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恩裡克 出版人雜誌
書業原本平滑陡峭的增長曲線被砸出了一個大坑。
2020年,歷史的偶然和時代的必然交織碰撞。開年之初,書業還在構想「未來十年」的美好願景,誰料,新冠疫情突然襲來,這隻「百年不遇」的超級「黑天鵝」,加劇了文明衝突、政治對立和認知裂痕,整個世界的秩序都被改變、被洗牌、被重組,這時,一個行業的興衰顯得那麼微不足道。與航空、旅遊、會展、餐飲等的哀鴻遍野相比,書業任何的苦情戲都顯得矯情無比。
好在,經歷了年初身體和情感上的巨大衝擊與疼痛之後,在舉全國之力的「嚴防嚴控」之下,下半年,書業也隨著我們的生產生活一樣逐漸恢復了生機和秩序。當心緒恢復了平靜,我們再來看看書業這一年,猛然發現,原來疫情不過只是一個藉口,行業很多深層次的調整已經不可避免——我們多年來的慣性被改變了,產業生態的平衡被打破了,很多做書的邏輯都坍塌了……在來勢兇猛的直播、短視頻面前,作為「舊勢力」代表的書業在這一年裡,是繼續沉淪還是絕地逢生?
轉折的拐點?還是一時的大坑?
新世紀以來的20年,中國書業已經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在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增長時,一場疫情改變了原本的軌跡。
沒有意外,2020年中國書業將迎來新世紀以來的首個負增長。現在,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這個特殊的2020,到底是產業發展的歷史拐點?還是疫情砸出的一時的深坑?書業是會像報紙、電視那樣就此陷入困境,還是很快爬出坑底,延續之前的增長勢頭?
「這一年很難,但整體情況比預想的要好一些。」在對多家機構調研之後,我們得出了基本判斷——2020年,在巨大的悲觀情緒之下,年初大家普遍預想會很差,但一年下來,實際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
行業一季度和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較大,但下半年開始恢復元氣,從開卷數據來看,零售市場的跌幅一路收窄,從年初的負十幾個點,追至年末的負幾個點。從幾家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來看,由於K12教材並沒有受到太多實質性影響,各大出版集團底盤和根基也都還穩固。在大眾圖書領域,已經上市的中信出版、新經典和即將上市的讀客、果麥,4家機構有兩家預計2020年仍將實現銷售的正增長,另外兩家小幅下滑。
在所有的出版主體中,大學出版社遇到的困難相對更多一些。很多依仗高校教材的出版社,少收了半季莊稼,校園作為防疫的重點區域,很多大學出版社上半年就沒開工;下半年由於教材推廣進不去校園,他們的業務受到不小的影響。
校園是疫情防控重點區域,進出並不容易
總體來看,書業今年這個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但這個成績的背後,也有高昂的成本和沉重的代價。
對於銷售體系而言,這是「舊秩序被摧毀,新規則未建立」的一年。
與其他線下零售業態一樣,2020年對實體書店來說註定是灰暗的。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全國有近百家實體書店關張,多數書店上半年都處於半歇業狀態。雖然也有蔦屋書店等「壯士」逆流而動開設新店,但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正朝著文化地標、網紅打卡地的路越走越遠,其作為圖書銷售渠道的功能正加速衰敗凋零。
2020年,全國有近百家實體書店關張
整個產業生態受到了巨大衝擊,原有的發行體系進一步分化,實體書店遭受了重創,發行渠道進一步轉到線上,網絡渠道的話語權進一步加強。這個過程,不可逆。而讓人惱火的盜版,也在拼夕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之下愈演愈烈,持續地傷害行業。
與從線下到線上的渠道轉變所伴生的,是圖書折扣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我們統計了新世紀以來20年的數據,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書業是如何一步步降低折扣並「自食其果」。
從表1我們可以看到,2000年到2019年,圖書品種從14.33萬增長至50.60萬,增長了2.5倍,定價總金額從430.10億元增長至2032.97億元,增長了3.73倍,而總印數僅僅從62.74億冊增長至86.93億冊,增長幅度只有38.55%。這組數據傳遞出——書越出越多,定價越來越高,單冊印數越來越少。
