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發明了「拉曼」
1928年印度科學家拉曼實驗發現單色入射光透射到物質中的散射光包含與入射光頻率不同的光,即拉曼散射。拉曼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受散射光強度低的影響,拉曼光譜經歷30年的應用發展限制期。直到1960年後,雷射技術的興起,拉曼光譜儀以雷射作為光源,拉曼散射信號強度大大提高,拉曼光譜技術才得以迅速發展。每一種物質都有其特徵的拉曼光譜,利用拉曼光譜可以鑑別和分析樣品的化學成分和分子結構;通過分析物質在不同條件下的系列拉曼光譜,來分析物質相變過程,也可進行未知物質的無損鑑定。拉曼光譜技術可廣泛應用於化學、物理、醫藥、生命科學等領域。
拉曼原理
拉曼是一種光散射技術。雷射光源的高強度入射光被分子散射時,大多數散射光與入射雷射具有相同的波長(顏色),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這種散射稱為瑞利散射。然而,還有極小一部分(大約1/109)散射光的波長(顏色)與入射光不同,其波長的改變由測試樣品(所謂散射物質)的化學結構所決定,這部分散射光稱為拉曼散射。
拉曼光譜提供什麼信息
一張拉曼譜圖通常由一定數量的拉曼峰構成,每個拉曼峰代表了相應的拉曼位移和強度。每個譜峰對應於一種特定的分子鍵振動,其中既包括單一的化學鍵,例如C-C,C=C,N-O,C-H等,也包括由數個化學鍵組成的基團的振動,例如苯環的呼吸振動、多聚物長鏈的振動以及晶格振動等。 拉曼光譜可以提供樣品化學結構、相和形態、結晶度及分子相互作用的詳細信息。
CR2000手持便攜拉曼光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