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篇!2020上半年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發文再創歷史!

2020-12-21 軟科

本月21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

2020年6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35篇,其中Nature刊出76篇,Science刊出59篇。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7篇,佔比為13%,其中Nature論文8篇,Science論文9篇(統計數據來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網,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經接收或在線發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會在後續統計中計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內。)

這17篇論文來自於21所高校,其中清華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均發文3篇,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均發文2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16所高校的發文數均為1篇。此外,電子科技大學、暨南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天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燕山大學、中國藥科大學8所高校均為今年首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文。

電子科大首篇Nature即榮登封面,武大團隊揭秘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傳播」

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團隊聯合芬蘭阿爾託大學Robin H. A. Ras教授的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作為封面文章在Nature刊出。據該校新聞中心消息,本篇文章是電子科大首次作為第一單位在Nature上發表研究成果。

Nature封面介紹了鄧旭團隊在材料表面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Nature官網)

超疏水材料通常藉助微/納米粗糙結構和低表面能以減少固-液接觸面積來增強疏水性能,但在負載時,低接觸面積導致微/納米粗糙結構的局部承壓極大而易碎易磨損。因此,如何保證材料在具有疏水性的同時兼具足夠的機械穩定性,是超疏水材料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本次研究中,鄧旭團隊利用兩種不同的結構尺度對超疏水性和機械穩定性進行解耦:利用納米結構實現超疏水性,利用微米結構實現機械穩定性。基於這一思路,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微米結構「鎧甲」包裹住納米級疏水結構的全新概念,並將這一概念應用於矽片、陶瓷、金屬、玻璃等基礎材料表面。結果表明,擁有這一表面結構的材料兼具優異的疏水性和強大的機械穩定性。這一技術對於其他材料的自清潔、抗汙、熱傳導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微結構鎧甲的設計(Wang et al., 2020, Nature)

武漢大學藍柯教授、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伏晴豔高工(教授級)、復旦大學闞海東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何建輝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的論文「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於6月25日在Nature刊出。在本篇文章中,為了解新冠病毒在氣溶膠中的傳播情況,藍柯團隊在武漢地區疫情的高峰時期(2020年2、3月份),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和武昌方艙醫院的不同區域採集了氣溶膠樣本並檢測了其中新冠病毒的RNA濃度。結果表明,隔離病房和通風病房檢測出的病毒RNA濃度非常低,而在患者使用的衛生間病毒RNA濃度較高。在公共區域,幾乎檢測不到病毒RNA的存在。某些醫護人員區域(如穿脫防護服的區域)最初具有較高的病毒RNA濃度,但在嚴格的衛生處理措施後又降低至檢測不到的水平。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室內通風、開放空間、防護服衛生處理、衛生間區域的合理使用和消毒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氣溶膠中病毒RNA的濃度,從而降低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的風險。

武漢不同區域SARS-CoV-2病毒RNA的檢測濃度(Liu et al., 2020, Nature)

上半年內地高校N&S發文數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3成

2020年上半年,中國內地高校的N&S總發文數達到了93篇,相比去年同期的69篇增加了24篇,增幅高達35%;目前共有45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表至少一篇文章。從發文數佔比來看,2020年上半年,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的發文數佔N&S全部發文數的11.7%,比去年同期的8.7%提高了3個百分點,增幅為34%。

清華大學以15篇的總發文數領跑內地高校。復旦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3所高校均以11篇的總發文數處在第二集團。相較於2019年上半年,三所高校呈現出了明顯的進步勢頭,其中尤其以上海科技大學的進步最為神速。2019年上半年,上海科技大學並未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文,而在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11篇的發文量,進步幅度著實驚人。此外,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4所2019年上半年沒有N&S發文的高校,在今年的發文量也都達到或超過了3篇。除了數量上的增加,內地高校發文影響力的提升也十分明顯:僅2020年上半年,就有3所內地高校(西湖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的原創文章登上N&S的封面。

作為國際上最為知名的兩大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和Science旨在發表原創性強、觀點新穎、影響廣泛,並且對整個科學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突破性發現。自十九世紀創刊以來,兩大期刊已經發表了摩爾根的「果蠅實驗」、引力透鏡效應、DNA雙螺旋結構、南極臭氧空洞等諸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研成果。由於競爭激烈,所有投稿至這兩大期刊的原創文章中僅有不足8%被接收和發表。因此N&S發表的論文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學科領域內的最高水平,而N&S發文數也是比較國家和機構科研產出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相關焦點

