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力供應鏈以及布局新零售等一直是餐飲企業轉型與努力的方向,而疫情的影響更是加速了升級轉型。海底撈、西貝、盒馬等行業巨頭爭搶步入餐飲零售賽道,而規模較小的餐飲品牌也緊跟步伐。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研報告顯示,六成多受訪企業將在疫情結束後加速布局品牌的零售化及集團化發展。
餐飲零售之風興起,究其原因是餐飲本身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天花板明顯,而零售正好打破了局限性,實現從到店消費向到家消費的延伸,拓展了經營空間的維度和深度。所以長期來看,餐飲零售化是一個大趨勢,不管是餐飲行業、零售行業還是投資機構,各方都比較看好。例如火鍋燒烤食材連鎖超市鍋圈食匯,乘著餐飲零售的東風實現線下門店突破5000家,連續多輪續融資累計金額達到10億元。
但目前,尤其是佔據餐飲半壁江山的火鍋行業的零售化企業,還處於淺嘗輒止的探索階段。餐飲與零售間經營模式、渠道、體系、邏輯完全不同,並不是所有餐飲企業都適合直接加入零售化。而鍋圈食匯正是深諳其中區別,選擇了從食材供應鏈領域切入,得以真正在餐飲零售賽道上"跑起來",實現快速發展。
零售新模式
不同於到店堂食,也區別於外賣,鍋圈食匯選擇的是線上平臺+線下門店+即時配送的食材零售模式。但眾所周知,生鮮食材一直被行業所詬病的是其標準化低、難保存、低時效的特性,生鮮食材存在品類複雜,標準化程度低、上遊供應鏈分散、採購價格不透明等痛點,同時零售離不開倉儲和物流,這也是餐飲企業在零售化中較難功克的難題。而鍋圈食匯憑藉多年的供應鏈能力與倉儲物流布局實現了食材的標準化,讓這一食材零售模式成為現實,打破了傳統餐飲店服務半徑和用餐時間的限制,通過現代物流拓寬了服務的範圍,在開闢了一條火鍋食材的細分市場,真正提升了餐飲業的天花板。
針對性地搭建體系
到家和到店是兩套完全不一樣的消費模式,首先在產品上企業必須要重新研發新的產品,對兩者進行差異化區分,形成特色,吸引新的流量。鍋圈食匯通過7年的食材供應鏈積累,擁有自建的生產基地和食材供應鏈,合作的上遊ODM近500家,其中合作有30多家上市企業,保障產品的研發能力。
在價格上到家與到店消費也需要進行區別,防止與實體門店形成"搶客"模式。鍋圈食匯斥資打造的雲信息中心平臺,不僅實現了後端管理的在線化、供應鏈的數位化,同時實現了收銀和會員的數位化,能夠做到對所有門店線下線上數據的搜集與整理分析,幫助改善消費體驗。
在市場布局上,家庭餐桌消費,不僅僅局限於全國的一二線中心城市,而是要建立輻射三四線城市、真正貼近社區居民的滲透能力。鍋圈食匯建立了高效的全國物流配送體系,擁有10大倉儲中心,形成了冷藏、冷凍、常溫等多規格標準化的倉儲,食材流通能夠輻射全國門店。藉此優勢實現門店覆蓋全國15個省、3個直轄市、200個地市、以及1000個縣城,服務超1.3億家庭。
據前瞻研究院統計數據,2017年,我國新零售市場規模約為389.4億元,以目前新零售發展的步伐來看,預計2022年規模將達到1.8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115%,發展潛力不可小覷,還將有更多鍋圈食匯般優秀的餐飲零售企業帶來更優質的服務,不斷提升餐飲業的天花板。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