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電影黨課:三代「中國女排」講述《奪冠》背後的故事

2021-01-22 澎湃新聞

9月27日下午,「學四史 迎百年——2020我的電影黨課」特別活動在上海影城舉行。作為經歷新冠疫情後本年度的第一堂電影黨課,上影選擇了時下正在熱映的電影《奪冠》。中國女排前隊員周鹿敏、李國君、諸韻穎親臨現場,與來自上海市委各區、大口組織部門、本市相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組織部門負責人、各黨組織負責人代表、本市街鎮基層黨組織黨員代表、高校黨員代表,武警部隊和公安系統黨員代表的700餘位觀眾共同分享了屬於女排的崢嶸歲月。

從左二起:李國君、周鹿敏、諸韻穎「女排精神」是各行各業的人和時代共同成就的9月25日上映的電影《奪冠》,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彭昱暢、吳剛、白浪以及國家隊的女排運動員共同主演。在本周末也掀起了一陣觀影熱潮,引發不少關於女排的討論和關注。

蒞臨特別活動現場的中國女排前隊員周鹿敏、李國君、諸韻穎分別於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不同時段加入中國女排,是女排精神的一貫傳承和踐行者。

1979年加入中國女排的二傳手周鹿敏,親歷了電影中1981年那場激動人心的奪冠。回憶起在第一代中國女排中奮起的崢嶸歲月,她依然動容不已。「40年過去了,我依然還能記起那個年代。電影上映後許多媒體重新關注老女排,也讓我們的同齡人想起當年的歲月。」周鹿敏說,「我們這一代,是『文革』後第一批的女排運動員,當時百廢待興,大家都非常渴望著能有一塊金牌能激勵我們的民族。我們這代運動員非常簡單,就是希望為國爭光!」

《奪冠》海報回想起1981年拿下世界盃冠軍的經歷,周鹿敏還補充了電影未曾提及的一段故事,「那時候其實和日本的比賽,從積分上我們已經是世界冠軍,但是如果那一場輸了,那就成了雖然我們是世界冠軍,但世界冠軍輸給了日本。教練這麼跟我們說的時候,我們都傻了。所以最後打到非常艱難的時候,也是為國爭光非常根深蒂固的信念在心裡,幫我們打贏了那場比賽。」在那個中國體育剛剛進入世界視野的年代,排球成為了中國在世界大賽中嶄露頭角的破冰項目,在談及第一次奪得世界冠軍時,周鹿敏回憶了當年訓練條件的艱苦與疲憊,但她激動地說:「沒有那些血與淚的砥礪,就沒有中國女排的五連冠。」而奪冠歸來後,看到女排的勝利鼓舞了各行各業的人投身社會建設,老女排隊員樸素地說,「所有的感動都來自於全國人民的肯定,是各行各業共同的努力和那個時代造就的女排精神。」

曾被國際排聯評為「最佳運動員」的前中國女排隊長李國君,是中國女排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縮影。在巴塞隆納奧運會上,李國君扣球落地時,不小心把前鋸腓骨擰斷了。痛得撕心裂肺,但還是要求隊醫打封閉止痛,共打了11針封閉,才止住痛繼續上場。上場跑動起來的時候,才發現腿已經斷了,跳不起來了,只能淚別賽場。李國君說:「打冠軍難,守冠軍更難」。她談到了女排精神的一路傳承,「更老的一代排球運動員最然沒拿過冠軍,但他們那一代人也是付出了巨大的艱辛。這是一個值得尊敬的集體,我很榮幸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1994年加入中國女排的二傳手諸韻穎曾創下了兩個月就從加盟上海市隊到加入國家隊的傳奇佳話。能夠加入國家隊,對每一個排球運動員而言,都是夢寐以求的理想,而17歲的諸韻穎就已實現了。談及加入中國女排時的感受,諸韻穎說:「真的只有激動二字。沒有什麼比加入這樣一個團體更讓我感到驕傲了。」

電影黨課現場以電影為教育載體,發揚上海紅色基因上海是一座紅色的城市,有著悠久的紅色文化傳統和歷史,既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歷史時刻,也親歷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既是共和國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的一面鏡子。作為上海紅色文化品牌的「電影黨課」,自2017年推出以來就備受好評和歡迎。2018年,電影黨課羽翼漸豐,助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2019年,電影黨課以「攀登新高峰,奮鬥新時代」的主題喜迎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華誕。

專題黨課現場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袁芳老師作為2020年度電影黨課首堂示範課的主講人,將時光回溯到了中國女排起步伊始的光輝歲月,為黨課學員們做了《奪冠之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奇蹟!》為題的專題講座。從改革開放伊始,到上一屆奧運會,四十多年來女排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各自的工作領域,踐行著那些扎紮實實、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鬥、刻苦鑽研、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這種形式的黨課,給了我強烈的代入感,這樣的課我願意多上幾堂」。「以電影作為黨課的載體,不僅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充分地豐富了黨員學習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同時也滿足了基層黨組織增強黨員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的現實需求」……觀眾們在參加活動後紛紛留言評價。

