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來點輕鬆的,聊一聊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電流鏡。
電流源可算是模擬集成電路中最基礎的內容,也是有很多花樣的基本單元。電流源是籠統的叫法,具體會根據電流的流向,分別叫做電流源(Current Source)和電流沉(Current Sink),如圖1所示。
圖1
電流源通常都是以電流鏡(Current Mirror)的形式實現,可以看做是雙埠電流放大器。關注的指標為輸入側的最小輸入電壓和輸入阻抗,輸出側的輸出擺幅和輸出阻抗,同時還有電流增益,如圖2所示。
圖2
簡單的NMOSFET的I-V特性如圖3所示。在線性區是向下開口的拋物線,在飽和區會有所區別。理想情況下,電流不隨Vds的變化而變化,實際情況會表現出有限甚至很小的輸出阻抗。
圖3
隨著先進工藝向低壓低功耗的方向演進,MOS的非理想因素越來越多,如圖4所示,這也對最簡單的電流鏡的設計提出了挑戰。
圖4
電流鏡改進設計中,有許多很好的結構。我們把常見的都列出來,如圖5~圖8所示。圖5(a)是最基本的電流鏡結構,圖5(b)是加入了負反饋的威爾遜電流鏡。
圖5
圖6中為Cascode結構的電流鏡及其改進形式。其中的(e)算是用的比較多的,性能比較好的一種結構,其缺點就是需要額外的一路偏置電流。
圖6
圖7(f)是貝爾實驗室的Sooch於1985年,申請的專利號為4550284的美國專利提到的結構,當然圖7(f)中Q3a工作臨界飽和狀態,其簡單的等效原理可以表示為圖7(g),電阻32實現自偏置的功能。
圖7
圖8(h)是Aashi公司的Ichiro於1999年,申請的美國專利中提到的結構,專利號為5966005,有興趣的可以查閱看一下。在原始的專利中,Ichiro提到利用短溝道效應,通過使用不同的溝道長度,配合不同的閾值電壓。實現Q2工作在飽和區,從而實現較高的輸出阻抗(反向短溝道效應,會使閾值隨溝道長度減小而增大,貌似這樣該結構就無法保證Q2工作在飽和區。)。圖8(i)為帶源極電阻負反饋的電流鏡,可以作為(h)的等效電路。
圖8
上述幾種結構的幾個關鍵指標統計如圖9中表格所示。
圖9
好了,這期的內容就先聊到這裡,下期我們重點學習圖8(h)的self cascode CM結構,回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