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河兩岸支起墩、架起索
掛一個籮篼或鐵框在索上,人坐在兜裡
滋溜一下滑向對岸……這樣的溜索
曾是雲南偏遠地區群眾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如今這樣的「溜索時代」漸行漸遠
山中百姓從「河山阻隔行路難」的困境
邁向「車水馬龍奔小康」的美好未來
12月14日,央視《新聞聯播》在提要位置播出《【「十三五」我們這五年】天塹變通途 夢想展翅飛》報導,從巧家鸚哥溜索切入,講述了雲南近年來通過「溜索改橋」工程,讓曾經出行困難的村民們結束靠溜索往來的歷史,走進「大橋時代」的新生活。
河山阻隔行路難
望斷天涯空嗟嘆
曾經落後的交通形態
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千千萬萬人的通行
但留下了痛苦的「帶血」記憶
在雲南部分山區,由於地勢崎嶇,山高路險,一些沿江而居的群眾,因為大江阻隔,祖祖輩輩都是靠著一條溜索過江,阻隔著當地人邁向廣闊天地的腳步,深鎖著人們追求文明幸福的咽喉。
在這些地方,溜索是最簡便的,成本最小,但危險係數很高的交通工具。僅靠一個滑輪一條繩子,在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渡江,一旦出現意外,後果不堪設想,而且時間久了,溜索也會斷裂。
調查數據顯示,雲南省2015年以前仍在用的溜索單邊合計總長1.7萬多米,分布在昭通、文山、怒江、迪慶等11個州市,涉及近百萬人。
因溜索過載能力小、危險性高,人員財產損失難以統計。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通運輸局地方公路管理處高級工程師施貴雄說,有一次一對母子過江,母親到了江對岸,孩子卻墜江淹死。
為了消除溜索出行的安全隱患
打破因交通不便帶來的發展瓶頸
國家啟動了「溜索改橋」工程
雲南「溜索改橋」戰役就此打響
2013年8月,「溜索改橋」工程建設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於2013年至2015年在全國實施290對「溜索改橋」項目,其中雲南有139對「溜索改橋」項目,涉及曲靖、昭通、文山等11個州(市)。
近年來,雲南把「溜索改橋」工程建設作為重點民生工程、扶貧工程來抓。截至2018年底,雲南省完成199座「溜索改橋」項目建設,佔全國總數的60.8%,受益人口近123萬人。
隨著「溜索改橋」項目的相繼竣工,溜索在雲南逐步「告退」,僅保留著幾處用於旅遊體驗。橋修了,路通了,山貨得以賣出,賺錢的機會多了,遊人紛至沓來,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同時,雲南2017年全面完成全省3.18萬公裡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設,實現所有建制村100%通硬化路,較全國計劃提前了2年。截至目前,全省12個州(市)和116個縣已實現具備條件建制村100%通客車,14449個建制村中已通客車14305個。
結束一條溜索
架起一座橋,修好一條路
雲南這些靠著溜索過江的地方
發生了哪些變化?
跟著觀察君一起來看下
鏡頭一
鸚哥溜索,這條雲南目前僅存的金沙江溜索,曾被稱為「亞洲第一高溜」,它橫跨雲南四川兩地,全長470米,是背靠大山、面向懸崖的2000多名鸚哥村村民最方便的出行工具。
2013年國家啟動「溜索改橋」工程,鸚哥溜索被列入其中。2018年7月,與鸚哥溜索相隔幾百米的金沙江大橋正式竣工,一頭連接四川涼山金陽縣對坪鎮,一頭連接雲南昭通巧家縣東坪鎮。一年後,大橋到鸚哥村約8公裡的引道也全面完工,並與鸚哥村到巧家縣城的公路連通。
「索改橋」工程對脫貧攻堅意義重大。橋通了後,交通便利,當地準備依託乾熱河谷氣候,在村裡發展甘蔗、葡萄等產業。新橋就像把金鑰匙,一下子打開江兩岸群眾奔向新生活的大門,一幅新圖景也將在人們眼前展開。
鏡頭二
兩岸高峰聳立,江水波濤洶湧,怒江大峽谷讓世人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對世代居住在怒江兩岸的怒族人來說,奔流的大江曾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因此,橋,是這裡重要的交通設施。
2011年3月,國家交通運輸部在深入怒江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委託雲南省交通運輸廳、怒江州人民政府聯合編制完成了怒江、獨龍江、瀾滄江的《溜索改橋建設規劃》,分兩批將「三江」上的42對溜索改造成36座各類公路跨江橋梁。
2016年12月5日,怒江州在全省率先完成「溜索改橋」工程,只留下幾對溜索橋作為怒江特色旅遊項目。從此,徹底解決了「三江」兩岸群眾「過江難」問題,溜索這一古老的渡江工具被永遠鎖進了歷史的箱子裡。
「路通村寨產業興,橋連兩岸福氣旺。」如今,一座座各類跨江橋梁猶如七彩長虹,連接著瀾滄江、怒江、獨龍江兩岸,破解了大河的攔截,劈開了大山的阻遏,向世人展示著怒江全新的風貌。
鏡頭三
80年代,雲南會澤姑娘周慧與貴州小夥宋啟雄相戀。那時過河,必須藉助竹篾溜索。一腳跨進竹筐圈,雙手緊抓繫著滑輪的繩子。抹了桐油的滑輪在鋼索上飛快地溜走,一不小心便會絞斷手指。
90年代,雲貴兩岸村民合力搭建第一座木板人行橋,不用再「飛渡」牛欄江。但數十米的超長跨度,普通的繩索和木板構造難以消除行走及風力帶來的巨大晃動,這橋被稱為「閃閃橋」。
「從溜索到『閃閃橋』,兩岸人民在渡河方式上,首次迎來質的飛躍。後來,木板換成了鐵板,索橋進一步蛻變。
生活美好還在繼續。當地「溜索改橋」工程落實,高山流水之下,這座形如飛虹的索橋,結束了兩地「一江天塹」的神話,讓牛欄江沿岸雲貴兩省群眾出行不再「溜」,成為山區群眾的「脫貧致富橋」。
溜索時代,穿越時空的貧困記憶
如今,隨著 溜索變橋好夢成真
連接一條條油路和硬化公路翻山越嶺、進村入戶
曾經的「孤島世界」與山外深情擁抱
雲南這些地方正以新的面貌擁抱美好新時代
當然,橋架了路通了
只是改變偏遠山區貧困現狀的第一步
怎麼樣利用好山區的資源
因地制宜脫貧致富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新華社、央視網、中國交通報社、中新社、人民網、雲南網、雲報客戶端、四川在線等
編輯:陸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