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
通知稱,根據《教育部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精神和有關通知要求,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高等學校申報推薦,並經專家評議與公示,認定5118門課程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含1559門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特別是在應對新冠肺炎期間實施的大規模在線教學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原2017年、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其中,線上一流課程1875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728門,線下一流課程1463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868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84門。
在公布的「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名單」中,山東大學總計70門課程在列,被認定課程總數居全國高校第六位,其中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數量位居第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數量並列第二,2019年新認定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數量位居第三。
在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中,山東大學被認定的課程有:
線上一流課程: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國際貿易學、神韻詩研究、高等數學—微積分(1)(2)、線性代數、大學物理、醫學細胞生物學、工程材料與機械製造基礎、大學計算機——計算思維的視角、大學生性健康修養、系統解剖學、醫學生理學、局部解剖學、藥理學、護理學基礎(上篇)、音樂導聆、人人愛設計、數學競賽選講、生物信息學、輻射與防護、設計創意生活、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趣味生物學實驗、醫學生物化學、醫學免疫學、急診醫學、皮膚與美容-醫學專家如是說、診斷學、呼吸系統疾病、皮膚性病學、口腔正畸學、循證護理與知識轉化。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診斷、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演替與修復實驗、超高速切削加工虛擬仿真實驗、股骨頸骨折合併糖尿病病人護理、基於多角色扮演的新聞發布交互式演練、人類骨骼考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東北亞能源網際網路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隧道綜合超前地質預報虛擬仿真實驗、模式動物斑馬魚養殖和顯微操作技術、膜片鉗技術探究動作電位產生機制虛擬仿真實驗、景區旅遊產品開發虛擬仿真實驗。
線下一流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華文化體驗與傳播、英語應用文寫作、數字傳播技術與應用、考古學導論、物理化學、分子模擬實驗、流體力學II、資料庫系統、流行病學、藥理學、天然藥物化學。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國際貿易學、大眾傳播學、高等數學(2)、醫學物理學、生物信息學、工程材料與機械製造基礎(KAPI)、電磁學、計算思維、局部解剖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工業設計史。
社會實踐一流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特色)、中國城鄉社會調查實踐、大學生雙創社會實踐。
線上一流課程即大家俗稱的「精品慕課」,這類課程面向高校和社會學習者開放。
線下一流課程強調改革傳統線下課堂教學,突出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增加體現多學科思維融合、產業技術與學科理論融合、跨專業能力融合、多學科項目實踐融合的教學內容,注重教學方法創新,深入開展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煥發課堂生機活力。
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鼓勵全國各類高校教師廣泛參與,基於慕課等優質在線課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對校內課程進行創新性改造,開展線上學習與線下面授有機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既提升了教學質量,也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通過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實驗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網上做實驗」和「虛擬做真實驗」,解決了高校實驗教學 「做不到」「做不了」「做不上」的老大難問題。
社會實踐一流課程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注重推動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培育學生專業知識運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據悉,通過認定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須繼續堅持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標準,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示範帶動更多高校和教師參與教育教學改革。教育部將通過使用評價、定期檢查等方式,對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繼續建設進行跟蹤監督和管理,持續推進「學習革命」向「質量革命」縱深發展,助推邁入普及化的中國高等教育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