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植根中華文化彰顯民族智慧

2020-12-28 人民網

原標題:民法典:植根中華文化彰顯民族智慧

【專家論壇】

2020年5月28日,舉世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頒行。中國人民從此擁有了一部真正屬於自己的民法典。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構築了全面依法治國支柱、奠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權基礎,將有效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民法典凝聚了中華法律文化精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鑑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由此可見,民法典不僅從廣博的世界法治文明中來,更是從偉大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來,從波瀾壯闊的新中國法治實踐中來,是一部凝聚並閃耀著中國人首創精神與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偉大法典。

民法典高度重視「習慣」「公序良俗」的作用。相較於制定法,作為非正式制度的習慣更貼近人們生活與心理,對人們影響更大,也能更好地被接受與適用。習慣也是社會發展的紐帶,將現今與過去的歷史傳統緊密關聯。民法典將習慣規定為民法的法源(第10條),還在其他17個條文中規定「習慣」或「交易習慣」,充分體現了開放包容的立法態度和對民眾生活習俗的尊重。善風良俗是國家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一般道德,它大量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民法典將公序良俗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第8條),反映了人們美好的道德願望,有利於規範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

民法典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濃厚的人本主義思想,「天地之性人為貴」所倡導的人的價值和尊嚴,與現代法治精神相契合。民法典以人民為中心,將保護民事權利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法典的宏觀結構、中觀制度、微觀規則為舞臺,建構出一套科學完備、氣勢恢宏的民事權利體系,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

中國古代矜恤老幼婦殘,體現了扶助社會困難群體的文化傳統。民法典特別注重對弱者利益的保護。如第658條不允許贈與人撤銷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性質的贈與合同,第666條為保障陷於窮困的贈與人而允許其不再履行贈與義務;第810條不僅延續《合同法》規定的公共承運人強制締約義務,而且確立了受要約人強制締約義務的一般條款(第494條第三款),以維護更多要約人利益等。

民法典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崇德尊法」思想。禮法結合、德主刑輔是中華法系的基本特徵與結構。《唐律疏議·名例》說「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兩者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民法典注重發揮道德教化在培育民法文化、滋養民法精神、促進民法實施、增進社會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鮮明的體現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編纂中,將民法的技術性、規範性與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性有機結合起來。

民法典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誠信」「友善」思想。中華傳統文明尊崇「敦誠守信、親仁善鄰」的處世之道。孔子云:「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將「信」看作是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孟子云:「誠者,天下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將「誠」作為人天之間的媒介。此精神在法律上的表現就是賞信罰必、嚴治詐偽。民法典不僅將誠信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第7條);還經由諸多具體制度使誠信原則發揮積極功能,如依情事變更制度調整給付法律效果(第533條)、將誠信原則作為權利行使的準則(第132條)。

在艱苦的生存與生產鬥爭中,中華民族為應對「天有不測風雲」,需群策群力,團結互助,由此形成了以和為貴、和睦相處的民族精神,以及鄰裡之間相互幫助、禮讓睦鄰的傳統美德。民法典汲取這些美德並發揚光大,如要求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係(第288條);要求繼承人本著互諒互讓、和睦團結的精神,協商處理繼承問題(第1132條);要求離婚時有負擔能力的一方適當幫助生活困難的另一方(第1090條)等。

民法典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中注重家庭倫理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家庭倫理,強調家庭在國家中的重要性。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將家庭倫理作為社會倫理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家庭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民法典注重維護家庭倫理,倡導「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規定夫妻之間互相忠實、尊重、關愛義務,以及家庭成員之間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義務等。

民法典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秩序」思想。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秩序,注重社群價值與整體利益,強調個人的自我克制與約束,通過設定個人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義務構造出一種序列化的穩定社會形態,以維持和諧的社會秩序。民法典超越近代民事立法的權利本位觀,對所有權絕對觀念、合同自由加以修正與限制,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權利義務責任相適應,以謀社會永續發展。如將「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確立為基本原則(第8條),明定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第131條),明定違反強制性規定或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153條),建立強制要約與強制承諾制度(第494條第二、三款),加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處理功能(第534條)等。

民法典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民法典創造性迭出,其在抽象理念、宏觀結構、立法技術、微觀制度設計等諸多方面具有鮮明特色,為人類法治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中國經驗、貢獻出中國智慧。

體系結構上的貢獻。我國民法典通過使人格權、侵權責任獨立成編,貢獻出一個嶄新的民法典編纂結構。在歷史上,法國民法典建立的「三編式」(人—財產—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結構、德國民法典建立的「五編式」(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結構具有範式意義並產生了廣泛影響。我國《民法典》建立了由「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構成的「七編式」的獨特結構,這是一個極富原創性的新結構,為其他國家編纂民法典提供了可資參酌借鑑的新樣本。

立法技術上的貢獻。傳統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典未對民法基本原則進行集中或系統的直接表達,我國民事立法歷來比較重視立法的價值宣示功能,各法在法律文本中明確規定該法領域的基本原則,已成為一種立法傳統。民法典詳細規定權益保護、平等、意思自治等8項基本原則,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傳統。這種重視價值宣示功能、全面列舉基本原則的立法技術構成了我國的立法優勢,已開始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產生影響。

抽象理念與具體制度上的貢獻。僅以民法典有關環境保護的理念及制度為例。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民法典秉持綠色理念,不僅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第9條),而且設計了一系列精細制度,如業主的保護義務(第286條第一款規定)、用益物權人的保護義務(第326條規定)、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時的保護義務(第346條)、合同履行中的保護義務(第509條第三款)、債權債務中止後的回收義務(第558條)、出賣人包裝時的保護義務(第619條)、出賣人的回收義務(第625條)、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責任(侵權責任編第七章)等,由此建構出一套較完整融貫的制度體系。這是當今世界有關環境保護最先進的民法制度系統,是我國民法典對世界民事立法作出的重要貢獻。

