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金南星
天氣漸漸轉涼,呼吸道疾病患者漸漸增多,義烏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呼吸科病區的監護室裡住滿了呼吸疾病重症患者,李寧隨時要應付各種突發情況。在同事顧海波醫生的眼裡,「他一周7天能有半天不在醫院,就算很不錯了。」
李寧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浙江省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方艙醫院分隊)醫療組組長,負責方艙醫院的醫療管理工作,團隊累計經管新冠肺炎患者1263人,團隊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
今年4月,李寧家庭榮獲「全國抗疫最美家庭」。但對家人來說,或許背後的故事並不算美麗。元宵節後一天,作為父親的他突然不告而別,作為兒子的他突然杳無音信……再見時,已經從寒冬跨越到春夏。
父親不告而別,兒子通過防護服上的名字尋找他的身影
2月9日,浙大四院連夜組建了一支優秀精幹的醫療管理團隊,帶領省第三批醫療隊馳援武漢,專業過硬、經驗豐富的李寧如願出徵。
「不和孩子說下嗎?」「沒事兒,等我走了你再和他說吧。」
妻子盛臻蒸是浙大四院急診科醫生,疫情爆發以來,她同樣面臨著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堅守著一線崗位。緊急送丈夫出徵,他們沒有叫醒睡夢中的兒子。她說,送別時沒有煽情的眼淚,只有精心幫他裝好的行囊,「03年的非典他去了,現在他還是想去。他有這個責任和能力,我理解他也支持他。」
兒子李月恆得知時,父親已經從杭州集結出發。出生在醫生家庭的他,早已習慣了父母的忙碌,春節獨守家中也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一個人看春晚,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備戰中考,很少讓父母操心。
李寧隨隊抵達武漢後,沒有任何休息整頓的時間,立即投入到黃陂方艙醫院的建設工作中。凌晨兩三點、甚至是三四點,他才會回復妻子的微信,「我挺好的,不用擔心。」
有人在李寧的防護服上寫上了「李寧少俠」幾個字,這張背影的照片,讓李月恆第一次見到父親在武漢的模樣。他關注著各平臺上省第三批援鄂醫療隊的新聞,找到父親的名字看了一遍又一遍。
等到李寧回到義烏、結束隔離,他收到了兒子寫的一封家書。「我出生晚,沒能見證03年非典時醫務人員為抗擊疫情而忙碌奔波的情景,但我在2020年春節見證了爸爸抗擊疫情的決心與為之而奮鬥的場景。爸爸,我盼你凱旋!」
這是他第一次收到孩子的信,第一次聽到孩子誇讚父親是一位英雄,第一次聽到孩子提起未來的規劃——將來也希望和爸爸媽媽一樣,報考一個醫科大學,成為醫生。
最晚得知消息的老母親,一病就是兩個月
在武漢呆了半個多月,李寧遲遲不敢把援鄂的消息告訴母親。母親年過七旬,有高血壓,兄弟姐妹們擔心老人家的身體,也都幫著瞞下。直到那天家人打來電話,「趕緊給母親打個電話,她知道了!現在生病了,也不吃飯了。」
掛完電話,還來不及內疚,他又馬上投入到忙碌緊張的工作中,每次想撥響老家的電話已是深夜。等再次撥通母親的電話,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周。
「母親說我是呼吸科醫生,我去也是應該的,她是支持我,雖然我知道她不放心,但聽完她的話安心多了」。李寧主任說,兒行千裡母擔憂,等從圓滿結束武漢馳援任務後,母親的胃口好了,身體也漸漸恢復了。
結束隔離期後,他立即買了機票準備回家探望老人。但是作為科主任的他離開2個多月,放心不下科室裡的老病人,放心不下科室裡的工作,最終擱置了回家的計劃,轉身投入到醫院的工作中。
在武漢,酒店工作人員對醫療隊員們生活上照顧周到;司機師傅每天接送這群離感染最近的人上下班,從不推卻;安保、保潔、志願者們和醫護一起堅守在方艙醫院……
這些畫面,深深烙印在李寧的回憶裡,他說抗疫精神中飽含的是民族團結精神。逆行是為了更多人的團圓,而逆行者不僅僅是醫護,更有各行各業堅守崗位的戰士和勇士,他們都是他抗疫回憶中最為珍貴的一部分。
【領軍者說】
浙大四院黨委書記徐鍵:
不忘初心,人文浙四在這場疫情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作為定點醫院,黨員衝鋒在前第一時間響應並形成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齊心協力構築聯防聯控的嚴密防線。
隨後,醫院還派出2批共10名醫護及管理人員馳援武漢。其中,陳亞崗教授作為浙江省第三批抗擊新冠肺炎緊急醫療隊領隊出徵,帶領310人省級醫療團隊,馳援武漢,工作得到高度評價。
浙大四院黨委書記徐鍵表示,抗疫期間無論是在院內,或是在武漢的方艙醫院裡,浙四人所到之處都有一份共同的精神在流動——人文。「抗疫的經歷讓社會看到了這家年輕的省級醫院,有著自己的深刻的文化烙印,浙四抗疫戰士們都在淬鍊中迅速成長,他們都是如此勇敢和善良,將人文的精神帶進了抗疫的戰場。」
「人文」是浙大四院核心價值觀之一,自建院以來浙大四院高度重視並倡導「人文醫院」建設理念。有溫度的醫療,在年輕的戰士們心中早早埋下了種子,更是在危難時刻,彰顯力量。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