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跟生理期這兩件事情,雖然都是女性專屬,但卻大不相同。生理期的話題大同小異,但懷孕在持續十個月的過程中,問題和經驗卻可以稱得上是千奇百怪,各有千秋。甚至同一個人在懷一胎和懷二胎時都有非常大的區別。
一胎順利的媽媽,大都會放寬心,本著一胎照書養,二胎照豬養的原則,在懷二胎時該吃吃,該喝喝;
一胎不順利甚至經歷胎停育的媽媽,卻要在二胎時經歷精神和身體上更多的摧殘,沒有這種切膚之痛,是難以感同身受的。我就是不幸的胎停育孕媽之一,那天本是高高興興去做產檢,卻收到這樣的噩耗,做了手術後身體也連續出血快兩個月才恢復正常,至今對再次懷孕仍心存陰影。有些傷口,只有過了一定的時間和經歷了足夠的事情才能被療愈。
若是碰到二胎高齡的媽媽,一胎順順利利,二胎卻潛伏著各種危機,身體機能可能都支撐不了你正常的走完孕期,我們也只能通過多產檢、積極配合來度過這段時間了。
每次寫到懷孕的話題,我都十分感慨,因為這段時間我們真的經歷了太多。甚至覺得女孩從步入社會、結婚時逐漸成長為女人,但在懷孕的那一刻卻瞬間成為了一位堅強的媽媽。
同樣是當媽,一胎媽媽和二胎媽媽又有什麼區別呢?
心態不同
我的媽媽曾跟我講,在我小的時候,她在教育我這件事情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甚至把我當成她的影子,覺得自己在童年的遺憾都應該由我來圓滿,她小的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很多東西沒機會嘗試,又早早結了婚,想去闖蕩的心也被磨滅了,所以就希望我能替她穿上花裙子,做個懂詩詞歌賦的女孩子,去闖蕩大千世界。
可能是我讓她失望太多,也可能是她看明白了人生總會有些缺憾,所以在弟弟小的時候,她也少了那份閃光的期待。
經驗在積累,內容在變化
《請回答 1998》裡,得善的爸爸曾說過一句話: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啊,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吧!是的,為人父母也是一件需要經驗值的事情。所以帶著我摸爬滾打了幾年之後,在弟弟到來時,媽媽就得心應手了許多,但這也僅僅局限在遇到同樣或類似的問題時。
為人父母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
彼時我已經在上小學,雖然媽媽已經提前教了我一些內容,但免不了的學生關係、吃喝拉撒都要她負責,而男寶和女寶的護理也不完全一樣,這些都需要她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學習。
精力狀態不同
生我時,媽媽還在25歲的最佳年齡,精力、體力都沒有問題;但到了弟弟時,媽媽已經三十多歲了,還要兼顧家裡的生意,可想而知,沒辦法全心全力的照顧弟弟。
現在家人聚在一起憶當年時,他們還常提起當年弟弟被門口的小姐姐們抱來抱去乖得很的話題。後來再到上小學、上初中,爸媽對他最大的滿足應該就是玩具和零食。以前總覺得父母對我特別嚴格,對弟弟卻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回想起來卻恍然大悟:可能一方面是因為我是女孩子,還有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真的顧不過來。
所以面對一胎和二胎時,對家庭來說只是多了一個寶寶,但帶來的工作量和影響卻是1+1>2的。而撇開一胎、二胎的區別,父和母本身就是兩個不同的崗位,他們又有什麼區別呢?
身體配置不同,承受的也不同
媽媽總說:我和弟弟是她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哪個孩子又不是呢,從小到大每次的磕磕碰碰,疼在我們身上,也都疼在他們的心裡。
從懷孕開始,好不容易熬過十個月非人的經歷,卻又要從我們呱呱墜地時開始,承受新一輪的摧殘。哪個媽媽沒有試過月子期的虛汗淋漓?哪個媽媽沒有嘗過母乳餵養、背奶的折磨?又有哪個媽媽沒有見過分娩之後的身材走樣呢?
作為女性,選擇成為一個媽媽,我們就不得不經歷這些加速我們身體變化的事情。而這個過程中,大部分爸爸只是貢獻了一枚小蝌蚪。遇到盡心盡力的,也只能稱得上幫你「分擔」了一部分壓力,重頭戲,還是在你的肩上。
家庭定位不同
在日韓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對女性的定位還主要是全職媽媽,她們主要承擔生兒育女、照顧家庭的責任。
但在中國,尤其現在大學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年輕人的結婚年齡越來越晚,大家已經習慣了女性也是職場中的主力,而我們也習慣了工作帶給我們成就感、收入。甚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認同:靠男人不如靠自己。即使結婚生子,我們也不願放棄職場,甚至因為工作還覺得多了一點自己的空間。
在一次公司內部培訓中,我們問了一位網際網路大廠女大佬一個問題:你是怎麼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她肯定地說:沒有辦法平衡,我要感謝我的婆婆幫我分擔了很多工作,也感謝我的孩子讓我省了很多心。但是有沒有覺得,這兩點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而且換個角度想,一位職場女強人被問這個問題好像理所當然,但如果換作一位男性,被問這個問題,正常嗎?所以,社會給媽媽這個角色的包容,遠沒有那麼強。
身體分工也好,社會分工也罷,時間都選擇了發展成給女性更多壓力的局面,尤其在二胎到來後,子女養育、家庭壓力、老人照顧等等方面的問題都一湧而現。身為媽媽,我們都學會了頂著壓力工作,帶著鐐銬跳舞。
講了這麼多,突然覺得選一個好老公,甚至順帶挑個好婆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你覺得呢?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像,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