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雙11購物節成交額節節攀升,同時也給快遞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快遞爆倉、物流癱瘓成了每年11月前後的常態。「三通一達」快遞巨頭在雙11期間狂攬電商快遞,順豐卻「拒絕」了超1000萬臨時快遞業務,這堪稱快遞業的一股清流。
「不跟風抱大腿」的快遞界清流
今年雙11期間,順豐撒下863條高鐵線路,全貨機和無人機也整裝待發。與通達系要面對大促前網點「鬧罷工」的焦頭爛額相比,順豐似乎胸有成竹。但它依然改變不了一個現實:任何一家快遞巨頭想切走電商快遞的「蛋糕」均有一定困難。
其實順豐在2019年就開始為後續事件做鋪墊了。去年5月,順豐推出「特惠專配」產品,外界解讀為順豐要放低姿態搶佔電商件市場。但問題在雙11大促時集中爆發,很多用戶吐槽順豐的時效。當時還有網友在知乎提問,「雙11順豐怎麼了」,微博貼吧到處被罵。
對電商快遞的態度上,順豐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倒不是說順豐一開始就完全放棄了這塊業務,在2013到2014年間,順豐也嘗試過與電商客戶的交流,但是由於順豐直營的特點,無法滿足電商客戶相較於其他快遞可以輕易談攏的七折、五折或更低的折扣目標。
目前順豐業務中電商快遞僅佔比四成,除此以外還包括倉儲配送、冷運、供應鏈、重貨運輸及金融等業務板塊,為客戶提供包含物流、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在內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對比來看,圓通快遞則業務集中,對電商件依賴性較大,如果其他業務板塊不能實現較快增長從而提高在整體業務結構中的佔比,那麼其經營業績的持續快速增長很可能受到不利影響。
聯想到雙11是天貓、京東的主戰場,順豐能分幾勺羹湯顯而易見。根據菜鳥內部人士透露,每年雙11當作業量達到一定規模後,把訂單分配到哪裡是由菜鳥說了算的,菜鳥會根據大數據預測物流企業在某個區域的吞吐能力,再做進一步流量分配。而早年間順豐總裁王衛早已和菜鳥鬧掰,在此背景下,無疑又給順豐雪上加霜。
高冷總裁不向資本低頭
順豐的宣傳一貫還是比較低調的,但是每年總能博取不同的頭條。比如今年雙11期間順豐就包下了好幾條高鐵線拿來運送快遞,去年還有十幾輛順豐一起上高速的壯觀場景,早前在國內自建機場,購買自己的飛機也都是行業領先的狀態,這背後其實是在追求快遞的運輸效率。
在今年雙11期間,其他各大物流平臺均瘋狂接單,卻苦於沒有強大能力支撐,導致爆倉,物流癱瘓。而順豐撒下863條高鐵線路,全貨機和無人機也整裝待發。與之前吵的沸沸揚揚的「快遞小哥」集體罷工事件,順豐這次似乎做好了「戰鬥」準備。
來源:網絡
面對雙十一快遞量暴增的節點,順豐卻實施了限流限單政策,原因是順豐高層擔心雙十一突增的業務量會影響到穩定客戶和原有的派送體系。業內統計,快遞單價近年來不斷下降,2005年平均單價為27.7元,到2014年只有14.7元。2015年,申通、圓通和韻達3家單件快遞收入普遍在2元至4元之間。相比之下,同期順豐的單件快遞收入已經超過了20元。
毫不誇張地說,電商平臺掌握著大部分快遞公司的命脈。但據智研諮詢數據,2018年電商件佔比已達78%左右。這也是為什麼在2017年5月22日的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馬雲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出不迎接變化的終局——「不管同不同意,至少有一半的人十年以後不會在這裡了。」
不過順豐老闆王衛並不以為然。王衛早期對資本的排斥眾所周知。眾多PE和VC投資人都被拒之門外,直到2013年順豐才引進國資背景的PE,外界猜測此舉為改善政府關係。他也一度排斥上市,認為上市後會追求短期利潤,企業會因變成「賺錢的機器」而浮躁。
「聰明反被聰明誤」,商業板塊累計虧損16億
為了不「隨波逐流」,擺脫電商平臺的鉗制,王衛從2010年就開始折騰自建平臺。從網上購物平臺順豐「E商圈」、「嘿客」便利店、再到高端禮品平臺「尊禮會」、生鮮電商平臺順豐優選,可以說是屢敗屢戰。2013-2015年裡,順豐商業板塊累計虧損16億元,乃至於2017年上市時不得不剝離掉這塊業務。
民營快遞在早期以商務件為主,依賴航空運輸,價格昂貴,行業壟斷性很強。電商崛起改變了這一切,價格取代時效登上C位,更便宜的公路運輸成為主流。在供過於求的市場,電商平臺也順勢成為快遞公司的「金主爸爸」,願抱大腿的通達系快遞成為寵兒。對此,王衛也很無奈。
來源:網絡
自建平臺屢屢受挫的同時,順豐迅速轉變策略,直接下場與通達系搶生意。最早的嘗試發生在2013年11月,順豐首次面向中低端市場,推出「電商特惠」服務,均價在15元左右,比均價22元的標準快件便宜近40%-50%。順豐承接電商件後的裝載率並不高,加上自營模式成本較大,利潤直接受到拖累。2014年,在歸母淨利潤較上年減少8.6億元後,順豐不得不叫停這一業務。原因歸結為四個字:賠錢太多。
2018年順豐再發起進攻,當年夏天拼多多上市,掀起了無數小拼團的效仿熱潮,順豐順勢又推出特惠系列,再攻電商件市場。雖然這一新業務上半年取得54%的增速,但同樣受制於低裝載率導致的毛利率下滑,順豐不得不在下半年控制業務增速。從2018年整年看,包含電商件的經濟件增速從上年的22.6%上升到37.6%,綜合毛利率卻從20.2%下滑到17.9%。
來源:網絡
當成本控制跟不上收入增長,上市公司順豐左右為難。相比加盟模式的三通一達,順豐在人力和運輸成本上本來就高,而電商件頻次高、量卻不夠大,拖累了財報數據。更危急的是,順豐的市場份額在下滑:2019年僅為7.3%,排名位列三通一達和百世之後,而老大中通快遞的市場份額已接近20%。與此同時,快運、冷運及醫藥、同城、供應鏈、國際業務等幾項新業務還在投入階段,不足以挑大梁,順豐必須尋找第二個能快速見錢的業務。
到今年9月底,電商件已幫順豐將市場份額拉到16.92%,一雪不足兩位數的恥辱,但盈利能力依然有待提升。今年以來,隨著極兔速遞、京東眾郵快遞與通達系的價格戰加劇,順豐第三季度的毛利率同比下滑1%,環比下滑4%,連帶淨利率也下滑3個百分點。
順豐快遞淨利率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對於一直追求獨立發展的王衛來說,順豐快遞如何發展估計是他正在思考的問題。
文章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新浪財經、騰訊網、觀察者網、市界
免責聲明:文章引用的部分內容及圖片均已註明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引用不當或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