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和個人成長的底層思維模式

2021-01-05 清奇研習社

我們已經進入終身學習的時代。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終身成長》這本書裡,深度剖析了個人學習與成長最底層的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從字面上我們可以很容易理解這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就是認為個人能力是一成不變的,而成長型思維則認為人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改變心智和能力。顯然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要想過好這一生,我們每個人只要堅持成長型思維即可。

道理似乎很簡單,但其實越簡單的道理我們越容易忽視它背後的深意,而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之上,更不用說實際操作和運用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擁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並且常常不自覺的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或者以為自己某些想法、行為是成長型思維,但其實是固定型思維。就連《終身成長》的作者德韋克教授自己,也曾是固定型思維佔主導的人。

知道道理並且做到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要做到成長型思維,往往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經常待在舒適圈就是固定型思維的表現。

固定型思維模式解析

固定型思維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不敢面對挑戰、害怕失敗。固定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思維模式下就會把人分成兩種,一種是「聰明人」,一種是不聰明的。他們認為成功是因為自己本來就具有某種天賦,本來就聰明,只有聰明人才會成功,並且很少努力。

然後問題來了,固定思維的「聰明人」會把失敗、努力奮鬥(特別是努力了依然失敗或者成就有限)、犯錯等這些行為視為「不聰明」,因而他們傾向於極力避免出現這些情況,以維護自己「聰明」的形象,這就導致固定型思維的人不敢輕易去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難和挑戰,並且一旦遭遇失敗,就會認為自己是不聰明的,從此一蹶不振。

固定型思維的一個代表例子,就是《優秀的綿羊》裡提到的,精英教育下產生的那些優秀的學生群體,他們確實聰明、極具天賦,但卻又害怕風險、缺乏獨立思考、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天賦異稟,聰明過人,但如果局限於固定型思維,那麼他們會因停止努力和成長,懼怕風險和失敗,而最終變得平庸。

成長型思維模式解析

成長型思維的典型特徵則是把犯錯、失敗、困難或挑戰等,都積極地視為自己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努力來獲得和提高的。顯然失敗、困難、挑戰這些,都是極好的學習和成長途徑。

成長型思維的人往往越挫越勇,他們渴望困難和挑戰,有一股倔倔的不服輸的勁兒。並且面對失敗也會比較坦然,事情雖然失敗了,但通過這次失敗的經驗和教訓,能力得到鍛鍊,下次可以避免之前走過的坑,即便之後仍會失敗,但成功的概率只會越來越高。這就是成長型思維的強大之處,讓在面臨人生重大挑戰時,依然迸發著學習的激情,並茁壯成長。

進化論的提出者達爾文、大文豪託爾斯泰等,他們小時候都被看作很普通的孩子,但在成長型思維的驅動下,達爾文耗費半生精力完成了《物種起源》,成為劃時代的偉人。所以不怕別人比你聰明,只怕你缺乏成長型思維,不敢面對風險和挑戰,失去了成長的無限可能。

體育冠軍的思維模式

勝敗乃兵家常事,在競技的體育比賽中,輸贏更是家常便飯了。大量的研究和事實表明,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冠軍們,他們的成功來源於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事,來源於學習和自我提高。他們可能是那些平時不被看好的運動員,卻總是出人意料地贏得比賽。

拳王阿里就是一個不符合拳擊運動員水平等級測試的人,他並不是天生的拳擊手。他速度很快,但他的身體素質並不夠格成為一名優秀的拳擊手。但就是這樣一個不夠格的人,他樂於努力和接受挑戰,打敗了天生的拳擊手利斯頓,創造了拳壇的歷史。

擁有過人條件,卻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維的天才,則不一定成為冠軍。他們往往沉迷於自身的天賦和優秀之中,不注重訓練,也不能很好的面對挫折,或者從失敗中學習。一旦比賽中遭遇不順,就容易亂了陣腳,敗下陣來。