「學四史 迎百年——2020我的電影黨課」由上海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電影局等部門共同主辦。活動精選了21部兼具思想性、教育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影片(包括《奪冠》、《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金剛川》等),通過授課、觀影、交流等形式,打造可持續運作的黨員教育新載體,為全市各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緊密結合「四史」學習教育,提供了生動的黨性教育資源。

該活動將於9月27日至12月31日,在上海市指定影院舉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2020「我的電影黨課」啟動:三代中國女排講述《奪冠》背後的故事
    兩天後的今天,周鹿敏、李國君、諸韻穎,三位分別於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加入中國女排的上海「姑娘」,來到上海影城「學四史 迎百年——2020我的電影黨課」特別活動現場,又將「女排精神」從電影搬回現實。難忘曾經的奮鬥歲月,也難忘胸前繡著國旗的光榮。
  • 《奪冠》金雞摘三獎 陳可辛:感謝中國女排與時代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電影《奪冠》今晚首映 再現中國女排精神
    電影《奪冠》將於今晚(25日)正式登陸全國電影院線。影片回溯了中國女排40年的風雨徵程,展現了幾代中國女排人的傳承與女排精神的延續。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電影《奪冠》以中國女排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郎平為主線,還原了中國女排三個不同的階段。
  • 電影《奪冠》上映 中國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
    9月25日,隨著電影《奪冠》的上映,2020年國慶檔的號角提前吹響。作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個「黃金檔期」,今年的國慶檔競爭頗為激烈,從主流大片到國產動畫,各個類型的電影作品紛紛在影院集結,準備上演一場「票房大戰」。電影《奪冠》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及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講述了幾代中國女排的奮鬥歷程以及她們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感人故事。
  • 中國女排|電影《奪冠》,內容略顯空洞……
    中國女排看完關於中國女排的電影《奪冠》,給人整體的感覺有些空洞,內心期待的那股火兒沒被點燃。究其原因大概出在內容的主次選取跟節奏的把握,不是很理想。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比較散,讓人感覺好像什麼都要展現,主次有點不清,如果要講述郎平的話,就該把筆墨著重放到她身上,她的起點故事,她跟排球的故事,她奪冠的故事,她成為美國隊教練的故事等等,但看來電影想要表現出的不僅僅是郎平,還有整個的女排,女排精神的重要,以及國人為什麼這麼關注女排。前因後果交代的不清,多種面向的事都蜻蜓點水式的,很難引爆觀眾的情緒。
  • 《奪冠》中國女排免費觀看,電影《奪冠》上線首播,當貝市場分享邀...
    電影《奪冠》早在去年有有了定檔上映的消息,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推遲了,經過一段時間後,隨著電影院的開門營業、電影行業的逐漸甦醒,在今年的9月25日,奪冠上映了。上映期間,雖然開盤結果一般,但後期顯示出了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僅20天就突破7.18億元,總票房破8億,陳可辛內地票房再創新高。
  • 《奪冠》是不是《郎平傳》?女排故事該怎麼講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這部電影從立項之初就得到體育總局的大力支持,從籌備、拍攝到後期首映宣傳,片名一直是《中國女排》。當時郎平與陳忠和兩位女排冠軍教頭還曾為電影站臺宣傳,大家也因為「中國女排」這四個字對這部電影充滿期待。
  • 《奪冠》中國女排成長曆程的一次速寫
    奪冠從年初撤檔改名到再度定檔,人氣和關注度一直都很高,這一點不難理解,除了陳可辛帶領的優秀的主創團隊的保證,更重要的是電影的主角:中國女排。在中國即便不怎麼關注體育賽事,也不可能不知道中國女排,不可能不知道郎平,而要論團隊,在中國應該沒有哪個體育團隊會比女排更有知名度,也更有象徵意義。
  • 《奪冠》——一個關於奮鬥的故事
    當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電影〈奪冠〉今日上映 再現中國女排精神》為題進行了報導:「電影《奪冠》今天正式登陸全國電影院線,影片回溯了中國女排40年的風雨徵程,詮釋了幾代中國女排人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精神傳承。」報導中大量引用了精彩感人的電影畫面。對於中國觀眾來說,中國女排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戶曉,但以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展現中國女排的故事,還並不多見。
