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北京商報 作者:程銘劼 攝影記者:程銘劼 網編:盧揚 2020-12-18
在「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首都教育在北京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方面也迎來喜人成績。截至12月18日,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303支創業團隊營收接近4個億,帶動就業2217人。市教委建成了以「一街三園多點」為標誌的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體系。在擁有導師團隊、政策扶持等創業優勢下,北京高校大學生如何講好創業故事?
「一街三園多點」 拓展創業實踐空間
即將過去的2020年,是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形勢較為嚴峻的一年。儘管困難重重,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領域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據北京市教委高校學生處處長劉新軍介紹:「經過近六年的努力,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303支創業團隊營收接近4個億,帶動就業2217人。」
2015年,為落實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市教委出臺了《北京高校高質量就業創業計劃》(京教學〔2015〕1號),提出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為引領,以提升就業創業質量為重點,以強化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努力構建北京高校創業教育和孵化體系。
據悉,市教委通過與區政府、與企業、與高校共建方式,建設了三個市級大學生創業園(良鄉園、軟體園、理工園),三園孵化總面積達21500餘平方米,團隊容量300餘支。支持並認定25所高校大學生創業園為高校分園,孵化面積近6萬平方米,能容納大學生創業團隊800餘支。「一街三園多點」創業團隊容納量達到1100餘支,拓展了大學生創業實踐空間,推進了高校創新教育和創業實踐。
此外,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均為大學生創業團隊提供兩年免費場地支持。據不完全統計,創業園近六年來共開展了90多次的集中政策諮詢,1000餘小時的工商註冊諮詢,300餘場的專業培訓,300餘次導師一對一輔導,超過1600小時的法律服務,124次投融資對接,30多次人才招聘,近100次的團隊宣傳展示和行業產業對接活動,超過1100小時的銀行金融諮詢服務。
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廉毅翔曾在畢業後去京郊做了三年的大學生村官,在基層服務期間拜師非遺「老北京火繪葫蘆」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牛成果,在成為第五代傳承人後,廉毅翔帶著自己的創業項目入駐「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廉毅翔根據葫蘆的特性,結合文旅開發探索出三產融合的發展模式,將葫蘆主題元素以景觀方式融入景區、度假山莊、康養基地,衍生開發出美麗鄉村的旅遊產品。在廉毅翔看來,在傳承和保護祖輩技藝的今天,自己的創業項目正讓非遺以嶄新的傳播方式和表達方式重回大眾視野:「我們是典型的三產融合項目,一產是農村農業,二產是加工製造,三產是做旅遊服務,我們的整個產業都是圍繞著葫蘆開展的,目前已經成為了京郊遊的特色項目。」
導師扶持 提升團隊創業能力
北京大學校友會副秘書長、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總經理王健在談及高校大學生創業的優勢時談道:「高校大學生創業不僅可以拿到政策支持,也會有導師團隊的扶持和幫助。以北京大學全球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為例,作為高校分園代表之一,北大全球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搭建了創業導師體系。」
截至目前,該中心已經匯集學者、企業家、行業專家等構成400人的智庫團,包括厲以寧、張國有、俞敏洪、黃怒波、厲偉、張新華、侯軍、孫陶然、應華江、信躍升、李永新等眾多名師,為創業者提供公益創業輔導。其中,20%導師為北大教授,80%為社會實踐導師。
而在課程體系搭建方面,該中心也形成了大師談、實戰經營、管理精研、創業之路,四位一體課程體系;分別從管理學經典理論、上市公司實戰案例、中小企業運營問題解決、創業企業私董會分享等多維度提升團隊創業能力。
北京科技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尹兆華強調:「創新創業項目不能只讓學生單槍匹馬去幹,更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參與。目前北京科技大學已經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打通本科生提前進入實驗室、參與重大科研和創新創業實踐的渠道,真正在實踐中培養創新創業的精神和能力。」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弘潤清源(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創始人郝軒章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弘潤清源的業務領域主要集中在分布式淨飲水、石墨烯淨水材料和新型海水淡化技術上。而創始團隊正好是來自清華大學,公司發源於清華大學機械系的專利技術,是學校科研技術轉化的典型案例。
「傳統的蒸餾技術是通過將體態的不潔水蒸發形成水蒸氣再凝結之後得到可以飲用的蒸餾水,但是水分子之間由於存在著氫鍵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特別難以分離變成水蒸氣,這正是傳統蒸餾技術高能耗的原因。但是我們的材料可以打破水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將其蒸發效率提升十餘倍。整體來說,可以認為我們的材料是水蒸餾淨化過程的催化劑。」 郝軒章表示。
專創融合 學生創業更有溫度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高校對於大學生創業的大力扶持,北京高校的大學生創業正在走上一條專創融合的產學研一體化路線。「十三五」期間,首都各高校進一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充分挖掘創新創業育人過程。
尹兆華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只有與專業教育互融互通,才更有活動和生命力。據悉,北京科技大學就通過設立學分,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入專業教育。開展「創新創業通識、實踐培訓課、專業前沿課」線上線下課程100餘門,每年累計覆蓋學生萬餘人次。結合學科特點,建立8個「機器人」「智能車」等學科特色的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開展各類創新創業賽事近30項,實現「一院一賽」,每年覆蓋學生7000餘人次,1000餘名學生可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很多賽事成果落地轉化,實現以賽促創。
在首都教育「十三五」改革發展的過程中,也湧現出一批優秀大學生創業典型。如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95後」學生網紅團隊張之助,擁有全網粉絲1600萬,聯合校內扶貧團隊構建「農戶+電商+網紅」帶貨營銷模式,總成交額超500萬元,間接幫扶貧困戶200餘戶;另一位大學生創業的 「便城」無接觸餐櫃項目,在疫情期間為多家醫院提供了無接觸配餐服務,確保配餐環節零感染。 北京商報記者 程銘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