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1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
2020年6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35篇,其中Nature刊出76篇,Science刊出59篇。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含共同通訊作者單位)共發表N&S原創論文17篇,佔比為13%,其中Nature論文8篇,Science論文9篇(統計數據來自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網,僅包含已經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經接收或在線發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會在後續統計中計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內。)
這17篇論文來自於21所高校,其中清華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均發文3篇,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均發文2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16所高校的發文數均為1篇。此外,電子科技大學、暨南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天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燕山大學、中國藥科大學8所高校均為今年首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文。
電子科大首篇Nature即榮登封面,武大團隊揭秘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傳播」
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團隊聯合芬蘭阿爾託大學Robin H. A. Ras教授的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作為封面文章在Nature刊出。據該校新聞中心消息,本篇文章是電子科大首次作為第一單位在Nature上發表研究成果。
Nature封面介紹了鄧旭團隊在材料表面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Nature官網)
超疏水材料通常藉助微/納米粗糙結構和低表面能以減少固-液接觸面積來增強疏水性能,但在負載時,低接觸面積導致微/納米粗糙結構的局部承壓極大而易碎易磨損。因此,如何保證材料在具有疏水性的同時兼具足夠的機械穩定性,是超疏水材料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本次研究中,鄧旭團隊利用兩種不同的結構尺度對超疏水性和機械穩定性進行解耦:利用納米結構實現超疏水性,利用微米結構實現機械穩定性。基於這一思路,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微米結構「鎧甲」包裹住納米級疏水結構的全新概念,並將這一概念應用於矽片、陶瓷、金屬、玻璃等基礎材料表面。結果表明,擁有這一表面結構的材料兼具優異的疏水性和強大的機械穩定性。這一技術對於其他材料的自清潔、抗汙、熱傳導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微結構鎧甲的設計(Wang et al., 2020, Nature)
武漢大學藍柯教授、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伏晴豔高工(教授級)、復旦大學闞海東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何建輝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的論文「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於6月25日在Nature刊出。在本篇文章中,為了解新冠病毒在氣溶膠中的傳播情況,藍柯團隊在武漢地區疫情的高峰時期(2020年2、3月份),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和武昌方艙醫院的不同區域採集了氣溶膠樣本並檢測了其中新冠病毒的RNA濃度。結果表明,隔離病房和通風病房檢測出的病毒RNA濃度非常低,而在患者使用的衛生間病毒RNA濃度較高。在公共區域,幾乎檢測不到病毒RNA的存在。某些醫護人員區域(如穿脫防護服的區域)最初具有較高的病毒RNA濃度,但在嚴格的衛生處理措施後又降低至檢測不到的水平。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室內通風、開放空間、防護服衛生處理、衛生間區域的合理使用和消毒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氣溶膠中病毒RNA的濃度,從而降低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的風險。
武漢不同區域SARS-CoV-2病毒RNA的檢測濃度(Liu et al., 2020, Nature)
上半年內地高校N&S發文數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3成
2020年上半年,中國內地高校的N&S總發文數達到了93篇,相比去年同期的69篇增加了24篇,增幅高達35%;目前共有45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表至少一篇文章。從發文數佔比來看,2020年上半年,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的發文數佔N&S全部發文數的11.7%,比去年同期的8.7%提高了3個百分點,增幅為34%。
清華大學以15篇的總發文數領跑內地高校。復旦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3所高校均以11篇的總發文數處在第二集團。相較於2019年上半年,三所高校呈現出了明顯的進步勢頭,其中尤其以上海科技大學的進步最為神速。2019年上半年,上海科技大學並未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S發文,而在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11篇的發文量,進步幅度著實驚人。此外,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4所2019年上半年沒有N&S發文的高校,在今年的發文量也都達到或超過了3篇。除了數量上的增加,內地高校發文影響力的提升也十分明顯:僅2020年上半年,就有3所內地高校(西湖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的原創文章登上N&S的封面。
作為國際上最為知名的兩大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和Science旨在發表原創性強、觀點新穎、影響廣泛,並且對整個科學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突破性發現。自十九世紀創刊以來,兩大期刊已經發表了摩爾根的「果蠅實驗」、引力透鏡效應、DNA雙螺旋結構、南極臭氧空洞等諸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研成果。由於競爭激烈,所有投稿至這兩大期刊的原創文章中僅有不足8%被接收和發表。因此N&S發表的論文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學科領域內的最高水平,而N&S發文數也是比較國家和機構科研產出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