  • 中國女排《奪冠》熱映,英文名就一個單詞!絕了
    《奪冠》講述的是中國女排在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的歷史。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仿佛重走了一遍父母的青春。」看完電影《奪冠》,無數年輕觀眾如此感慨。
  • 《奪冠》影評:中國女排,承載了幾代人的情懷與記憶
    劇情簡介: 《奪冠》作為一部劇情運動片,以中國女排傳奇人物-郎平和陳忠和教練為主視角展開,兩個多小時的劇情簡單來說可以概括為三場比賽三個故事: 第一場比賽:1981年世界盃決賽,中國隊對陣日本隊
  • 《中國女排》能否奪冠
    傳奇的故事,傳奇的導演,傳奇的演員,終究誕生一部傳奇的電影,《中國女排》凝聚了觀眾最大的期待。,讓國人為女排感到驕傲,為裡約奪冠那一刻感到驕傲,為身為中國人而驕傲。爸爸》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編劇團隊做了一年多的研究工作,發現在「冠軍」背後,更令人感動的是父女之間關於親情和成長的故事。 假如你要描寫大學生的生活,你需要了解大學生的真正生活。前期研究的工作量相當於落筆寫劇本時工作量的兩倍。 通過研究,才能發現真正有意思的故事主題和情感落腳點。
  •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首映 三代電影人講述幕後故事
    國際在線消息:9月28日,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在京舉行首映禮,七大劇組主創悉數出席,與現場觀眾面對面進行交流,分享影片拍攝的幕後故事。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取材自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7個重大歷史事件。
  • 電影奪冠提檔 中國女排為什改名奪冠多部電影為啥都提檔
    剛剛,小編才看到徐崢大年初一的電影《囧媽》提檔的消息,沒想到,一回到,又看到了電影《奪冠》提檔的官宣消息,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很多人都在好奇《中國女排》為什改名《奪冠》?據悉,除了這兩部電影提檔外,還有另一部電影,多部電影為啥都提檔了呢?
  • 《奪冠》金雞獎奪三大獎,陳可辛導演感謝中國電影
    信息時報訊(記者 馬澤望)第33屆金雞獎頒獎典禮暨第29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閉幕式盛典於廈門舉行。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另類剖析電影《奪冠》,體育題材領域的電影能否此次奪冠?
    截止發稿前,電影《奪冠》的票房已經突破3969萬了,這是一部時間跨度很長的電影。從7080年代直到16年里約奧運,其實這部電影不僅僅講出中國女排的成長,同樣也講述了中國體育之路的艱辛。故事從吳剛飾演的袁偉民第一代女排教練開始,中間輪替黃渤飾演的陳忠和更迭到郎平手中的中國女排,三代教練成了中國女排的脊梁,中間串聯著女排的興替脈絡,故事性非常強,《奪冠》並不像一些普通的體育競技故事,從失敗到最後成功這樣塑造一個簡單的勝利完成影片。
  • 中國女排率先發球,《奪冠》終於上映!
    40年,從第一個世界冠軍到第十個世界冠軍,中國女排始終堅持「一種精神,兩次傳承,三代傳奇」,幾經沉浮卻不屈不撓,愈戰愈勇。今日上映的電影《奪冠》就以此為主題,講述中國女排幾代人的故事。
  • 看完電影《奪冠》,《中國女排》確實應該改名
    10月1日,祖國華誕70周年,當中國女排奪冠歸來坐著花車出現在全中國人面前,「中國女排,世界第一」口號嘹亮天際,讓所有人的眼眶溼潤了。時隔一年,中國女排再一次歸來。這一次,他們出現在大熒幕上。《奪冠》給經歷過「疫情」的人們打了一針紅彤彤的雞血。艱難先是更名,再因為疫情春節撤檔,「命運多舛」的《奪冠》最終在2020年國慶前9月25日上映了。
  • 40年輝煌,幾代人記憶,中國女排的神話被電影《奪冠》演活了
    作為體育重頭項目,女排對於中國人有著特殊的意義,也有著太多的故事。從80年代開始,中國女排的成長過程就如新中國從七八十年代的貧困落後到新世紀的騰飛崛起的復甦之路那樣,她們在登上國際舞臺後,用不斷的拼搏和常人無法忍受的毅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神話,也在數次的觸底反彈後重塑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
  • 鞏俐為《奪冠》手寫助威口號:中國女排 奧利給
    在《奪冠》即將上映之際,作為主演之一的鞏俐親手為影片寫下一組助威口號。擲地有聲的字句,在鞏俐鏗鏘有力的筆觸下誕生,中國女排代代傳承的精神由此躍然紙上,令人動容。除了為中國女排加油打氣,鞏俐還以片中角色郎平的口吻寫下「我郎平從來不裝」「你不用成為我 你只要成為你自己」等語句,與此前電影預告片中郎平與朱婷的師徒對話相呼應。值得注意的是,鞏俐在文本中熟練運用了不少網絡流行詞彙,如「奧利給」、「不服來battle」、「瑞思拜」等等,生動又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