所以,即使是天才,也要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內心充盈和踏實的成功。那些隨隨便便就「成功」而不再努力和成長的人,同樣也會隨隨便便就一敗塗地。

企業和組織中的思維模式和領導力

企業和組織也可以同樣分為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兩種特徵。固定型思維的企業和組織喜歡招募天才型的員工,這樣的結果就是強化了員工的固定型思維。因為一進公司就被貼上了聰明、優秀的標籤,相比公司的業務,這些天才員工更關注自己是否看起來「聰明」,因為創新可能會導致失敗讓他們顯得「不聰明」,因而他們更容易採用相對保守的策略,使得公司無法進步;或者只重視短期收益,卻最終讓公司破產。

而那些成長型思維的企業和組織,則注重員工的學習能力和成長性,也就是通過提高自己的能力來完成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比如美國國家宇航局,在篩選太空人的時候,就拒絕那些經歷簡單、一帆風順的人,而是選擇那些經歷過重大失敗並站起來的人。航空航天有著極大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能夠臨危不亂的成長型思維的人,才能真正擔當起這份使命。

對於企業的領導力來說,固定型思維模式的領導者容易犯「CEO症候群」,就是想要站在神壇上並讓自己看上去完美無缺的傾向。這些領導者或管理者,喜歡證明和展示自身的優越性,或是顯示高人一等,讓崇拜自己的人圍繞四周,趕走那些質疑他的人。並且由於不相信人的能力可以改變,很少願意培養下屬。導致公司各種不公平、不道德的行為成風。

而具備成長型思維的領導者和管理人員,他們能夠帶動整個團隊的學習和成長,願意激發和培養員工的無限潛能,通過每一個員工的成長提高整個團隊的協作效率。他們也會樂於支持員工大膽嘗試有風險的創新想法,更愛嘉獎那些看上去不那麼聰明,但卻工作積極、為公司解決實際難題的員工。這種良好的氛圍讓員工更加誠心地樂於和企業一起成長、發展。

人際關係中的思維模式

固定型和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在親密關係中也產生著結果迥異的影響。在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看來,如果一段關係需要付出努力,就會認為它註定不屬於自己。但相愛容易相處難,這一現象客觀反映了,即便兩個人性格、價值觀等各方面都合適,甚至一見鍾情,但這只能說明他們容易相愛,而這僅僅只是愛情的開始。

為什麼很多人把婚姻當作墳墓,其實這就是一種固定型思維的結果。他們把婚姻當作愛情的比賽終點,其實愛情只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的起始點,你如果不繼續付出、不再為愛情費力做任何事情,那麼這段關係就會像不澆水的花一樣,慢慢枯萎。

與固定型思維相反,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永遠幸福快樂地為雙方的關係而努力,不只是愛情,包括親情、友情等等,你都需要去灌溉,才能形成持續的、健康的良好關係。換句話說,如果是真心實意地珍惜一段愛情或友情,你自然樂於去付出,不然你很可能只是出於某種短期的需要而去發展這樣一段關係。

另一方面,如果雙方的關係出現問題或者分歧時,成長型思維的人會通過溝通來加強相互的了解,一起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是把過錯都歸結於對方,一味地埋怨和指責對方。並且在成長型思維的關係中,他們會樂於看到和幫助對方成長,而不會強加於人地去改變對方。

所以,當開始了一段親密關係後,請務必使用成長型的思維,用心呵護和經營你們的關係,加強彼此的溝通。並且把雙方關係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當作加強彼此間的了解、加深親密關係的機會。如果真的不合適或者關係不幸終結,也請當作自身的一段成長經歷,而不要在一段關係結束後由於心中不滿而報復對方,亦或陷入自卑,不再相信愛情等等這種固定型的思維模式裡。

教育中的思維模式

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嬰兒從不擔心自己犯錯或丟臉,他們向前走,摔倒再站起來,就這樣生機勃勃地學習走路和說話。但長大之後,當我們開始有能力評估自己時,很多人開始變得對挑戰有所畏懼,開始害怕犯錯和顯得不聰明。這其中教育發揮了重大的影響。

