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iPhone問世十周年,蘋果公司發布iPhone X:面部識別、無線充電,起價8388元創歷屆新高。即便如此,它的流行期不過一年。每年更新版本的iPhone面世,會替代它成為下一個弄潮兒。
1958年3月17日,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問世,時至今日剛好60周年。從誕生、生產、流行到消失,黑白電視機的這段人生路,足足走了三四十年。在快文化流行的今天,那段漫長的歲月,足以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你還記得那些能買到一臺電視,就會被奉若上賓的日子嗎?
1958年3月17日,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誕生——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
重慶最早的「收費電視」,只賣5分錢
兒童時代的冉文,記憶中最擠的不是解放碑,而是謝軍家。
重慶晚報攝影部記者冉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大渡口伏牛溪長徵廠的家屬子弟。他口中的「謝軍」,是廠裡當時的「富二代」,其標誌就是家裡有廠裡唯一一臺9寸黑白電視。
「當時有個特別感人的事件,央視進行了報導,一小時左右,播完了再重複。」謝軍家十來平方米的客廳,擦肩接踵地站滿了廠裡職工。一小時播完後,紅著眼圈的人從屋裡魚貫而出,下一批人再進去。「主人早把板凳抽走了,有些人坐在木床上,居然把木床坐斷了!」
渝中區中興路舊貨交易市場裡有不少那些年給我們帶來歡樂的黑白電視機
「上小學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家裡能有臺電視和冰箱。」家住民生路212號五單元702樓的王夢南,在她13歲時實現了這個願望。她父親當時在市建築三公司當技術工,每月工資五十多元,存了兩年錢才把電視抱回家——一臺洋氣的14寸「西湖」牌黑白電視,四百多元。
此前,她一直在鄰居家蹭電視看。每蹭一次電視,要來回上下爬32層樓梯,因為鄰居住在隔壁單元9樓。但她風雨無阻,還得趕早,因為在鄰居家蹭電視的常客有三四個,去晚了連板凳都沒了。「當時《霍元甲》、《射鵰英雄傳》、《再向虎山行》這些港臺劇播出,重慶街頭幾乎萬人空巷,因為所有人都守在電視前。」
很少發生頻道之爭。當時一般來說只能接收兩個臺:2頻道中央電視臺和8頻道重慶電視臺。條件好的人家在屋頂安了十字形的天線接收信號,可以收到四川電視臺與重慶二臺。「電視上老有雪花,鄰居時而跑去屋頂神秘搗騰半天,有時還要安排一個人站在天線旁邊扶著當『人造WIFI』。實在急狠了,使勁拍兩下電視,畫面居然神奇般地好了!」
為了接收信號,人們想出了更多辦法。「有人買來鋁鋅線,從電視天線接到屋外向上弄個U字形。」象冉文那樣的熊孩子,經常在樓上將「天線」拔個方向,惹得樓下的人火冒三丈:「樓上的,吃錯藥了邁?」
但是,這些都不會影響看客的心情。黑白電視機簡直就是一個神秘的魔盒,給大家貧瘠的精神生活注入了無限樂趣。
1984年、1985年兩年間,重慶商場的黑白電視機開始「瘋賣」,在重百、群林市場等老商場,黑白電視機都成了熱門商品。王夢南父親的朋友在解放碑一家商場裡賣電視,賣一臺電視機獎勵一毛錢,有一個月居然賣了五六百臺,獎金比工資還要高,讓周圍人羨慕不已。
王家買電視已經是1988年的事。那時品牌電視開始普及,北京、熊貓、牡丹都是名牌,而且廠家還管維修。
為了安頓這個寶貝,父親專門做了一隻結結實實的柜子,下面四條腿,上面是個敞開的的方匣子,裡面裝著那架電視機,還十分貼心地用白紗巾給電視機做了一個防塵「蓋頭」——畢竟是全家最值錢的固定資產。
以現代人眼光審視,那些年的黑白電視顯得很「土」
9英寸的英雄牌黑白電視
12英寸的進口東芝牌黑白電視
12英寸的進口黑白電視
12英寸的日立牌黑白電視
12英寸的牡丹牌黑白電視
12英寸的熊貓牌黑白電視
9英寸的凱歌牌黑白電視
渝中區十八梯綜合樓18樓住戶朱燕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電視還是稀罕物時,儲奇門菜市場就興起了最早的「收費電視」:有人在月臺壩往菜市的路口旁租了一間大房,黑白電視高懸在柜上,屋裡擺滿了長椅。一到晚上,下班看電視的人魚貫而入,五分錢一人,時間不限,童叟無欺。象她那樣沒錢的娃兒,只能一溜兒趴在窗口,小臉緊緊貼著鐵欄杆,從最費力的角度向電視機投去最深情的凝視。
後來,為了提高消費者觀影質量,老闆還買來三色塑料片貼在黑白電視屏上,這大概就是重慶最早的「人造彩電」了!
1972年,重慶首臺黑白電視問世
金鵲金鵲(重慶話念「qio」),背都要背駝。這句話如果你聽過,恭喜你:重慶中老年資格證書妥妥到手了!
