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大學生參軍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且在各項優待福利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後,所形成的這種大環境,更加激發了大學生們的參軍「熱潮」。大學生在堅定了參軍想法後,緊接著一個問題「撲面而來」,那就是什麼時間參軍最合適這個問題?本文就大學生和家長最關心的選擇入伍時間的問題來進行分解,願網友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答案。
一、首先要了解大學生參軍的幾個「切入點」,從整體上了解大學生參軍可供選擇的參軍「途徑」。
縱觀整個大學階段,無論是大專生還是本科生,我認為當前可以分三種參軍「切入點」。第1個「切入點」是在高考完,「應上未上」大學時參軍,這個階段看似高中生,實則已經是大學生入伍。當然,在這個階段中還存在少數學生可直接從高中考軍校的情況;第2種是在大學的求學期間。無論是專科生的大一至大三或本科生的大1至大四期間參軍,這是我認為的第2個「切入點」;第3種是大學畢業參軍。可採用義務兵或直招士官方式參軍。
以上三個時間段共分三種方式參軍:第1種是直接從高中生考取軍校參軍,此種方式本文不做重點分析;第2種是大學期間,以義務兵的身份參軍;第3種是畢業大學生以直招士官方式參軍,第2種和第3種方式是本文分析的重點。
二、在上大學期間,在不同時期以義務兵身份參軍的區別。
如果按照當前的優待政策看,無論是大專還是本科生,只要沒畢業,在上大學期間,所享受的優待政策根本沒什麼兩樣,這是從社會角度來看。反過來講,如果從部隊的角度看,不同時間段參軍會有「本質」的區別。
首先表現為年齡段不一樣。年輕往往代表著精力充沛。大學生在求學期間除體育生外,鮮有人把身體的日常鍛鍊放在第1位。所以,大三、大四生的體能通常不如大一大二生。從這一點出發,大一參軍往往會好於大三參軍。
其次表現為「代溝」問題。代溝產生一是年齡導致,像大一和大三生,基本相差兩三歲的年齡,看似問題不大,實際上有的大三、大四生可能要比班長的年齡還大,在溝通交流方面,在心態定位方面,可能存有一定困難。但如果早一些入伍,這些難題或將迎刃而解。
第2個原因是學歷和見識。應當承認,學歷和見識往往是對等的,上大學時間越長,經歷的社會經歷越多,相應的思想及觀念均已定型。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很難在部隊得到最大改變。所以大一和大三生比較的話,大三雖然也學到了一定的知識,但「可塑性」遠沒有大一生更有潛力。
再次關於年齡和成長結果的比對。在我以前文章中也舉過這樣的例子:同一個人,如果大一去當兵和大三去當兵,最終的結果都可以考上軍校。那麼就可以算一筆「時間帳」,大一考肯定比大三考會節約兩年的時間,這兩個時間段都沒有大學畢業證,考的也都是高中文化,考上軍校後都一樣需要重新上學,這筆帳的結果顯而易見,不再過多的贅述,如果看不懂可以在評論中留言。
綜上所述,我認為大學在讀期間參軍,在選擇上要越早越好,甚至最好早到高中剛考上大學時參軍,這樣最節約時間成本,從時間上比較最「划算」。
三、大學生以義務兵身份參軍和直招士官身份參軍的區別。
大學生以義務兵的身份參軍和以直招身份參軍有區別。1是選擇義務兵身份參軍,時間周期短,方式更加「靈活」,可作為大學生到部隊「試水」的方式,具備「可變性」。要知道從社會環境過渡到部隊生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適應。想檢驗自己的能力,想一蹴而就,那就選擇義務兵途徑沒有錯。退一步講,畢竟大學生當2年兵是可以回校重新上學的。
2是以直招士官身份參軍。直招士官以突出專業為主,是從畢業的大學生群體中徵收的社會人才。只需經歷4個月統一集訓,就可直接分到不同的專業崗。這種方式參軍存在兩個制約點:首先是參軍時間相對較長,4~7年絕不會像社會上那麼輕鬆自由。其次是模式固定,直招士官僅從名字就可以看出角色定位,儘管可以採用軍考、提乾等不同的成長方式,但相應的也會有相當大的難度。
本文有兩個中心點,一個是在大學期間參軍在時間上的選擇;第2個是上大學期間參軍是走義務兵還是走直招參軍路,文中都已給出明確的答案。有此疑問的青年和家長,希望能從此文中了解所需,如有其他,請在文下留言我們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