固定型思維的父母或老師,在教育孩子時,一些行為會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比如孩子做的好時,他們會誇孩子「你真聰明,這麼容易就拿了第一名」,或者「你是個畫畫的天才,是下一個畢卡索」。看似積極的讚揚,卻給孩子灌輸了這樣的信息:如果我學東西不那麼容易,我就不聰明了,我最好不要努力學習,不然他們會覺得我不聰明。

這種注重對孩子的聰明和智力的誇讚,而不是對他學習和努力的過程做出肯定,會讓孩子漸漸養成固定型的思維模式。

當孩子做的不好遭遇失敗時,固定型思維的父母或老師會極力保護孩子,或是依然降低標準誇讚他們,而不是像成長型的教育者那樣,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但同時提出建設性的批評,告訴他們失敗的真相,教會孩子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幫助他們繼續通過學習和努力更好地成長。

使用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和老師,他們把挫折當作促進孩子成長的機會,從而讓他們往後更有毅力地面對挫折,這樣最終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成長型思維,讓他們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此外,運用成長型思維待人,會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而不是只偏愛聰明的孩子。

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

深度剖析了固定型和成長型思維的利弊之後,《終身成長》這本書還提出了通過接受、觀察、命名、教育和制定成長計劃五個步驟來培養自身的成長型思維。

第一步是接受。即便你已經是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但固定型思維還是會偶爾出現,不需要刻意否認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接受這個事實,並儘量去降低它出現的頻率即可。

第二步是觀察。通過觀察明確是什麼激發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當人們遭遇失敗、面對評判和挑戰等時候,固定型思維的人格總會不期而至地來到你身邊。了解固定型思維被激發後會發生什麼,以及給你造成的影響,通過總結和反思加深對自我和固定型思維的認知。

第三步是命名。我們可以給固定型思維的人格起個名字,比如生活中某個人的名字來命名它,或者電影、小說裡的名字,總之你可以起一個你不喜歡的名字,來提醒自己這不是你想成為的人。

第四步是教育。當你知道了觸發固定型思維的原因,以及它給你造成的影響,同時還給固定型思維的人格起了個名字,接下來就是要教育它。知道了觸發原因之後,你就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出現,並對它保持警惕,然後利用成長型思維的方式來說服它、教育它。讓它相信個人能力是可以改變的,並讓它與你一起面對困難和挑戰。

第五步是制定成長型目標和計劃。成長不是一勞永逸的,不斷地提醒自己堅持成長,比如在隨處可見的地方掛一張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對比圖,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應用成長型思維,才能逐步養成這種好的思維習慣。

你可以制定成長型的目標,然後尋找可以利用成長型思維的機會,並思考何時何地和用什麼方式來實行計劃。完成後復盤整個過程總結經驗,如此循環往復不斷練習。

成長型思維就是一種助推你成長和擁有無限可能的強大意志。成功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聰明,而應該是學習和努力的結果。即便是固定型思維佔主導的人,也可以通過學習和正確的方法來轉變為成長型思維的習慣。當我們面對人生和生活中的選擇時,可以從固定型和成長型思維的角度來權衡利弊,做出有利於個人成長的選擇。

