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穿甲冑的歐洲十字軍在中東西部橫行逞兇的時候,騎馬射箭的蒙古人又從東方捲起了一場來勢迅猛的風暴。
蒙古的起源,戰鬥民族的誕生
蒙古人原居貝加爾湖東南和黑龍江上遊,13世紀以前,蒙古人處于氏族部落時期,還沒有完全脫離原始公社生活,也沒有形成為一個統一民族。
當時,蒙古有大小近百個部落,絕大多數居住在草原地區從事遊牧,少數住在森林地區從事漁獵,他們"遇食同享,難則爭赴,有命則不辭,有言則不易,有上古之遺風"。
13世紀初,蒙古各部落生產力增長,氏族制度開始解體,各部落之間經常進行掠奪戰爭,無休止的混戰既破壞了社會生產,又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
而金朝女真統治者對蒙古各部實行的分化、掠奪和剿殺的政策,更加重了這種混戰和破壞,於是,結束各部落的混戰,擺脫金朝統治,建立統一國家,成為蒙古各部落的共同要求。
鐵木真在統一國家中起了卓越的作用,他原是蒙古部落的"汗",後來東徵西戰,合併了其餘部落,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完成了蒙古的統一。1206年,在斡難河畔舉行各部落首領大會,鐵木真被推選為全蒙古的大汗,尊稱"成吉思汗",蒙古汗國由是建立。
蒙古西徵,一場由貪財引發的滅國戰爭
成吉思汗在完成內部徵服之後,便著手徵服鄰近地區:1205—1209年三次進攻西夏,打到夏都中興府(銀川),西夏被迫求和;
1211年,親徵金國,前鋒到達金朝中都(北京)附近的昌平,金被迫遷都汴京;1214年,再次南下,大掠汴京近畿而還,此後蒙古軍主力轉向西方。
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西徵中亞,掀起了第一次西徵的狂飆。當時,花拉子模是中亞的大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商業繁榮,是中西交通要道。
1218年,成吉思汗遣商隊450人帶駱駝500隻,前往花拉子模進行貿易,到達邊境城市訛答剌時,被貪財的守將以"間諜罪"殺害。
聽到來自訛答剌的悲慘報告,成吉思汗流出了憤怒的熱淚。
他登上山頂,摘下冠帽,把腰帶掛在脖頸上,仰望蒼天,求神助我,祈禱達三天三夜,遂決定西徵,討伐花拉子模國,為商隊報仇。
諸城的陷落:花拉子模的滅頂之災
1219年,成吉思汗在滅掉西遼,掃清西徵道路上的障礙之後,親率20萬大軍進攻花拉子模。花拉子模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雖有40萬軍隊,卻不能集中抗敵,處處分兵防守,全被蒙古軍各個擊破。
蒙古兵首先圍攻訛答剌,五個月後城破,軍民又堅持巷戰一個月之久,訛答剌城被夷為平地,成吉思汗下令往被捕守將的眼睛和耳朵裡灌注溶化了的銀塊,替死於非命的商隊報了仇。
接著,成吉思汗率兵西取布哈拉,於1220年2月攻陷之,他在一篇演說中自稱為"被派遣來懲罰罪人的天鞭"。
蒙古兵將清真寺用作馬廄,經箱成為料槽,經典被馬蹄蹂躪。他們還將酒囊帶到寺內,找來城內的歌妓招待,放蕩不羈,隨意高歌,最後,他們縱火燒城,繁華的布哈拉化為一片灰燼。
花拉子模最後的抵抗,蒙古凱旋而歸
成吉思汗將煙火沖天的布哈拉留在身後,向撒馬爾罕進軍,經過五天的圍攻,攻克了撒馬爾罕,城塞被毀壞,市民被驅逐,房屋被燒毀,守軍全部被殺。
花拉子模國王倉皇西逃,蒙古軍急追不放,國王東奔西竄,疲於奔命,幾經輾轉,最後逃到裏海中的一個小島上。
花拉子模王在這個小島上成為一位虔誠的穆斯林,遵守戒律,每天祈禱五次,敬聽伊瑪目給他朗誦《古蘭經》,眼淚汪汪地懺悔。
一年之後,這位曾不可一世的國王,帶著"君臨幾多邦與國,而今卻無安墳處"的嘆息,病逝於這座孤島之上,死後連壽衣也沒有,到了僅以一件襯衣裹屍的境地。
首都花拉子模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抵抗達半年之久,蒙古軍入城後,激烈的巷戰又持續了九天九夜。
這是一場歷史上罕見的保衛戰,巷戰的激烈程度堪稱後來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連婦女兒童都參加了戰鬥,從一條街到另一條街,從一家到另一家,寸土必爭,尺地必奪。
1224年4月,花拉子模城最後陷落,十萬工匠被擄走,婦女兒童淪為奴隸,蒙古軍還破壞阿姆河堤,放水灌城,許多人溺水而死,死屍累累,白骨成堆。
花拉子模國王的兒子札蘭丁,在尼沙普爾一帶繼續抵抗,蒙古軍攻陷尼沙普爾後,札蘭丁退往阿富汗,成吉思汗率兵窮追不放,札蘭丁不止一次地回兵與成吉思汗作戰,最後被窮追到印度河附近。
札蘭丁和他的忠誠部下苦戰到底,當他的最後一批勇士倒下,全軍覆沒時,札蘭丁身披重甲,連人帶馬,從20英尺高的河岸,跳進狂暴的印度河滔滔河水之中,經過與河水的英勇搏鬥,他終於奮力遊到對岸。
成吉思汗注視著他的行跡,當弓箭手們準備張弓射箭時,他阻止了他們。札蘭丁安全地泅到對岸,站在巖邊向可怖的蒙古人揮動拳頭,然後走開了。成吉思汗深深地嘆息道:"一位勇士走了。我希望能有一個像他那樣的兒子。"
在七年的時間裡,蒙古鐵騎踏遍了整個中亞大地,前鋒直達印度、伊朗北部和東歐。蒙古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滅花拉子模,席捲呼羅珊,橫掃米迪亞,飛躍高加索,襲擊俄羅斯,所到之處,斷瓦殘垣,一片廢墟。
結語:沒有完結的西徵
蒙古軍曾由伊朗西北轉向伊拉克,推進到薩馬臘,如驚弓之鳥的巴格達居民,聽到警報後爭先恐後地起來自衛,哈裡發納綏爾已經風燭殘年,他的兒子札希木和孫子穆斯坦綏爾的歲月,都是在不斷的恐慌中度過的。
1225年,成吉思汗結束了前後持續七年的歷史性遠徵,回到了令人懷念的蒙古故土。風暴以後的寧靜籠罩了被徵服地區,然而,這不過是滾滾波濤洶湧而來之前的暫時平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