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十周年演講會上,當透過那塊透明屏幕看到一隻蝴蝶在雷軍手上翩翩起舞時,B站彈幕上全是一片讚嘆之聲。作為當晚就登上熱搜的產品,小米透明電視身上有很多「網紅」的特質:科幻的外觀,炫酷的登場方式,還有讓人望而卻步的價格。
之前由於疫情的關係,我們沒能前往北京發布會現場親身體驗。但前兩天在小米官方的協調下,我們也第一時間在小米的線下體驗店實際體驗到了真機(據說還是本地唯一的一臺)。
由於我們專門的體驗視頻會在下周一發布,所以本文並不是一篇嚴謹的評測或使用體驗,而是在簡單的使用之後,我對於這款產品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這裡還是從三個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出發,即:
和如何將大象裝進冰箱的問題一樣,要做一款透明電視,方法也很簡單:第一步,將屏幕做成透明;第二步,將不能做成透明的元器件,集成到一個額外的盒子裡面。
這其實就是小米透明電視的設計思路。很多人可能都只關注到了透明屏幕,沒有注意到屏幕下方有個圓形底座,這個底座內部集成了電視的主板、揚聲器等設備,它其實就是整個電視的主機。從技術上看,在元器件高度集成化的當下,把這些電視必備的大件集成到一個盒子內理論上並不複雜。
比較麻煩的其實還是第一步:如何將屏幕做透明?
我們知道,一臺電視屏幕的像素往往由W(白)R(紅)G(綠)B(藍)排列而成。通過驅動這些像素點,最終讓這些像素組成圖像,顯示出內容。這些像素點並不透明,小米透明電視做法就是,在這些子像素的旁邊增加了一部分的「透明子像素」。
這裡的原理其實類似於百葉窗,百葉窗的葉片其實就是WRGB像素,而葉片之間的縫隙類似於透明子像素。要想將更多的光線放進來,只需要將增大葉片空隙即可。而只要這些「縫隙」足夠多,足夠密集,就能夠透過百葉窗看到窗外的風景,最終實現類似透明的效果。
所謂的「透明屏幕」也是這麼一個原理,玻璃要做到「透明」,實際上就是要做到更高的透光率。一塊玻璃能夠通過的光線越多,透明效果越好。小米透明電視這塊屏幕的透明子像素數量達到了1920*1080=2073600個 ,這相當於整個屏幕接近50%的區域都做成了透明像素。這兩百萬個透明像素被均勻分布在屏幕上,相當於給摺扇百葉窗增加了無數條細小的縫隙,最終實現了整個屏幕的「透明」。
當然,在具體的技術實現上,要解決的問題其實遠不是做透明像素這麼簡單。因為要想驅動像素,往往還需要預留一部分區域作為像素的供電電路。接近一半的透明像素的加入,相當於壓縮了原有子像素的供電電路面積。這時候就需要對整個屏幕的驅動結構進行重新設計和調整,還會涉及到一些堆疊技術。如此一來,整個屏幕的技術和加工門檻就提高了不少。
了解了透明屏幕的基本原理之後,關於如何顯示黑色背景的問題就很好解答了。
由於OLED屏幕的特性,其每一個像素都可以單獨進行驅動,所以在顯示黑色內容時,其對應的像素點可以直接關閉,像素本身不發光自然就是純黑了。透明屏幕其實也是這樣,只不過其透明像素並不參與到色彩顯示。所以在顯示黑色內容的時候,相當於在透明玻璃中插入了一半的黑色子像素。
如此一來,透明電視在顯示純黑內容時,其實就跟關機狀態沒有區別,屏幕接近於一種「灰度透明」的效果。在我們實際的體驗中,也證實了這一點。
這種透明的觀感固然炫酷,尤其是在顯示內容的時候,整個畫面就像懸浮在空中,有點AR的感覺。但也正是因為要做到透明,小米透明電視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由於其接近一半的像素被做成了透明像素,這就使得其畫質不得不大打折扣。如果按照50%比例的透明像素來計算,原有的4K面板最終參與顯示的像素數量為:(3840*2160)/2,也就是相當於只有1080P級別的顯示解析度。這在4K面板已經得到普及的當下,明顯有些落後了。
但不這麼做好像也沒有辦法,同樣根據計算,要想做到4K規格的透明OLED屏幕,其面板的整體像素數量就需要翻倍,達到7680*4320的8K級別。如果按照這樣的規格做一臺透明電視,那麼它的售價可能會讓99.9%的消費者無法接受。不信的話,你可以去查一下當前8K級別的OLED旗艦電視的價格。
最關鍵的是,從衡量一款電視最最重要的畫質的方面來看,目前透明電視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首先就是由於W子像素的減少,導致透明屏幕的整體亮度降低。同時由於屏幕本身的「透明」屬性,電視在日常使用的情況下,光線對於畫面效果有比較大的影響。尤其燈光充足,背景有雜物的環境下,屏幕上顯示的內容就會看不清楚。
拿前面我們說到的純黑色顯示為例,在透明電視屏幕的還原上就是類似於「灰色」的顯示效果。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儘可能降低環境光線,環境光線越低,背景越黑,畫面顯示的黑色就越純淨。這就讓透明電視在使用的時候更像是投影儀,需要拉上窗簾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為了做到「透明」,小米透明電視做出了不少畫質上的犧牲。而這種犧牲對於一款售價5萬元,主要面向消費市場的高端智能電視來說,是否值得?可能是一個需要認真審視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會不會出現透明手機?