相關焦點

  • 成功的終極奧義:成長型思維顛覆傳統成功學,讓你的人生積極向上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品一下《終身成長》中的成長型思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辨別思維模式,初識「成長型思維」;顛覆傳統成功學,重視成長型思維;踐行終身成長,培養成長型思維。當然卡羅爾·德韋克教授並不是告訴我們個體生理髮育過程中的成長,而是具有相信自身能力及未來「可持續成長」的思維模式。《終身成長》中對成長型思維這樣描述:這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上,即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 打破成長壁壘,有書打造2020終身成長大課
    每年的年終,有書都會抓住時代環境下大眾最為關注的學習成長核心議題,探究不同時期、不同維度、不同環境下的個人成長底層密碼。在2020年這個逆境年,有書成長的力量共讀大會以生如逆旅為主題,攜手馮侖、成甲、周國元、黃有璨等多位行業大咖,為千萬用戶打造一堂現象級的成長大課,共同探討以有書終身教育成長飛輪為底層邏輯的成長方法論。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 個人成長與思維升級——《學會成長:爆發式成長25個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後兩章的標題是:「反向思維模型」和「經典思維模型」,給出了思維反轉和一些原理性思維,可以看出本書的立意是思維層面的升級與活化。《學會成長》:後兩章的標題是:「看見和相信共進」和「個人發展靠經營」。立意落腳點是個人成長和終身學習。
  • 好好思考,是終身成長的利器
    01.擁有多元思維模式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式?通俗來講,就是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查理芒格一直試圖在問題上尋找答案背後的普世規律是什麼,然後分享給更多人,讓更多人可以去複製答案,踐行終身成長。讓他們有能力主動去思考、去探究一個問題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 《終身成長》:以成長型思維經營婚姻,破除阻礙親密關係的壁壘
    來談談思維方式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以及如何運用成長型思維為婚姻保駕護航。先天與後天的相互作用,催生出兩種思維模式,影響著我們的人生態度從呱呱墜地開始,人們身體的物理特徵和思維方式便不盡相同。成長過程中,由於家庭背景、個人經歷、教育等原因,它們又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
  • 成長思維模式讓哪吒魂魄未散!
    這部影片還隱藏了一個很大的成功秘密:它一改固定思維模式的慣例,從頭到位充滿成長思維模式的智慧,讓這部動畫變成了一部優秀的兒童教育片,這無疑是中國教育片的重大進步。哪吒為什麼能活下來?一個混世魔王為什麼讓很多人流下同情的眼淚,因為他的成長思維模式,他不相信「魔丸」的宿命,通過自己努力最終扭轉魂飛魄散的命運,這就是這部動畫片的看點。
  • 《終身成長》:一個優秀的家長,是會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的人
    所以生活中,我們越來越重視對於孩子思維方式的培養,並希望由此能對於他們的人生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譬如說,《終身成長》裡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為我們開闢了一個新的視角,來重新定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換句話說,無論生活中的各種關係,一旦開始使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看待問題,就從評判與被評判的關係轉變成了學習與幫助學習的關係。
  • 有書攜手馮侖、成甲、黃有璨共同打造2020終身成長大課
    每年的年終,有書都會抓住時代環境下大眾最為關注的學習成長核心議題,探究不同時期、不同維度、不同環境下的個人成長底層密碼。   在2020年這個逆境年,有書成長的力量共讀大會以生如逆旅為主題,攜手馮侖、成甲、周國元、黃有璨等多位行業大咖,為千萬用戶打造一堂現象級的成長大課,共同探討以有書終身教育成長飛輪為底層邏輯的成長方法論。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 思維方式決定年輕人的未來,具備終身成長思維,人生就有無限可能
    是不是自己的思維限制了自己的成長呢?是的,下面的話題就與人的思維方式有關,就是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這兩個思維概念來自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一本名叫《終身成長》的書。教授認為年輕人的未來其實關鍵不在於自己的出身,自己的智慧,而在於自己的思維方式,在於自己是否願意一直成長,不斷地學習。
  • 《終身成長》:「痛苦」的真愛,是因為你陷入了這種思維
    可是王子和公主的愛情,踏入婚姻的城堡裡,一樣是進入圍城。生活中的一地雞毛,和理不清的人際關係,往往會讓夫妻二人陷入困局。這時的他們,不免會感慨,原來童話都是騙人的。由此我想到,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說,夫妻應該永遠幸福快樂地為雙方的關係而努力。也就是說,幸福不是從天而降,是需要夫妻雙方進行正確的溝通,努力發現並解決雙方不同的期望和想法。
