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月25日,《山東法制報》頭版「轉理念 轉模式 轉作風」學習研討專欄刊登濱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軍署名文章《深化「三轉」,做實「三最」,奮力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
《山東法制報》「轉理念 轉模式 轉作風」學習研討專欄
全文如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其中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重要目標之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完善各類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構建多元解紛機制,是實現這一重要目標的實踐路徑。面對新的發展形勢,人民法院要深入轉理念、轉模式、轉作風,全面配齊最強力量、營造最好空間、提供最優服務,著力打通「最後一公裡」,推動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向縱深發展,為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貢獻司法力量。
01
好鋼用在刀刃上 著力鍛造兩支隊伍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人民法院要堅持工作重心下沉,解紛關口前移,糾紛解決要實現從法院為主的「單一型」模式,轉變為法院與各類調解組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模式,訴訟服務要實現由單一「立案收材料」模式,轉變為多維的「訴訟服務+」模式。
在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要統籌抓好法官與調解員兩支隊伍建設,充分調動兩支隊伍的積極能動性。要努力把訴訟服務中心打造成為人民法院力量最強的綜合性業務部門,把最優質的人力資源配置到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一線。堅持既要選兵,配強速裁法官和司法輔助人員;更要選將,配強訴訟服務中心負責人,把思路寬、潛力大、能攻堅的幹部放在重要崗位上挑大梁,切實發揮樞紐作用和領頭雁效應。
調解員隊伍建設要與「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有機結合,在黨委的堅強領導,政府部門、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主動參與,配合主管部門,嚴把調解員入口關、辦案關、保障關,努力打造一支過硬的調解員隊伍。要加強法院隊伍與調解員隊伍的工作銜接,完善指導機制,促進兩支隊伍互動、互助、互聯,共同提升解紛能力。
要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完善業績考評和獎勵機制,發揮「指揮棒」引導作用,促進多快好省地辦案與服務。
02
C位留給群眾 統籌建設兩個空間
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進一站式建設要充分貫徹司法為民宗旨,依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根據群眾的需求去完善訴訟服務中心,統籌建設多元解紛的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把c位留給群眾,打造以c位為中心的現代化訴訟服務體系。要建設多元解紛的物理空間,全面升級訴訟服務中心、鄉鎮人民法庭和駐院調解室「三大載體」。
要把訴訟服務大廳建設成「法治會客廳」,既方便當事人辦法律手續,又發揮法治宣傳和薰陶引導作用。要把人民法庭建設成「群眾連心橋」,拓寬人民法庭參與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的路徑和方法,積極參與「無訟」鄉村(社區)建設。要把駐院調解室建設成「解紛橋頭堡」,為調解員開展訴前調解設置平臺、提供陣地。要建設多元解紛的網絡空間,全面升級智慧法院。
要加強網上調解室和網際網路法庭建設,在訴服大廳100% 全覆蓋,實現案件網上立、進度網上查、費用網上交,「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推進網際網路遠程審判常態化制度化,做到疫情防控與審判工作兩不誤。堅持「服務當事人、律師、法官」的原則,在實踐應用中一邊發現問題、一邊解決問題、一邊改版升級。要建立糾紛解決大數據應用中心,挖掘糾紛發展態勢,預測糾紛發展方向,促進糾紛解決機制在宏觀社會治理中功能升級。
03
功夫下在最實處 大力弘揚兩種作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
開展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出發點是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權益,工作中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支持,工作效果體現在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要大力弘揚勇於擔當的幹事作風,勇於自我革新,破除慣性思維,打破陳舊習慣,主動適應資訊時代全流程網上辦案的新模式。要結合實際,開創性地開展工作,推動建立健全各類非訴調解組織,大力推進訴調對接。
要善於做群眾工作,勇於接燙手的山芋,妥善化解最棘手的糾紛。要大力弘揚無微不至的服務作風,服務模式要「新」,堅持線下與線上並行、現場與遠程並用、當事人自助與工作人員輔助相結合的多種訴訟服務模式。服務態度要「親」,「一句你好相迎、一把椅子讓座、一杯熱茶相遞」,接聽 12368熱線或線下解答問題要及時、詳實,盡最大可能方便當事人,減少當事人訴累,於細微處體現出對群眾的尊重,不斷增進法院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理解與信任。
原標題:《《山東法制報》發表李軍院長署名文章:深化「三轉」,做實「三最」,奮力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