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個大局』深刻變化、『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性交匯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對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和廣東改革發展提出明確要求、作出重大部署,是我們開啟新徵程、續寫新篇章的行動指南。」
珠海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戴偉輝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五年,珠海市財政局將發揮好財政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從財政政策、資金及體制機制等方面持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建設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大項目建設,圍繞「特、大、高、多」四大戰略任務做好財政資金和政策保障,全面落實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不斷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在開創珠海經濟特區各項工作新局面中體現財政的擔當作為。
●南方日報記者 何康傑
確保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到位
南方日報: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要節點,珠海財政將如何助力經濟特區辦得更好?
戴偉輝: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珠海市財政局將通過聚焦以下三個方面支持推動經濟特區建設。
首先是堅持改革不停頓。深化珠海財政「1+N」系列改革,圍繞市區財政體制、預算績效管理、預算編制改革、智慧財政等方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在更高起點上推動珠海財政工作開創新局面。
其次是精準用好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具有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結構調整的優勢。在具體工作中,我們既要支持困難區兜住「三保」底線,更要研究出臺精準的財政政策、政府債券傾斜,支持富裕地區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推動珠海從「小而美」向「大而強」轉型。
最後是紮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未來將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著力解決西部及海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短板。
南方日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能否談談您的理解?
戴偉輝:《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中提出「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結合隨後提到的「完善稅收制度,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我認為這對地方財政是一個穩定的預期。
一方面,更有利於調動地方的積極性。當前省和市縣在一些事權的支出責任方面還有一些界線模糊的地方,通過理順省和市縣財政關係,可以充分發揮地方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緩解地方財政壓力。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地方財政壓力越來越重。《建議》中提及的這一方向,無論是從更加優化地方的收入分配方案還是更加科學合理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無疑是緩解財政負擔的「及時雨」,有利於地方建立更加完善的「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長效機制。
力爭明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破400億
南方日報:「十四五」時期,珠海財政或將面臨收入增長減速、支出需求增加、債務進一步擴張的多重壓力。對此,市財政局是否有做好應對措施?未來五年的主要工作思路是什麼?
戴偉輝:受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等因素影響,「十四五」時期,預計珠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將從原來的高速增長回落至中低速增長。未來幾年我們在支持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支持珠海「二次創業」加快發展等各項支出壓力有增無減,財政「緊平衡」運行將會是常態。
因此在「十四五」時期,我們爭取2021年,珠海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400億元大關,爭取到2025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550億元—600億元,年均增幅8%—10%,做好珠海財政可持續發展這篇文章。
首先是牢牢抓住穩收入這一根本。堅定不移地完善財政政策制度設計,加大財力統籌力度,一方面要積極盤活處置政府資金資源資產,深入培育和拓寬財源,確保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並強化預算資金科學配置;另一方面,深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
其次是緊緊扭住資金配置這一重點。堅持「先謀事,再派錢」的工作方法,牢牢把握花錢是為了辦事這一關鍵,努力做到花最少的錢,辦最好的事。一要堅持以收定支原則。量入為出,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科學配置財政資源,更加突出政策重點,把錢用在關鍵處。二要跳出財政看財政。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預算編制的全過程,落實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圍繞建設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大項目建設,圍繞「特、大、高、多」四大戰略任務做好財政資金和政策保障。三要發揮財政反哺作用。發揮好財政資金對產業、企業的幫扶引導作用,尋找更加高效率的財政投入和財政補貼方式,把更多的財政資金花在刀刃上。
最後是始終把住改革這一方向。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財稅體制的目標要求、主要任務和實現路徑,為全省乃至全國財政改革發展貢獻珠海樣板。一要加快在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上下功夫。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建設,深化預算項目庫改革,強化預算約束,嚴格按照預算管理要求和程序編制預算,堅持先有預算後有支出。二要深化市區財政體制改革。在鞏固現有市區財政體制「四梁八柱」的基礎上,推動形成穩定的市區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財政制度。三要深化績效管理改革。充分運用績效手段,提高資金效能,將績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全過程。
南方日報:財政「十四五」規劃以及三年中期規劃會有哪些具體的重點安排?
戴偉輝:圍繞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十四五」期間珠海財政將投入超過1300億元,支持重大項目建設。
一是支持把珠海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圍繞互聯互通,足額保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這也是未來幾年財政投入的重點。我們初步估算,投入預計超過900億元,推進包括黃茅海大橋、珠海隧道、珠海機場改擴建等項目建設,以及統籌做好高鐵項目資金安排,切實保障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珠海至肇慶高鐵等項目建設。
二是支持把珠海建設成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主動作為,著眼於珠海未來人口大規模增長的需求以及城市發展、產業升級的需求,配合職能部門找準「短板」,提前謀劃資金安排,預計投入超200億元支持醫院、學校等公共衛生、教育項目建設。
三是支持把珠海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範。圍繞珠海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部署,全力做好財政政策、財政資金保障。構建更加完善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科技創新資金支持鏈條、財政科研資金跨境港澳使用機制及人才發展政策體系等,全力支持建設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支持一批能支撐珠海經濟轉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的研究院、實驗室建設,比如大力支持南方海洋科學和工程省實驗室建設。
前三季度「三公」經費同比下降27.3%
南方日報:今年以來,珠海市財政局如何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戴偉輝: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財政的基本職能,我們始終把財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奮鬥目標上來,特別是今年以來,珠海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76.8億元,同比增長9.1%,增幅居全省第三。
一是做好「減法」。今年1—10月,珠海累計新增減稅降費達到102.39億元,連續兩年超過百億元,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另一方面,壓減政府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在2020年市直年初預算已壓減一般性支出的基礎上,財政局進一步加大非急需、非剛性支出的壓減力度,調減、回收統籌推進緩慢和因疫情影響暫時無法開展的項目資金超過32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行政及參公管理事業單位「三公」經費同比下降27.3%。
二是用好「加法」。一方面,適度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在財政收支形勢較為嚴峻的情況下,珠海多方面籌措資金,保障一定力度的財政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快支出進度,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比如全年統籌48億元用於支持疫情防控及「暖企十條」「復工復產十條」、穩增長「1+7」政策落地。
另一方面,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今年市直預算安排130.69億元,支持擴大有效投資,其中預算安排106.64億元落實年度市政府投資項目計劃,較上年增支50.45億元,增長89.8%。截至目前,珠海共獲得新增政府債券資金113.3億元、中央直達資金15.1億元,建立直達縣區基層、直達企業的快速轉移支付機制,重點投向交通、教育、醫療、產業園區、生態環保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