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4日電 日前,由新華網主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在新華網媒體創意工場舉辦。本屆論壇圍繞「Creation創新、Interconnection互聯、Participation 參與」等維度,研討教育發展新變革,探討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活動中,北京再佳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再佳學教育」)聯合創始人兼CTO姚曄接受了在線採訪,以下是本次採訪的精彩內容。
Q1:首先,請您介紹下再佳學教育的基本情況。
姚曄:大家好,再佳學科技教育有限公司是五年前成立的,主要立足於美育,做美育融合化在線教育服務。我們通過把美育教育比如中國傳統文化,如沙畫、摺紙、山水畫與現有的小學教材進行融合。同時也將技術和教育做到相融合,通過AI、大數據等方式,將「網際網路+教育」模式搬到教學中,我們目前已經開發完成小學階段語文、數學、英語全階段的融合化教學內容,也完成了我們的教學應用,並已推廣到學校裡。
Q2: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各個企業都致力於信息化手段,改善教育公平,科技和網際網路正在改變傳統的公益模式,面對新形勢,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好這個機會,讓科創教育更加有效地落實以及提升呢?
姚曄:我們長期做教育的都知道,在教育中,教育公平是大家提得最多的。通過教育公益的方式,實現教育公平,是其中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我看來,教育公益大概分為這幾個階段。教育公益1.0階段,教師下鄉,讓一二線城市的優秀老師,通過支教方式走進偏遠地區。在教育公益2.0階段,通過「雙師」課堂,將人大附中、101中學這些優質學校的資源、優秀主講老師的授課內容,通過直播課堂和點播課堂的方式傳輸到邊遠地區去,在過去幾年裡,教育公司做得比較多的是這種模式。做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問題,比如通過課堂直播,我們並不知道對面的孩子理解掌握的怎麼樣,這裡,我們需要用新的技術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通過大數據、AI智能教育分析的手段,通過數據分析、測試APP等方式,分析、測評學生的學習情況是怎樣的,根據掌握的情況向其推相應的課程輔導。我們稱這種情況為教育公益3.0階段,就是AI+內容的方式。我們認為3.0階段比前面兩個階段更進一步,不但可以推送優質的教學資源內容,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讓因材施教成為一種可能。
Q3:技術和產業發展為教育行業注入新動能,推動教育信息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覆蓋面在進展。在此過程中,您覺得建設信息化教育難在哪?我們該如何應對?
姚曄:我自己長期在做教育信息化,大家都說這裡面非常難。我覺得有幾個環節,一個是教育這件事本身很難做到統一模式,我們都說教育首先在公平基礎上,同時要做到因材施教、千人千面,意味著我們要實現用多種方式來做。第二在教學上,環節比較多,教、學、測、評、練都要做,每個環節很難兼顧到的。
我們主要是從兩個點下手,第一個點,首先提升孩子的興趣,把美育融合在教材裡。舉個例子,我們請來非遺大師來現場錄製課程,將課本裡的內容和文化做結合,比如拍黃山那節課,通過山水畫的方式來描述它,同時會把山水畫的藝術知識點放進來,我們也會把中國歷史上有關黃山相關的文學材料給引進來,把課程做得更加生動有趣,樂於學習。
第二個方面,前面提到了我們要做教學的AI+內容,涉及到因材施教的問題,即怎麼樣在孩子有學習興趣之後,利用技術化的手段督促學生學習。在這個環節,我們主要通過人工智慧的方式,來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如他對哪類視頻更感興趣,他的課文環節是不是看完了,或者在哪個環節他重複得比較多,包括在課後習題裡,哪個環節錯誤率比較高,我們通過這些數據的搜集,生成一份具有針對性的學習報告,進而幫助孩子們更好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另外一方面,為更好地解放老師工作,將重複的機器擅長的工作交給機器,讓老師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比如在小學英語和語文教學裡加語音測評,因為我們覺得這部分東西對於老師來說,他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個孩子如果讀一篇課文,要老師聽一遍課文到底讀得對不對,到底有什麼樣的情況,一個班有四五十個孩子,他可能聽的時間特別長,但是我們通過計算機的手段,可能2分鐘能把所有孩子今天的朗讀全部檢測一遍,孩子讀完之後,能立刻看到自己的學習情況,同時我們會加入PK環節,比如每個班的孩子讀的是不是一樣,誰的分高,誰的分低,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解放老師,一方面提升孩子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