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尋策劃機構-中國旅遊策劃、旅遊規劃第一品牌
熊大尋旅遊策劃公司/文
靈石縣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南端,距省會太原市150公裡,北臨介休市,南接霍州,東靠沁源,西連交口、孝義,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經」之稱。
靈石名勝薈萃、鍾靈毓秀。國家級森林公園石膏山風景名勝區、王家大院、紅崖大峽谷、介廟、千年古剎資壽寺、靜升古鎮、中國式古堡夏門古堡、石膏山、汾河和版畫之鄉等景點聞名遐邇。
熊大尋旅遊策劃公司為靈石縣創意了旅遊形象定位「古鎮大院山水畫!」,一句話就把靈石的精華概括:中國第一古鎮靜升古鎮、中國最大的大院王家大院、石膏山、汾河和版畫之鄉。這個旅遊形象口號不僅意境高遠、畫面優美,還具有強大的旅遊吸引力和永恆的魅力!另一個旅遊形象定位是「靈運之城,晉商之都」,我們提出了「小商看平,大商看靈」和「要家大業大,看晉商文化」的賣點,創意策劃「晉商大道」即「東方華爾街」,將晉商象徵「金駱駝」作為標誌性景觀與華爾街的金牛對應。
石膏山
山西省晉中市石膏山坐落在靈石縣城城東南,距離縣城35公裡,距離省城太原180公裡,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9年被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為擬建的省級地質公園,其中龍吟書院在2011年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膏山形成於四億年前,地質構造屬於古生代太古界,為汾河斷裂帶發育起來的東部隆起,天河、白楊河、二溝水三道水系把它和周圍其他山峰隔離開來。
石膏山地處晉中、臨汾、長治三地交界處,是靈石縣城的東南屏障,與介休的綿山、沁源的靈空山鼎足而立相隔不遠,同屬於太嶽山脈,最高海拔2532米。
這裡群山環抱、古樹參天。山上有飛瀑、溶洞、古剎以及各種珍貴的物種,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參謁、登臨、神遊、詠誦的歷史名山。
風景區總面積約60平方公裡,群山懷抱,奇峰聳翠,有清清河水,千尺飛瀑,還有古剎、溶洞,以及蔭鬱的白皮松林。
石膏山景觀的最大特點就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交融,並且以自然景觀為主,可以用:雄、奇、青、秀、巧、五個字來概括。雄:石膏山山雄偉,氣勢磅礴。奇:石膏山奇洞怪石,琳琅滿目。青:石膏山松柏濃鬱,四季常青。秀:石膏山天河旖旎,泉水秀麗。巧:石膏山洞中藏寺,巧奪天工。
石膏山的旅遊資源類型結構比較豐富、除溫泉外幾乎包括了山西自然資源的全部內容。既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桂林之奇,又具有廬山之秀,黃山之美,素有「高原翡翠,避暑勝地,天然氧吧」之美譽。