  • 2020年7月內地高校再添17篇Nature & Science發文!
    本月15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 Science發文2020年7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
  • 同比增加兩成,2020年前三季度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發文數超過...
    同比增加兩成,2020年前三季度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發文數超過130篇 2020-10-04 13: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統計!
    本月9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 2020年11月Nature和Science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142篇,其中Nature81篇,Science61篇。
  • 2020年8月中國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論文統計
    本月12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發文 2020年8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50篇,其中Nature刊出81篇,Science刊出69篇。
  • 10月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統計!
    本月12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 Science發文 2020年10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71篇,其中Nature刊出92篇,Science
  •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本月9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2020年11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42篇,其中Nature刊出81篇,Science刊出61篇。
  • 在Cell及子刊發文557篇!2019哪些內地機構和省份表現優秀?
    ▲ 2019年,以中國內地機構為第一完成單位的中國科學家在Cell Press旗下20種研究類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共557篇,而在2014年僅為107篇。  ▲ 中科院所屬研究機構和重點高校發表的論文佔很大比例,兩者相加佔發表論文總數量的95.3%。  ▲ 中國內地高校增速明顯,2019年發表論文數433篇,增長了41%。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兩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 3篇Cell,1篇Nature,1篇Science。【主要參考:inature 報導文章】第一篇 2020 《Cell》: "原位"進行蛋白質組學在細胞界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介導了單細胞到組織的組裝,並因此控制著多細胞生物的發育和生理。2020年1月16日,史丹福大學駱利群及Alice Y.
  • 天大2020海外網絡傳播力在內地高校中位列第六
    《2020中國大學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報告》近日正式發布報告顯示2020年,天大海外網絡傳播力綜合指數在內地高校中排名第六我校已連續三年入圍榜單前十名2020年1月3日,《2020中國大學海外網絡傳播力建設報告》
  • 內地高校第33名,深圳大學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再創佳績
    深圳大學深圳大學近年在各大國際排行榜上升迅速。在2019泰晤士亞洲大學排名中,深圳大學的成績是中國內地高校第28、亞洲第113。在2020年泰晤士亞洲大學排名中,深圳大學再創佳績,超越一眾名校,位居內地高校第22,亞洲排名第88。2019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深圳大學首次進入世界500強大學榜單。
  • 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2篇Nature,35歲榮獲傑青......今年9月,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他就是集多數榮譽於一身的鄧鶴翔教授!
  • Nature、Science 連發:890 萬年歷史的...
    當地時間 2020 年 3 月 16 日、19 日,隼鳥 2 號對「龍宮」(Ryugu)的探測活動相關研究成果先後登上 Nature、Science,JAXA 官網也對其進行了大篇幅報導。「龍宮」具有非常蓬鬆的多孔結構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到,隼鳥 2 號探測器搭載的遙感儀器主要有光學導航相機(ONC,含 1 個遠望相機 ONC-T 和兩個寬角相機 ONC-W1、ONC-W2)、熱紅外成像儀(TIR
  • 別再SOTA了,Science發文炮轟論文灌水
    針對類似的問題,Science最近也發文表示:人工智慧在某些領域的進步引人注目,但這並不是真正的進步。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是微調,不是核心創新」MIT研究人員橫測的對象,是81種剪枝算法。5月20日,國外網友便曝出了一個學術造假大事件:8篇文章,不同作者,不同醫院,不同癌症種類,不同蛋白表達,愣是完全一樣的結果,發了8篇論文。UAB醫學院糖尿病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營養學博士,微博網友「晨光us」對此表示:如此喪心病狂的造假,簡直讓人看得窒息。
  •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自然指數再創歷史新高 位列廣東省科研...
    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廣東省科研機構排名由原來的位列第二躍居第一,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JACS雜誌中文名稱為《美國化學會志》,1879年由美國化學會創辦,至今有141年歷史。谷歌學術將所有學科分為八大領域,JACS位列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第一。這三篇論文是馮海濤博士繼Chem.Soc. Rev.(影響因子41.35)、Coord. Chem. Rev.(影響因子14.49)之後又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自從加入寶雞文理學院以來,馮海濤博士已經連續發表4篇影響因子過10的學術論文。
  • 2020年中國地質大學在世界頂級綜合期刊NS創造兩個首次和「第一」
    來自中國的科研學者逐步在世界科研圈內獲得曝光度,2020年世界頂級綜合科技期刊《nature》和《science》共撤稿18篇論文,其中來自中國的論文有兩篇,佔比1/9,撤稿論文創造了兩個首次和第一,2020年7月22日,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邢立達教授團隊從《nature》撤稿,這是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開創了一個第一,2020
  • 青島啤酒股價創歷史新高 成青島資本市場首隻百元股
    如今,青島啤酒作為一個有著117年歷史的老牌企業,能夠率先拔得頭籌,躋身百元股票行列,著實為整個青島資本市場燃起了一把信心之火。深耕資本市場27年如今再迎高光時刻11日盤中,青島啤酒A股股價即突破100元/股,青島啤酒也成為青島資本市場上第一個股價「破百」的企業。
  • 她師從施一公,30歲任清華大學博導,如今共發表34篇CNS,榜樣!
    如果不是學術圈的人可能不知道這個代表著什麼,CNS就是Cell、Nature、Science,這是世界上頂尖的三本科學雜誌,對於在這三個期刊上面發文的,都簡稱為CNS。在美國時間5月13日,清華顏寧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發布兩篇nature,這兩篇文章分別解析了膽固醇醯基轉移酶ACAT1和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1的冷凍電鏡結構及其反應機理,對靶點抑制劑的開發有重要指導作用。如果老師能夠有能力在這三個期刊當中任意一個發表一篇文章,這位老師國內的大學肯定混得風生水起,顏寧卻在CNS上面已經發表累計34篇的科研學術論文,可見顏寧的科研實力之強。
  • 湖南2021屆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42萬,創歷史新高
    湖南2021屆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42萬,創歷史新高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易禹琳 通訊員曾靜 還未來得及洗去打贏2020年就業攻堅戰的疲憊,12月18日, 120餘所高校負責就業的處長們,就齊聚湖南普通高校就業處長培訓班,為我省2021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備戰了。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揚眉吐氣的南大校友從2016年開始南京大學校友們一直都很憋屈,受到南京大學教授團出走名單的曝光,以及2017年學科評定時的頹勢,其中A+學科甚至不如同城的東南大學,更令南京大學校友難堪的是,全國各大高校紛紛發表CNS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