表2更加直觀,2000年到2019年,20年間單本平均印數從4.38萬一路降至1.72萬,而每本平均定價從6.86元,一路升至23.39元。別對這個數據驚訝,這是包含了教材教輔的所有數據的平均值,貴社的一般圖書,平均印數大概率到不了1.72萬冊。
表3顯示,2000年到2019年,圖書總銷售數量和純銷售數量兩項數據的增長甚微,而總銷售金額和純銷售金額,則翻了好幾倍。提價,是書業過去20年的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這組數據最右側兩列還變相告訴我們——20年來,折扣是如何一步步降到今天的地步。
當然,我們不能一味地把這一切歸罪於電商打折。恰恰相反,中國書業過去20年間的增長,還要在很大程度上是感謝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電商的促銷打折,雖然拉低了出版商的利潤率,但憑空製造了一個新的消費市場,這部分增量讓書業整體受益。如果將電商的貢獻剔除,單從數據來看,中國書業很可能在2012年前後就陷入停滯期。
新流量、新玩法、新邏輯
2020年,最火的是直播。
由於作家籤售、讀者見面會、校園活動等線下活動受阻,直播一度成為唯一可行的營銷手段,「直播帶貨」也當仁不讓成為書業年度第一熱詞。有出版社社長還為社裡每個編輯發了一個「手機三腳架」。「4·23」全民讀書日,書業同仁聯袂掀起一波直播高潮,編輯和營銷同上陣,作者和社長齊露臉,朋友圈被各種直播講書刷屏,活生生一場大型群體行為藝術秀。如果那一天你們社沒有直播,你甚至都會陷入自我懷疑「我是誰?我在哪?我被時代拋棄了嗎?」
現實總喜歡打臉,儘管直播讓很多編輯從「下午5點排隊打卡下班」被迫變成「996」營業,但多數的直播收效甚微。多年來默默在幕後為她人做嫁衣的編輯,向來謙虛內秀者眾,而直播,要的就是奔放和張揚,這天然的矛盾,決定了沒有幾個編輯能勝任直播。
「直播帶貨」當仁不讓成為2020書業年度第一熱詞
自己的人上陣不靈,書業也在尋找頭部流量。年初,有幾家出版機構與薇婭、李佳琦有過幾番合作試探,但高昂的「坑位費」和不菲的佣金讓更多出版機構們望而卻步。從下半年開始,王芳、樊登、王小騫、張丹丹、劉媛媛、都靚們成為了書業新的流量明星。與薇婭李佳琦相比,王芳樊登們聚焦圖書,更加專業和高效,其轉化率也是驚人。王芳半年時間賣出3000萬冊、2億多實洋,幾乎天天在直播的她,平均一天就能賣出100多萬銷售額;樊登更誇張,據稱合作價碼已提到——凡是經他推薦過的書,以後全渠道、全生命周期都要提走碼洋的5~15個點,如此這般不少機構還趨之若鶩甘之如飴。據了解,某機構一本被樊登推過的書,年銷量從不足1萬躍升至數十萬。如今,放眼噹噹、京東的親子家教類圖書排行榜,幾乎是樊登一人霸榜,捋一捋榜單Top20,不是他自己寫的書,就是他推過的書。
用一句話來概括直播帶貨——全網最低價。除了能夠去庫存,直播最直觀的作用莫過於對現金流的快速回血。但同時這也意味著,出版機構必須承受更低的折扣,「這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與直播帶貨一樣兇猛的,還有短視頻帶貨。
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平臺上,讀書類相關的短視頻內容陡增,也著實帶了一波貨。在各類薦讀榜單中,2019年橫空出世的《狼道》《鬼谷子》《羊皮卷》《墨菲定律》等依舊強勢,一句「窮人從不看,富人偷偷看」的Slogan,戳中大批從來不買書的「窮人」的痛點,讓不少人衝動下了單。在勵志雞湯之外,2020年,親子家教類圖書異軍突起,成為又一道風景。幾大短視頻平臺上,點讚量和轉發量最高的圖書很多都是青少年教育類,以「小鎮做題家」為代表的三四線下沉市場被持續激活。不過宣傳文案依舊驚悚入骨,「這十本書的商家我太恨你們啦」「如果30歲你月薪還沒過萬」「逼著孩子也要讓他們讀完」「不想讓孩子打工一輩子」……作為一名編輯,看了這些推薦語之後就會明白,這種帶貨真不是你能玩得轉的,因為咱拉不下那張臉。
在熱鬧背後,對於書業而言,我們更需要重新認識這件事情的價值——直播和短視頻帶貨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營銷手段,隨著話語權的不斷加重,它們正成為圖書銷售的新渠道。「後浪」已經把電商拍成了「前浪」,在某出版社內部的發行業務劃分中,電商已經被歸類「傳統渠道」,而原本不承擔業績指標的營銷部,也變相地幹起了發行部的活兒。
目前來看,短視頻上的熱鬧並不像是書業在線上的「新生」,反而更像是繼有聲讀物、知識付費之後,網際網路領域對傳統圖書行業的又一次「抽血」。在社交媒體時代,深度內容被拆解得支離破碎,圖書的內容被當作引流工具,成為一種「社交貨幣」(social currency),各種壓縮餅乾式的講書和餵雞湯式的推薦,正讓閱讀變得淺薄,而我們絕大多數編輯還在潛意識裡誓死捍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清高,他們「想站著把錢掙了」的尊嚴不想丟。