金鵲電視曾是重慶商場櫥窗裡的潮品
這說的就是重慶國營無線電廠(現「金美通信」)生產的金鵲電視。老一代人說,這些電視出現故障後,得自己把電視機背到維修部去修理,所以重慶人就有了這樣的順口溜。
重慶產紅巖牌電視說明書
據重慶電視臺報導,重慶第一臺電子管黑白電視機,誕生於1972年江北區電測村2號的無線電三廠。
不過,如今的無線電三廠舊址,方圓數裡的廠區已成為廢墟,圍牆上到處可見紅字「拆」字。不遠處並排著兩幢空無一人的職工宿舍,辦公樓已拆成了空架。這一帶沿路電線桿上,仍然可見「無線電三廠」的路標標識,無視這個老廠早已消失的現實。
老張在拆遷現場值班。從1985年到廠裡當工人,到上世紀90年代買斷工齡自謀職業,作為無線電三廠的職工,他對曾經的輝煌仍記憶猶新。「那時候,生廠電視的國營廠俏得很,供銷科更是不得了,效益好福利好。兒娃子耍朋友容易慘了,不存在現在剩男剩女這些事情。」
離此幾百米的無線電三廠家屬區,退休工人們則透露了更多信息:廠子最多時有1700人。當時生產的紅巖電視只有三種尺寸:12寸、14寸、17寸。黑白電視賣三四百元一臺,而廠裡一級工收入僅三十多元。兩口子一年省吃儉用,才能買回一臺電視。
1979年,青島無線電二廠升級為青島電視機總廠。當年生產出了12英寸電晶體黑白電視機--青島牌31HD-1型號電視機。
「那時候也有彩色電視機,但是太少太貴了,幾千元,基本沒人買得起。三四百元的黑白電視機最受歡迎。上世紀八十年代,廠裡的電視機產量增長很快,常常缺貨,生產一批馬上賣光,黑白電視機就是在那些年進入了普通老百姓家裡。」一位李姓退休工人告訴記者,當時購買冰箱或電視機需要憑有關部門發的購物券。這些券就是廠裡供銷科交給交電公司發放給市民的,緊俏時期一券難求。為了一張提貨的「白條」,有些人甚至不惜付出數月工資。
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廠裡生產技術和產品逐漸落後,企業瀕臨破產。1999年5月,康佳集團與重慶無線電三廠合資組建重慶康佳電子有限公司,生產電視機、DVD等產品。
但內憂外患並未因此次資產重組而停止。據報導,重慶華蜀光電集團公司(由重慶無線電三廠更名)破產。2008年8月,其持有的重慶康佳股權被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收入囊中。2009年1月,重慶康佳彩電全線停產。
黑白電視成藏品,最高賣上千
在重慶,黑白電視從1972年誕生到上世紀90年代初淡出市場,市面上能看到的黑白電視已經鳳毛麟角。不過,在藏品市場偶爾還能覓其蹤影。
3月10日下午,渝中區中興路舊貨市場B—7號。
鄧尼的藏品攤位上,密密麻麻地擺放各類古錢幣、瓷器、玉器、木雕、紀念章。在他身後不顯眼的地方,一臺黑灰色的木殼電視機靜靜地立在各類藏品中,毫不起眼。
「這是成都產的老黑白,12寸,賣價600元。」鄧師傅告訴記者,這是幾年前從私人手中收的二手貨,有聲音無圖像。還有一臺不知名的黑白電視,據說是上世紀80年代的臺灣貨,有高頻調鈕。而當時的國產黑白電視,除了頻道調鈕,一般只有音量與亮度調鈕。
木殼紅巖黑白電視機(150元)
和他位於同一樓BB6攤位的孫建民,黑白電視機藏品數量算是這個市場的「大戶」,店裡一共有十幾臺黑白電視。他告訴記者,他的藏品中包括上世紀70年代的9寸英雄電視,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已無聲音圖像,但售價仍高達800元。記者還看到了紅殼的外國黑白電視,包括9寸的東芝、日立電視,以及14寸的熊貓電視等。
孫老闆對收賣黑白老電視機有種特殊的「情感」
孫建民告訴記者,在他這裡來租買黑白電視的只有兩類人:一是收藏愛好者,二是布展商。黑白電視機的尺寸有7寸、9寸、12寸、14寸、17寸、21寸,以12寸、14寸居多。二手黑白電視的價格得看電視機的年代、品牌、型號及尺寸而定,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孫建民正調試老電視,有的屏幕上還能閃爍幾朵雪花來。
把收來的黑白電視放置在顯眼處以引起買家注意
一收藏愛好者正挑選黑白老電視
「近年前賣二手黑白電視的越來越少了,這些很多都是以前拆遷時收來的。」他說,不少賣家和電視都有著難以割斷的情節,會跟他講與老電視的種種故事。「有個賣家告訴我,當年買了電視後,晚飯時間人一窩蜂往家裡擠,日子久了太煩,他們乾脆不讓外人來家裡蹭電視了。沒想到居然得罪了人!當時他家屋頂蓋的瓦片,老有人把瓦片拆了往屋裡扔。如此一來,這家人不得不重新『開門接客』。」
孫建民店裡藏了不少「老寶貝」,包括舊唱片機、錄音機、卡帶機等。他說,閒來無事,他和朋友喜歡坐在門口小桌旁,在卡帶機放一盤陳百強或梅豔芳的老歌,守著那一臺臺沉寂了多年的黑白電視,抽一根煙,喝一杯茶,講一個老故事。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王蓉 鍾志兵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