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2月17—18日,由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聯合主辦,中國知網承辦的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線上舉行,本次論壇以「共擔歷史使命,共建創新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共創期刊未來」為主題,是全國學術期刊界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共謀學術期刊未來與高質量發展的一次知識盛宴。學術期刊界代表7200人在線觀看視頻直播。
論壇線上開幕式截圖 中國知網供圖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致開幕詞強調,要實現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必須持續推動中國學術期刊「走出去」,提升中國學術期刊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影響力和傳播力。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要面向全球,要著力打造全球化傳播平臺,推動中國學術期刊在全球市場上與國外期刊同臺競爭,積極借鑑國際期刊辦刊的先進經驗,推動我國優秀學術成果在國際上的深度傳播。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馮士新致開幕詞強調,要著力加強學術期刊集群化建設,支持優秀期刊出版單位有效整合出版資源,推進辦刊流程優化和平臺再造,加強內部管理機制創新,讓幹事創業的活力進一步迸發;要著力推進傳播能力建設,運用大型資料庫平臺、各類新媒體等多種傳播渠道和手段,讓優質內容發揮更大影響、更大效用;要著力深化發展路徑研究,深入領會「十四五」規劃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科學設定建設目標,明確發展思路,細化措施辦法,穩步提升整體質量,做到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指出,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個過程,是今後一段時間內的中國科技期刊界的中心任務,不是一兩年、一蹴而就的事,而是在一段時間內、在一個高目標指引下的建設過程。高質量科技期刊必須符合若干基本的標準,如恪守學術誠信,出版論文都要滿足一定的學術規範,有創新的內容等。另一方面,科技期刊高質量的具體標準要依科技期刊的類別而定,基礎類、應用類、科普類、文獻類,不應該是一種標準。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表示,新時期、新機遇助推創新驅動始終是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工作的核心使命。中國科學院將順應科技期刊專業化、精品化、集群化、數位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把握期刊發展態勢,以打造國際頂尖科技期刊為目標,堅持「一手抓規範管理、一手抓改革發展」,組織實施科技期刊的「率先行動」計劃,在「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科技出版「航母」。
中國知網董事長王明亮在發言中充分表達了進一步建好學術期刊出版傳播平臺、創新服務平臺和「世界知識大數據」平臺,為學術期刊營造在大數據和協同化研究範式下引領服務創新,發展新的市場環境與產業生態系統的信心與決心。他表示將從研發構建各行各業各類機構的特色知識體系出發,動態化、系統化整合機構內部外部創造生產的顯性知識,開發個性化 「世界知識大數據」,建設問題和結果導向、目標和任務驅動、群體協同研究和學習、跨學科知識共享的創新工作平臺,支持精準知識服務的宇觀、宏觀、中觀、微觀等基礎與應用,各層次問題的發現、分析、定義與求解,以及機構特色知識的體系化構建和迭代升級,從而打造學術期刊與相關創新主體無縫對接的互動平臺,以期使學術期刊全方位、立體化深度融入到各行各業及各類機構,創新和人才培養全過程,引領和服務創新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生態系統。
本次論壇上,還發布了「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2020年榜單 。
以《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Nano Research》(《納米研究》)等為代表的175種科技類學術期刊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以《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運動與健康科學》)、《China & World Economy》(《中國與世界經濟》)、《經濟研究》等為代表的80種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人文社會科學)」。
以《Forest Ecosystems》(《森林生態系統》)、《中國礦業大學學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國際自動化與計算雜誌》)為代表的175種科技類學術期刊入選「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以《生態經濟》《北京體育大學學報》《華東經濟管理》為代表的80種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入選「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人文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