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吳不知
編輯 \ 楊一枝
【這是銀杏財經第261篇原創文章】
「我知他風雨兼程,途徑日暮不賞,穿越人海,只為與你相擁。」
這首去年從網易雲音樂火到抖音的《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預示了今日網易雲音樂與抖音的牽手合作。那些曾經網易雲音樂評論裡封神的原創音樂人,終於穿越人海,與更廣大的用戶相擁了。
8月3日,網易雲音樂與抖音聯盟,這是繼騰訊音樂與快手達成版權合作後,音樂與短視頻出現一種新的跨界合作模式。「網抖」聯合所形成的流量池,將極大促進創作人出圈、作品宣發以及音樂多樣性。
音樂與短視頻的均衡博弈終於被跨界合作打破,生存艱難的原創音樂素人借著短視頻,有望踏上華語音樂繁榮的新徵程。
音樂+短視頻從來不只有「版權+分發」一條路,尤其是對於網易雲音樂和抖音這樣的造夢平臺而言,他們深諳年輕人的心,也有絕對的原創細胞。
抖音遇上網易雲,很像短視頻遇上合適的BGM,頃刻之間就能注入靈魂。
壹
流量:最實際的扶持
年初,當絕大部分行業受疫情衝擊之時,流媒體這類宅經濟代表迎來增長,有機構預計數位音樂產業市場規模在今年有望突破700億。
市場規模所帶來的紅利顯著改著變音樂產業鏈,隨著版權觀念深入人心,付費模式為在線音樂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然而這並未改變音樂人的生存環境,他們大多掙扎於溫飽之中。
20年過去,許多杭州歌手每晚僅能賺到300元,某音樂高校系副主任王滔慶幸自己完成了從酒吧到學院的蛻變。另一位音樂創作與表演人馬崢則苦笑著說,如果自己違規停車被貼了條,那麼一天的表演等於打了水漂。
音樂創作人是整個行業的最上遊,當他們汲汲營營困於生計之時,優質內容只會越來越少。
各大流媒體平臺並未忽略對音樂人的扶持,相反它們不斷推陳出新,持續為產業鏈提供資金、注入流量。
例如網易雲音樂的「雲梯計劃」並提升1億元原創激勵金和千億播放量扶持,抖音上線億元補貼與「看見音樂計劃」等等,力度不可謂不大。
流量+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音樂人的生存環境,但大量中腰部音樂人無法獨活,問題出在哪裡?
早期,大多數音樂人白天創作,晚上串場表演,一天下來所獲收入很難養活自己,用這種方式走紅的歌手屈指可數。
數位音樂興起降低了內容生產成本與周期,新的商業模式依舊無法惠及大部分音樂人。因為平臺沉迷於頭部版權競爭,大量中腰部音樂人惡劣的創作環境始終沒有得到改善。
版權重要還是創作人重要,網易雲音樂認為兩者同樣重要。一方面不斷加大版權引入規模,今年來,網易雲音樂先後拿下吉卜力、滾石、華納版權、少城時代、太合音樂旗下獨立國協版權,以及《歌手》《我們的樂隊》《聲臨其境》等熱門綜藝歌曲版權。另一方面,持續加碼原創音樂人扶持計劃,截至今年4月,原創音樂人總數超16萬人,積累了海量原創華語音樂曲庫。
投資版權的優勢毋庸置疑,既可以增加優質作品價值刺激創作者,亦能迅速建立內容護城河開拓新的變現渠道。
弊端同樣明顯,投入者將面臨不斷攀升的成本,前期投入的很大部分留存於版權市場,不僅反哺上遊的周期長,而且容易形成食物鏈。版權方與渠道方層層分利,真正留給創作者的只是小頭。
而投資音樂人雖然存在見效慢、周期長,且容易產生沉沒成本,但相比版權模式的一次性投入更少,持續性更強,能直接為創作者帶來經濟效益,從根本上改變音樂人的生存環境。
音樂人的收入來源與自身所處流量階層存在很大關係,除了作品質量之外,關注度越高,意味著他們能通過音樂獲益的可能越大。
藉藉無名之輩大多得遊走於各大場所表演,小有名氣者可以介入直播,名氣再大點,線下線上音樂會也能為之帶來一筆較為可觀的收入。
