但同時提出建設性的批評,告訴他們失敗的真相,教會孩子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幫助他們繼續通過學習和努力更好地成長。
使用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和老師,他們把挫折當作促進孩子成長的機會,從而讓他們往後更有毅力地面對挫折,這樣最終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成長型思維,讓他們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此外,運用成長型思維待人,會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而不是只偏愛聰明的孩子。
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
深度剖析了固定型和成長型思維的利弊之後,《終身成長》這本書還提出了通過接受、觀察、命名、教育和制定成長計劃五個步驟來培養自身的成長型思維。
第一步是接受。即便你已經是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但固定型思維還是會偶爾出現,不需要刻意否認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接受這個事實,並儘量去降低它出現的頻率即可。
第二步是觀察。通過觀察明確是什麼激發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當人們遭遇失敗、面對評判和挑戰等時候,固定型思維的人格總會不期而至地來到你身邊。了解固定型思維被激發後會發生什麼,以及給你造成的影響,通過總結和反思加深對自我和固定型思維的認知。
第三步是命名。我們可以給固定型思維的人格起個名字,比如生活中某個人的名字來命名它,或者電影、小說裡的名字,總之你可以起一個你不喜歡的名字,來提醒自己這不是你想成為的人。
第四步是教育。當你知道了觸發固定型思維的原因,以及它給你造成的影響,同時還給固定型思維的人格起了個名字,接下來就是要教育它。知道了觸發原因之後,你就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出現,並對它保持警惕,然後利用成長型思維的方式來說服它、教育它。讓它相信個人能力是可以改變的,並讓它與你一起面對困難和挑戰。
第五步是制定成長型目標和計劃。成長不是一勞永逸的,不斷地提醒自己堅持成長,比如在隨處可見的地方掛一張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對比圖,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應用成長型思維,才能逐步養成這種好的思維習慣。
你可以制定成長型的目標,然後尋找可以利用成長型思維的機會,並思考何時何地和用什麼方式來實行計劃。完成後復盤整個過程總結經驗,如此循環往復不斷練習。
成長型思維就是一種助推你成長和擁有無限可能的強大意志。成功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聰明,而應該是學習和努力的結果。即便是固定型思維佔主導的人,也可以通過學習和正確的方法來轉變為成長型思維的習慣。當我們面對人生和生活中的選擇時,可以從固定型和成長型思維的角度來權衡利弊,做出有利於個人成長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