明清兩代,石膏山上佛教興盛,石膏山之名遂日盛。自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五臺山僧道正雲遊石膏山,見此山巖峭洞邃,群山環抱,奇峰聳翠,贊曰:「此真蓬萊仙境也」。於是便在自衣大士像前立下誓願,要在石膏山創建寺宇,弘揚佛法。四易寒暑之後,下巖白衣庵落成。道正和尚又請趙姓山主布施山地於佛門,並立下契約,從此佛家落腳石膏山。此後,佛寺幾經增擴復修,香火有衰有旺,據舊《石膏山志》記載,石膏山佛教活動最盛時,「全寺揚板敲典,過堂上殿者四十餘僧,朝夕功課精進不厭」。每有朝山、祭拜等大型活動,香客往往在百人以上。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傅山先生亦曾於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秋攜子傅眉慕名遊覽石膏山。逗留期間,還為石膏山留下珍貴墨寶:計有後寨門「義峰壁」石刻一處,五言律詩《義峰》一首,見收於傅山詩文集《霜紅龕集》中,還為天竺寺題額「山林埜趣」,後人將此製成木匾,懸於天竺寺鐘樓門額。
紅崖溝旅遊景區
紅崖溝旅遊景區位於太嶽山國家森林公園南部,靈石縣馬和鄉境內,西距靈石縣城20公裡,距大運高路靈石出口5公裡,與介休綿山風景區和華夏民居第一宅的靈石縣王家大院僅6.5公裡之遙,和千年古剎資壽寺有9公裡之隔。峽谷景區面積2591公頃。此外,還有雙駝峰、水簾、五子天石、石窯、母子峰、南天門、思過崖、苦幹牆等八大景觀,各具特色,景色秀美如畫,是人們休閒度假的首選佳地。
紅崖峽谷在太嶽山麓,屬太行山系,是中生代燕山運動時期隆起,又經過新生代喜馬拉雅山運動改造形成的山地。其地貌屬大起伏喀斯特侵蝕中山,屬石質山區,地貌類型多樣,距今已有一億餘年歷史。
風景區內峰巒起伏,逶迤綿亙,山崖陡峭,「U」字形峽谷氣勢宏偉,境內海拔900—2500米之間,最高點牛角鞍高達2566.6米,是太嶽山的最高峰,晉中制高點,山西省第五高峰。地勢東高西低,有紅崖底一條主溝。氣候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季風影響較強,四季分明,氣候多變,夏冬長春秋短。年平均氣溫10.7℃,最低月平均氣溫3.7℃,最高月平均氣溫23.7℃。紅崖大峽谷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蓋率高達85%以上,種類繁多,木本植物有233種,隸屬44科99屬;草木植物62科500多種。
從崖底往上可分為四個垂直帶:即海拔1200米以下為灌木叢及農墾帶;海拔1200—1800米為針闊混交林帶,主要樹種有油松、雲杉、山楊、白樺、紅樺等;海拔1800—2200米為針葉林帶,主要為華北落葉松;海拔2200米以上為山地灌叢草甸。從山谷地上行,可以看到繁茂蒼翠的森林資源,木本植物、草本植物難以計數。更有名貴中藥材「靈芝草」、「五靈脂」、「豬芩」、「蒼蒲」、「黨參」等數不勝數,被譽為「生物多樣性寶庫」。
紅崖峽谷動物約有160餘種,其中獸類40種,鳥類120餘種,主要有:金錢豹、麝、狍子、黑鸛、野山羊、野豬、巖羊、狐狸、野兔、山雞、貓頭鷹等。景區環境綜合質量良好,大氣環境質量達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3095—1996)二級標準。景區水質良好,達到飲用水一級標準,沒有汙染,有「華北綠肺」、「天然氧吧」之美譽。
熊大尋旅遊策劃公司認為靈石縣具有打造休閒度假旅遊極好的資源基礎。靈石縣旅遊核心區的資源不論從類別豐富程度、分布的合理性以及單體的級別來看,都擁有打造休閒度假旅遊區的資源優勢。
「民間故宮」——王家大院
恐怕中國沒有哪一家有王家那麼大了。
院子總面積在25萬平方米以上,對遊人開放的僅是建於乾隆、嘉慶年間的紅門堡、高家崖兩組建築群,雖只佔整個王家大院約五分之一,竟已容納了百餘座院落、千餘間房屋,真不愧「民間故宮」的雅號……
歷經300年修建而成,氣勢和規模在晉商宅院裡首屈一指。
·雕刻藝術精湛、空間格局大氣是深深吸引遊客前來參觀的重要因素。
·由高家崖、紅門堡組成,之間由細長的橋騰空連起,其餘由無數四合院組合而成。
·高家崖是封閉式城堡建築,承襲了中國古代前堂後室結構,到處可見精美的雕刻藝術。