至於擁有話語權的頭部音樂人,他們站在金字塔頂端,只需維持熱度不減可保無虞。
離開了唱片時代,音樂人要想出頭,已經不是歌好就可以的了。簡單來說,決定音樂人屬於何種層級並不單靠作品,曝光率與宣發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換言之,音樂人需要流量。
貳
金曲:短視頻的靈魂
音樂+短視頻正在改變音樂行業格局,歌曲可視化成為新的宣發方式。
雖然是短視頻APP,抖快卻是對音樂素人最友好的平臺。尤其是抖音短、頻、快的產品特點,能為用戶降低用戶接受新歌的時間成本,迅速切入副歌或是華彩部分。
不管是火到現在的大金曲《起風了》《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還是最近的《海底》《囍》,原創音樂人們以前可能從來沒想過,自己的音樂有一天會通過短視頻「一夜成名」。
而網易雲音樂這類強音樂社區,主題鮮明、朗朗上口的歌曲會得到用戶持續討論。如抖音與網易雲音樂試水的「熱歌改造計劃」推爆的當下熱門歌曲《海底》,在網易雲音樂獲得總量達40萬多條評論,為之橫掃全網流量做出不小貢獻。
短視頻的二次創作讓原作有了二次傳播的疊加效果,如《Planet》《盜將行》《琵琶行》等歌曲熱度不減,很大程度上來自短視頻的長尾流量。
創作門檻越來越低,音樂人破圈愈加頻繁,版權市場出現從機構化走向去中心化的趨勢。
有人說優質頭部資源才是最重要的,於是共享版權慢慢流於形式,壁壘不破,行業無法走入良序。共享版權不是完全共享,看似共享99%,但99%版權只有那1%才是真正的優質版權,五月天、陳奕迅、劉若英足夠網絡一大批網際網路流量。
可用戶口味會變化,後浪不斷湧現,為數不少的年輕人另闢蹊徑,青睞符合他們審美情趣的歌曲。年輕人非常喜歡的民謠歌手,如花粥、隔壁老樊、顏人中、沈以誠便崛起於網易雲音樂。
大量優質的原創音樂曲庫成為短視頻平臺的剛需,網易雲音樂拿著很多短視頻音樂的版權跟抖音正好互補,合力形成1+1>2的加倍效應。
或許沒有比網易雲與抖音更合適的搭配了,你出視頻,我出金曲,你時尚,我年輕。
叄
先機:看誰弄潮搏浪
音樂+短視頻將是今後的主流趨勢。
網易雲音樂與抖音的合作,將圍繞創作、曝光、收入與作品管理等音樂人關注的問題,幫助他們縮短出圈周期。
讓優秀的音樂人與作品被更多人看見、聽見,整個行業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良性發展。
可以預見,在未來的音樂賽道,拼的或許不是版權數量,而是原創能力。作為中國最大的原創音樂平臺,有16萬原創音樂人入駐的網易雲音樂,已經搶佔了先機。
根據QuestMobile統計,截止到今年3月,抖音坐擁5.1813億月活用戶數為全行業最高,其中57%為女性用戶,她們更容易產生共情的屬性,是音樂宣發的先天平臺。
最重要的是,網易雲音樂活躍用戶群體多為95後,學生群體尤為活躍。年輕人從來有著更加迫切地表達自我的願望,這也是網易雲音樂社區繁盛的一大因素。
抖音缺乏社區,網易雲音樂需要秀場,二者合流形成的「最強流量池」或許將帶來內容裂變。
中國數位音樂市場長期缺乏多層次消費,版權是一層,泛音樂化,特別是年輕人更熱衷的玩音樂還有很大潛力有待開發。
年輕人熱情澎湃的交流和創作欲望,正印了最早火起來的那句「看著天邊似在眼前,也甘願赴湯蹈火去走它一遍」。
在文娛世界有共識,誰贏了年輕人,誰就贏了世界。
而擁有最多的年輕活躍用戶+最強音樂和短視頻流量池,幾乎能夠想像,許多年後,那些在網易雲音樂和抖音聽歌寫評論看短視頻雙擊點讚的用戶,哼唱出的歌曲旋律,可能就來自雙平臺合力推爆的某首金曲,而如今寂寂無名的某位原創音樂人可能成為彼時全民關注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