只有在中國豐富的社會實踐、悠久的歷史傳統所形成的深厚土壤中才能誕生出中國人自己的民法典。這部凝聚著中華民族古今智慧、洋溢著中國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民法典,為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奠定了堅若磐石的厚重基礎,成為實現民族復興、走向繁榮昌盛的「國之重器」;它致力於解決時代問題、充分反映二十一世紀時代特徵,必將以其提供的中國方案裨益人類法治文明。

(作者:易軍,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法學方法論視角下民法基本原則的解釋與適用研究」負責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民法典:植根中華文化 彰顯民族智慧
    民法典凝聚了中華法律文化精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鑑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民法典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濃厚的人本主義思想,「天地之性人為貴」所倡導的人的價值和尊嚴,與現代法治精神相契合。民法典以人民為中心,將保護民事權利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法典的宏觀結構、中觀制度、微觀規則為舞臺,建構出一套科學完備、氣勢恢宏的民事權利體系,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
  • 文創設計:植根文化 貼近生活
    文創產品不僅是「物件」,更是一種文化表達。好的文創產品如一面鏡子,不僅折射出滄桑歷史和文化變遷,還反映出當今時代人們的理想和追求。中華文化不僅保存在典籍文獻、遺址文物中,更蘊藏在人們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中。
  •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策略選擇
    所謂他者的解構,即在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中,一些國外文化主體由於受到中國逐漸強起來的「中國威脅」論的錯誤渲染,抓住民主人權、民族宗教等西方國家對我們存在「認知錯位」的關鍵問題,藉助自身強勢的傳媒手段和傳播能力,惡意地對中華文化進行曲解和抵制,達到維護自身的文化霸權地位和實際利益的目的。  基於此,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首先必須警惕歷史虛無主義。
  • 習近平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 文化強民族強,從抗疫大考中感悟中華文化的力量
    文化強民族強,從抗疫大考中感悟中華文化的力量 原標題: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武漢人民、湖北人民,以及全國人民展現出了令世人讚嘆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
  • 博雅研究丨建設國家文化公園 彰顯中華文化自信
    來源:經濟雜誌國家文化公園是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標識,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開創文旅融合發展新紀元。
  • 新時代新理念|習近平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要求,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引了方向。今天,小編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部分重要論述,與您共同學習。
  • 專家談丨一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法典
    我國的民法典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它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編纂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保護人民的理念貫穿始終,彰顯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彰顯民族精神,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民法典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包含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密碼,凝結著對社會價值共識的確認和道德風尚的指引。世界各國民法典編纂史表明,一個國家民法典只有根植本土、兼收並蓄,才能更具生命力。
  •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原標題: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
  • 新時代如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學習筆記」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要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重要理念。
  • 澄清謬誤 以正視聽(八)決不能把本民族文化自外於中華文化
    在推行國家統編教材工作中,有錯誤觀點認為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會弱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環境、造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及其承載的民族文化消亡。這種錯誤觀點缺乏起碼的文化認同,不利於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道而馳。錯誤觀點首先來自對中華文化的誤讀。
  • 弘揚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新使命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的國學經典中,蘊涵著許多修身做人之道、為人處事之道、知人用人之道、為官為政之道及治國理政的思想智慧。尤其是其中有關怎樣做人、怎樣為官、修身與執政的智慧方略,作為珍貴的本土化營養,對我們黨員幹部來說,無疑值得真誠地吸取、消化、轉型,為我所用。修身、為政,我們可簡單稱作「修為」,這是中華文化中一個特別好的詞。「修」是修養,「為」是為政、作為的意思。
  • 程十髮藝術館:發揚中華文化 傳承民族精神丨學「四史」 · 愛國...
    程十髮藝術館:發揚中華文化 傳承民族精神丨學「四史」 ·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風採展 2020-05-24 02: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堅持人民至上 彰顯中國特色
    民法典:堅持人民至上 彰顯中國特色編者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表決通過,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法典,是真正意義上「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法典。
  •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疫情防控彰顯深厚文化底蘊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國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彰顯偉大的中國精神,充分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的強大精神支撐。
  • 文化自信,民族之魂!議論文有關「文化自信」的素材要點
    更是對中華歷史變遷的生動描述。華夏文明歷經五千年,好多東西早已化作了歷史的塵埃。清代學者龔自珍說:「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因此,中華民族能屹立五千年生生不息,是因為中華文明的傳承。一直傳承至今的中華文明,我認為分為以下幾類:1. 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得以傳承的載體。
  • 阿拉坦倉: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需...
    要以此為引領,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學界圍繞如何認識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怎樣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等重大問題展開深入研究。
  • 盛世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碳素筆畫展
    作為山西省圖書館建館11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由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城市經濟學會主辦,由太原市專家協會、太原城市學院、山西人文書畫院承辦的"盛世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碳素筆畫展"在2019年10月1日山西省圖書館一層舉辦。
  • 海報時評丨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這一目標的確立彰顯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義。  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需要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展現了不可替代的深層價值。
  • 德孝中華周刊德孝中華大講堂舉辦推動設立中華母親節公益講座
    與時俱進從來就是中國文化的特質。彼岸的洋母親節潮湧而來,中國還需要自己的母親節嗎?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教授多年以前曾直言指出:「不同文化的母親節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個性,流淌著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載著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當中華兒女吮吸母親節的文化乳汁時,這位母親代表卻是洋媽媽,這樣的事不宜再繼續下去。我們要維繫中華文化血脈、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需要自己的中華母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