  • 《終身成長》:突破工作中遇到的瓶頸,這三個因素是關鍵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的《終身成長》,顛覆了人們對於天賦,智商和能力的認知,它主張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受思維方式的控制,但它又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可以通過練習即能成長。也可以說工作中上的成功,是我們在職場上努力奮鬥的目標。但這條路並不平坦,總會有各種情況發生,使我們舉步維艱。
  • 《終身成長》做事先做人,把人做好,心態變了,一切都會改變
    每個人都是由身、心、靈組成,而讓我們生存和成長,離不開需要及需要的被滿足,以及為了得到需要面對困難而產生的動機與行動。人類面對困難,可以分為可以應對困難和不能應對困難兩類。很多時候我們都說性格決定命運,思維決定境界。而讀過《終身成長》這本書之後,我更願意相信,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你的思維模式改變。
  • 華寶基金光磊、湯慧:重新定義成長投資
    來源:點拾投資導讀:說起成長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但是有什麼科學的方式定義成長股呢?華寶基金的光磊和湯慧,用了成長股大師費雪的一套準則從5個維度定義了成長股。他們正在發行的華寶成長策略(代碼:009189)是一款從產品設計上就定義在成長股的基金,並且他們會嚴格按照產品定義進行操作,不跑偏。
  • 觀影有感|從《奪冠》中看到的成長型思維
    正好前幾日看了讀書活動推薦的《終生成長》一書,我結合起來後發現中國女排的冠軍之路中體現的思維就是書中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真實體現。《終生成長》一書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其中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才能靠天賦,個人能力是固定的,而另一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則認為除了先天天賦,人們後天還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
  • 有書2020成長的力量共讀大會圓滿舉辦
    每年的年終,有書都會抓住時代環境下大眾最為關注的學習成長核心議題,探究不同時期、不同維度、不同環境下的個人成長底層密碼。在2020年這個逆境年,有書成長的力量共讀大會以生如逆旅為主題,攜手馮侖、成甲、周國元、黃有璨等多位行業大咖,為千萬用戶打造一堂現象級的成長大課,共同探討以有書終身教育成長飛輪為底層邏輯的成長方法論。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 讀《終身成長》就算親密關係天註定,你我也要努力靠近
    這本書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的傑出學者。她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她發現了思維模式的力量。簡單說,就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他們是面對成功和失敗,成績與挑戰的兩種基本心態。聽著簡單,其實很不容易。
  • 一個優秀的人,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就是這種思維模式
    文/和雨似現實裡還是有很多普通人通過不斷努力實現逆風翻盤,大部分是因為他們都有著積極的成長型心智模式,這種心智模式不斷地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最終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了不起的我》這本書中,成長型心智模式是這樣的:通過改變我們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能夠容納變化,可以習得對世界更靈活的應對方式,發展新的能力,不斷形成變化的、向外擴展的正向循環。還是拿孩子來說,孩子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也會不斷成長,慢慢能夠應付各種挑戰,充滿自信。
  • 《陪孩子終身成長》:什麼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成長支柱?
    樊登老師找到了問題的根源,「當一個人內心不強大,不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不能夠自己尋找和感受快樂時,對面的人怎麼換都沒用。正如不會遊泳的人,怎麼換遊泳池,還是不會遊泳。」如何才能塑造孩子強大的內心,讓他發現生活的美好、個人的價值?
  • 成長型思維很重要!
    這麼火的「成長型思維」,為什麼那麼重要!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偉克博士,在一場TED演講中,她研究發現,有兩種可以使孩子創造出不同世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 畫風雅致的繪本《點》,教你如何幫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終身學習
    家長認為的「好」,可能也是對孩子的傷害,高要求比不上恰到好處的要求,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會有效果。經常打壓,孩子就會產生自卑心理,只有被誇獎和重視才會形成成長型思維。德韋克教授在《思維模式》一書中說到,這些經常被指出錯誤,並因為犯錯而被批評的孩子們,更容易規避挑戰,更痛恨變化,更不接受批評,也更容易覺得努力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