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比只是一個工藝運行好壞的間接表現,要結合汙泥濃度,汙泥濃度和沉降比兩者的綜合後的指標,SVI 是一個直接指標,SVI的高低一般能夠衡量系統的好壞。
另外還要和鏡檢,溶解氧,汙泥齡等綜合指標相結合來判斷,最後用汙泥負荷和水力停留時間驗證!
傳統的活性汙泥法一般控制SVI在80--150左右!SV%在15%---50%(MLSS在2000---6000左右)。
一、SV的測量與觀察重點
SV也稱汙泥沉降比,是汙泥沉降性能好壞的體現。
一般在曝氣階段使用100ml量筒(規範為1000ml量筒,視現場工具決定;
無量筒時可用礦泉水瓶代替)取汙泥混合液,後靜置沉降。
觀察的重點內容為:汙泥沉降速率、汙泥顏色、氣味、絮體大小以及上清液的清晰與否。
二、操作過程展示
三、重點觀察內容介紹
1、汙泥的顏色和氣味,以黃褐色和土腥味為良好;
2、絮體形成的快慢和大小,以形成速度快,絮體形態大為好;
3、沉降比(SV的觀察)先觀察5min內的沉降比,以完成沉降過程的80%左右為好,後續SV30生活汙水參考範圍為15%~30%,但鑑於汙泥濃度過高時會影響SV30,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測量活性汙泥濃度(MLSS),便於計算汙泥容積指數(SVI),可通過SVI判斷活性汙泥狀況,一般SVI值在70~200。
有資料表明,SVI小於50時,說明活性汙泥可能出現汙泥解體及老化。
此時應該排泥,調整池體在合適的汙泥濃度,可通過汙泥負荷計算出合適的汙泥濃度(利用進水BOD與汙泥負荷推出合適的汙泥濃度)。
4、泥水界面的清晰度,以清晰為好。
四、汙泥沉降比幾種異常情況
1、汙泥沉降比高,泥水界面清晰,上清液澄清
發生此種情況一般是由於汙泥沉降性能差,但是活性又較好,一般由絲狀菌過多引起,此種情況下可能是汙泥膨脹。
但由於汙泥濃度過高時也會影響到SV,所以當沉降比過高時並不要急著判斷是否發生汙泥膨脹,首先檢測一下活性汙泥濃度(MLSS),根據MLSS及SV,計算出SVI值,當SVI值大於200時,生物鏡檢中發現有大量的絲狀菌存在,就可以確認發生汙泥膨脹現象。
一旦發生汙泥膨脹現象要有條理的解決:
原因:天氣(黃梅天或夏天),溶解氧偏低、溶解氧充沛但營養不足、負荷過低等;
對策:根據分析得到的原因和現場允許的可行措施來抑制汙泥膨脹,一般採用以下辦法治本。
1)加強曝氣,使水中溶解氧在2~4mg/l,
2)根據水質分析,按照C:N:P=100:5:1計算,適當投加氮化合物,如磷含量不足應投加磷類化合物(磷酸二氫鉀、過磷酸鈣)
3)投加生化工藝自生的厭氧汙泥,調整運行方案(DO可控制稍高)
如以上辦法均無明顯效果,可更換汙泥,重新啟動生化系統。
2、汙泥沉降比高,泥水界面基本清晰,上清液輕度渾濁
此類現象一般由於廢水的溶解性有機物較高,同時又缺乏足夠的氮源和磷源,導致汙泥的負荷較高,營養比失調。
微生物雖將大量有機物吸入體內,但由於缺乏營養物質,無法在體內進行正常的分解代謝。
此時微生物會向體外分泌過量的多聚糖類物質,此物質往往含有大量親水性的羥基使汙泥結合水的能力加強,而沉降性能變差,發生此類現象應及時根據水質化驗情況分析,有針對性的補充營養源。
3、汙泥沉降比很低,無明顯界面,上清液很渾濁
這種情況一般是汙泥混合液中有大量汙泥解絮,沉降後大量解絮汙泥碎片仍然漂浮在上清液中所致,當汙泥發生嚴重老化和嚴重中毒時會發生這種現象。
可根據沉降比與活性汙泥混合液濃度計算出SVI值判斷,一般SVI值小於50就可以判斷汙泥有老化趨勢,結合SVI值與汙泥負荷,可確定汙泥是否老化。
汙泥嚴重老化一般是由於曝氣量過大,水中溶解氧過高,營養不足,負荷過低,此時應調節曝氣量和曝氣強度,並適當投加營養物。
4、汙泥沉降比正常,泥水界面清晰,上清液輕度發黃且渾濁
汙泥沉降比正常指的是生活汙水SV30在15%~30%之間。
現象為泥水界面清晰,上清液輕度發黃且渾濁。
可根據SV5(5分鐘內的沉降比)觀察沉降速率以及上清液是否發黃(SV5在此種情況下一般為40%~60%),該種情況下根據進水及罐內汙泥濃度判斷是否為營養不足,計算汙泥負荷(F/M)幫助判斷。
由於進水碳源不足以支持汙泥生長,此時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大排泥,將泥量控制在合適的濃度,保證活性汙泥正常生長。
還可根據鏡檢及溶解氧含量判斷,鏡檢發現大量指示溶解氧不足、負荷低的指示性微生物時可檢測是否為汙泥濃度過高,溶解氧相對於正常情況較低時也可注意是否為汙泥濃度過高。
當活性汙泥濃度控制在合適的濃度時,該種現象便會消失。
編輯: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