我的看法是:暫時不會。
一提到透明手機,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鋼鐵俠2》裡面的託尼史塔克使用的那臺炫酷,高級的設備。但目前來看,要真正實現手機的透明化,技術上還是有很多難點。
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手機除了屏幕本身之外,還有很多的元器件,屏幕可以實現透明,但電池、主板、攝像頭這些元器件目前還無法做到透明。而智慧型手機本身又是一個高度集成化,對於機身的體積有著極高要求的產品,不大可能採用小米透明電視的方法將屏幕和主機分開的方式來規避這些技術難點。
透明屏幕手機本身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之前包括索愛、聯想、LG在內的廠商都推出過類似的產品,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只能實現屏幕本身的透明,而不是整個手機的透明。真正的「純透明手機」也有,之前中國臺灣的一家廠商做過一款透明手機,只不過它長這樣:
可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純透明手機還只能停留在科幻場景內。而從產品形態來看,要在智慧型手機這樣的隨身設備上實現「透明顯示」的效果,可能並不需要一個屏幕這樣的顯示載體。當前的AR眼鏡、MR設備,在最終的呈現效果上就類似於「透明顯示」,無論是從產品體驗還是技術的可行性上,它們或許更能代表真正的移動計算設備的發展方向。
如果透明屏幕是未來屏幕形態的一種發展方向,那麼它有哪些市場前景呢?
從消費電子的角度來看,作為一款智能電視的屏幕,小米透明電視需要克服的還是「透明」屬性所帶來的原有畫質和觀看體驗的降低問題。也就是需要著力解決顯示內容時,透明屏幕所帶來的背景幹擾問題。
其實理論上只要能夠做一個「開關」,在顯示內容的時候關閉屏幕的透明效果,就能獲得相對正常的顯示畫面。
目前行業內其實已經有類似的解決方案了。松下公司在2016年展示過一臺透明屏幕,這個屏幕在不顯示內容的時候就如同普通玻璃一樣隱身,但在顯示內容的時候又能回歸正常的OLED屏幕狀態。目前網絡上關於這套方案的技術原理比較少,據了解是松下採用了一種新型的屏幕材料技術,可以通過電流控制屏幕透明度,最終實現透明度的可調節。
這種形態,可能才是一個比較適合智能電視的透明解決方案。
不過,透明屏幕更廣闊的應用前景應該還是在商用領域。透明屏幕本身極具視覺震撼力的顯示效果使得其更加適用於一些商業展示,廣告宣傳等場景。這種效果其實已經在小米透明電視上得到了體現:在小米之家重慶北城天街店中,這臺透明電視被放在了店中最顯眼的位置。在我們的使用過程中,很多路人都會被這臺透明的屏幕吸引過來,停留駐足。
此外,透明屏幕還有一個應用場景就是汽車領域,例如抬頭顯示等等,目前很多高檔汽車的頭顯採用的是投射的方式,如果能夠將顯示效果更好,甚至能夠融入交互的透明屏幕加入,可能在頭顯的整體體驗上更加優秀。
回到小米透明電視,這註定是一款曲高和寡的產品。無論是從量產難度,還是最終價格都決定了它只是極少一部分用戶的嘗鮮品。
但對於小米自身來說,這款產品其實就有更深遠的意義了。它其實和小米MIX、MIX Alpha這樣的產品一樣,可以看做是小米在相關技術和概念的探索層面做出的嘗試,其本身就具備非常強的概念屬性。
小米透明電視身上還有一個意義在於品牌提升層面。從體量上來看,小米電視目前已經坐穩了出貨量龍頭老大的位置。從小米今年相繼推出的Max 98以及小米電視大師這樣的售價上萬元的產品的做法來看,其想要在高端旗艦電視領域獲得突破的野心早已顯現。售價5萬元的小米透明電視,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發揮自己更多的作用。
對於年出貨量達千萬的小米來說,或許小米透明電視最終的銷量只能算是「小透明」,但從品牌戰略的角度來看,它的作用還是不容小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