事情多少也有積極的一面。我們也注意到,在2020年,《了不起的我》《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等一眾具有一定內容水準的「準勵志書」,也在幾個平臺上通過短視頻帶貨斬獲了可喜的銷量。為了提升內容質量,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也在迭代推薦算法,淘洗篩選好的內容讓其脫穎而出。未來,這裡還會有多少機會,還會帶來多少增量,值得書業期待。
長期主義者,追求確定性
在喧囂的2020年,我們一直被餵雞湯,要做一名長期主義者。
書業到底有多少公司是長期主義者?或者說,有多少公司是可以跨越周期生存和發展的?做教材的企業多是長期主義者,人教社、教科社、北師大社、外研社……他們都是長期主義者。即便有些時候教材是「看天吃飯」,會受到國家政策直接影響,教材出版機構們也必須以長期的姿態應對市場。專業出版同樣也是長期主義,編輯素養和專業能力,都需要長期的積累和耐心的沉澱。
大眾出版有所不同。作為出版產業板塊最具創意、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大眾出版背後的消遣娛樂功能決定了它在一些時候需要及時、需要鮮活、需要快速響應。大眾出版可以賺「風口上的錢」,這也意味著有些書的時間窗口和生命周期會很短。
2020年,黑天鵝來臨,風險增加,公司會怎麼選擇?這一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擁抱確定性。
那麼,對於書業而言,什麼是確定性?教材是確定性。公版是確定性。童書是確定性。
教材不多談。幾家頭部的大眾圖書公司——磨鐵、讀客、果麥,這些年都在公版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儘管被詬病一窩蜂做公版是創新力下降的標誌,這些公司還是在努力放大公版書的確定性。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2020年進入公版領域,今年一年就上市了12個新版本。
童書的增長同樣是確定性,甚至是最大的確定性,即便全國580多家出版社有520多家在出少兒書,多數人堅定地認為,童書市場未來依舊會保持高增長。2020年度,行業龍頭中信出版依舊保持了增長,童書就功不可沒。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如今的中信已經是中國第四大童書出版商。未來一兩年,很有可能會超越二十一世紀、長江少兒和川少,成為中國最大的童書出版公司。同樣,磨鐵、讀客、果麥、博集、讀庫,這些響噹噹的出版公司,也都無一例外地把童書作為兵家必爭的戰略板塊,重資扶持其快速成長。
當前外部環境劇烈變化,在不確定性大幅增加的背景下,企業追求盈利的「確定性」無可厚非,但再抱著長期決心的公司,在壓力之下,也會做短視的決策。努力追求確定性,也並不意味著穩賺不賠,近20個版本的《在路上》,賣得好的只有一兩家;蜂擁至童書的各大出版商,真正淘到金的也就那麼幾家。做書的門檻越來越高了。
萬億的數字出版背後
年末,我國數字出版收入規模在2020年末逼近萬億的消息在各大新聞網站傳播。業外人士一片驚嘆,數字出版圈兒卻暗自唏噓。因為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傳統出版單位的數位化轉型正因政府補貼的銳減而陷入死局。
如今的數字出版,大眾出版領域已是網絡文學的天下,原本「一超多強」(閱文一家獨大,掌閱、阿里文學、百度文學等為二線豪強)的格局也在發生著變化。最近兩年,七貓、番茄兩家「免費閱讀」的代表異軍突起,蠶食著巨頭們原來的份額。這兩家新銳是典型的「網際網路流量邏輯」,背後的勢力分別是百度和字節跳動。未來,網文很可能會有一場付費和免費的「血戰」。
大眾出版的數字出版,仍然是網絡文學唱主角
教育出版領域仍在「赤膊廝殺」,在資本多年的燒錢助推之下,在線教育「百億美金仍沒有燒出一個老大」。在這種近乎瘋狂的豪賭中,出版機構幾乎沒有什麼「跟牌」的機會。正是因為如此,數字教材被寄予厚望。出版業探索了多年電子書包、在線教育、數字課堂,回頭來發現還是「數字教材」更有殺傷力。「教材」二字意味著國家意志,當沒辦法在資本和市場的賽道競爭,書業也在想辦法利用政策壁壘甚至提高準入門檻。
專業出版曾一度是「全村的希望」。但多年下來,除了人衛社、社科文獻社等為數不多幾個單位外,專業出版的數位化轉型只有項目上的亮點,卻沒有市場上的反饋。一批專業社在文產資金巨額扶持下打造的各種平臺,沒能真正聚攏多少C端用戶,前景依舊不明朗。我們常常陷入這樣的疑問: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已經可以比肩美國,為什麼數字出版多年來遲滯不前?我們能不斷催生出抖音、快手、餓了麼這樣的新業態獨角獸,為什麼打造不出一家愛思唯爾、一個施普林格?