·紅門堡與高家崖東西相望,堡內石雕融南北風情於一體,是清代雕刻藝術的典範。
提起靈石,可看之景不僅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所處的靜升鎮整個小鎮都值得一看。
靜升鎮位於靈石縣城東北12公裡處,地處晉中盆地邊緣風景秀麗的綿山腳下,被稱為靈石縣的「小江南」。靜升鎮是晉商文化發祥地之一,盛唐時期鎮內商賈雲集,人潮如湧,是附近方圓百裡的商品集散中心。晉商的繁華成就了靜升鎮的悠久歷史與現存的建築風貌,如今的靜升鎮建築多為古香故鄉的明清建築,共分為九溝八堡十八巷,這其中的每一處都各具明清建築風格,值得一去。
靜升鎮地處綿山腳下,古時曾稱「旌善」,相傳是因為晉文公火燒綿山,燒死介子推之後後悔不已,言「以志吾過,且旌善人」。而旌善與靜升音近,故久而久之,旌善村變成了靜升村。
靜升鎮作為全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時期中國古代集鎮之一,內有廟宇19座,牌坊18座,宗祠16座,魁星樓3座,文筆塔兩座等。清代與民國年間,靜升東西五裡長街,較大的商號有80餘個,當地錢莊、當鋪、百貨、藥店、飯鋪、糧店、布料行、古玩店、作坊等一應俱全,足以顯示當時商業繁華。
靜升鎮中最有名的景點自然是王家大院,這是靜升古鎮內的主體古建築群,建築面積達15萬平方米。作為一座明清時期的晉商院落,王家大院可謂是民間大院中的奇葩。大院內建築多依山而建,內有5巷、6堡和5個祠堂,多為前堂後室、多局庭院格局。其中有名的高家崖建築群和紅門堡建築群,二者東西相望,一橋相連,又各具特色,是王家大院中的主要景觀建築群。
作為一座民居宅院,其中最別具匠心的還是院內的雕刻藝術。無論是磚雕、木雕還是石雕,都活靈活現,大到整體造型,小到其中細節,都蔚為壯觀,令人讚嘆。院中高1.6米,長0.6米,厚0.3米的十塊牆基石,上面雕飾的五子奪魁、指日高升、飛馬報喜等裝飾畫,兼容南北情調,既有吉祥寓意,又造型別致,倍添美感。
除了王家大院,在靜升鎮眾多建築物種,還有一處格外引人注目的房舍,該地紅牆、紅門,故被俗稱為紅廟。紅廟位於靜升鎮東部,內建有正殿、東西配殿和戲臺等,每年的農曆6月19,是紅廟的廟會,當天四面八方的人們都會來到五裡長街,街上吹糖人、賣當地稀罕物件、跑馬戲、耍猴、唱戲等一應俱全,好不熱鬧,是靜升鎮傳統文化活動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有廟就有塔,靜升古鎮中有一處文筆塔,塔高26米,底部周長12.3米,磚砌結構,下粗上細,宛若毛筆豎立,直指青天。據傳文筆塔是由王式家族所建,象徵著王式族人文思泉湧,妙筆生花。將心思的巧妙用建築藝術表現出來,足以可見當時的建築工藝與王家人奇特的才學。
靜升古鎮中還有文廟、何氏宗祠、石牌坊等眾多景點,這個獨具特色的小鎮,內部建築齊全,藏著太多驚喜,創造了黃土高坡上的建築驚喜。遠望靜升鎮,屋舍院落高低起伏,有序排列,堡牆環繞,院門緊閉,像一座壁壘森嚴的中世紀城堡,那些靜靜矗立了幾百年的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深宅大院,一段段殘垣頹壁中的三五間房舍,都在展示著幾百年前的絢麗風俗民情和北方獨特的建築文化。
熊大尋旅遊策劃公司認為可將靜升古鎮打造為天下第一鎮。縱觀山西全省旅遊,旅遊大院有喬家、王家,旅遊古城有平遙(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唯獨旅遊古鎮這個最具吸引力的點,尚且空白。天下第一鎮的打造剛好可以搶佔這個空白點,佔山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