體制和管理是最大掣肘。資源的集聚、要素的流動,這些核心問題沒辦法解決,數位化最核心的「規模效應」「網絡效應」和「平臺效應」,一個也無從發揮,數字出版就沒有辦法取得質的突破,轉型停滯不前。尷尬的是,在中國,一旦什麼問題最終被歸結為「體制問題」,大家往往都會相視一笑心照不宣。距離出版業全面完成轉企改制已經過去十年,改制任務完成了,但「進一步深化改革」仍困難重重,過去出版業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如今頗有幾分「企業公司事業化管理」的無奈。政策環境不被打破,管理模式不發生根本轉變,數字出版就很難成為支撐書業發展的支點。
未來的出版
中信出版副總編輯方希說:「未來的出版就是問題意識的競爭」。的確,在一種潮流、一股趨勢、一個學說被確立之前,就能夠敏銳地預測到、捕捉到,並通過圖書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對於時代的感知力,對於話題輿論的引領力,曾經是出版業的核心價值之一,也是中信出版這些年壯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略有遺憾的是,如今,還具備這種能力的公司越來越少了。
出版也有另外一面。著名出版家鍾叔河先生說,出版也不單單是做前沿新潮,還要注重出一批父母讀過孩子還會讀的書,後者是一個出版單位的立身之本。這是經典的理想註解。
方女士和鍾先生的兩種表達,代表了出版很重要的兩個方向,兩種價值。
從個體編輯的視角來看,西蒙與舒斯特出版公司的前CEO戈特利布說,出版就是將個人激情傳遞給大眾。而從一個行業的維度來看,出版本質上是一個為其他行業服務的行業。為教育服務,為學術服務,為大眾娛樂服務。簡要歸納,出版的功能無外乎——沉澱創意、匯聚信息、提煉知識、傳播思想、傳承文明,至於怎麼去沉澱,如何去匯聚,怎麼去傳播,都是「術」層面的問題,這些年,我們太過於關注「術」,似乎忘記了出版本身該奉行的「道」。
書業既要有面向過去的勇氣,也要有面向未來的能力。過去,我們花費了太多的精力去抓住無限的、流動的東西,卻很少去關心真正稀缺的、不變的東西。
眼下,在社會效益優先的要求下,在洶湧奔騰的資本洪流前,我們再次呼籲——做出版,要有個人激情,要有文化理想,要有商業理性。三者缺一不可。
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追趕和爬坡之後,中國書業才走到了今天,在「全球化因為疫情中斷」的特殊節點,我們有機會也有理由,沉下心來,不看別人,只想想自己。同科技領域一樣,中國書業早晚也要進入「無人區」,硬體方面(工科、醫科等應用性學科)中國已經走在前列,軟體方面(理科、文科等基礎性學科),我們還需要一點點紮實地構建和追趕,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一個支撐性服務行業,出版業一定還大有機會。
未來,註定依舊充滿刺激且激動人心,現在,需要做的,就是你我一起重拾信心,再次出發!你對書業未來有信心嗎?掃描下面的二維碼,來參與我們的調查吧!
關於作者
恩裡克,資深書業人士和產業研究者。撰寫了大批產業深度觀察文章,觀點犀利,見解深刻,每年歲末的「書業年終盤點大稿」都引發行業熱議。
原標題:《2020,書業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