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告別「溜索」時代,雲南完成「溜索改橋」199座

2020-12-17 騰訊網

在江河兩岸支起墩、架起索

掛一個籮篼或鐵框在索上,人坐在兜裡

滋溜一下滑向對岸……這樣的溜索

曾是雲南偏遠地區群眾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如今這樣的「溜索時代」漸行漸遠

山中百姓從「河山阻隔行路難」的困境

邁向「車水馬龍奔小康」的美好未來

12月14日,央視《新聞聯播》在提要位置播出《【「十三五」我們這五年】天塹變通途 夢想展翅飛》報導,從巧家鸚哥溜索切入,講述了雲南近年來通過「溜索改橋」工程,讓曾經出行困難的村民們結束靠溜索往來的歷史,走進「大橋時代」的新生活。

河山阻隔行路難

望斷天涯空嗟嘆

曾經落後的交通形態

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千千萬萬人的通行

但留下了痛苦的「帶血」記憶

在雲南部分山區,由於地勢崎嶇,山高路險,一些沿江而居的群眾,因為大江阻隔,祖祖輩輩都是靠著一條溜索過江,阻隔著當地人邁向廣闊天地的腳步,深鎖著人們追求文明幸福的咽喉。

在這些地方,溜索是最簡便的,成本最小,但危險係數很高的交通工具。僅靠一個滑輪一條繩子,在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渡江,一旦出現意外,後果不堪設想,而且時間久了,溜索也會斷裂。

調查數據顯示,雲南省2015年以前仍在用的溜索單邊合計總長1.7萬多米,分布在昭通、文山、怒江、迪慶等11個州市,涉及近百萬人。

因溜索過載能力小、危險性高,人員財產損失難以統計。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通運輸局地方公路管理處高級工程師施貴雄說,有一次一對母子過江,母親到了江對岸,孩子卻墜江淹死。

為了消除溜索出行的安全隱患

打破因交通不便帶來的發展瓶頸

國家啟動了「溜索改橋」工程

雲南「溜索改橋」戰役就此打響

2013年8月,「溜索改橋」工程建設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於2013年至2015年在全國實施290對「溜索改橋」項目,其中雲南有139對「溜索改橋」項目,涉及曲靖、昭通、文山等11個州(市)。

近年來,雲南把「溜索改橋」工程建設作為重點民生工程、扶貧工程來抓。截至2018年底,雲南省完成199座「溜索改橋」項目建設,佔全國總數的60.8%,受益人口近123萬人。

隨著「溜索改橋」項目的相繼竣工,溜索在雲南逐步「告退」,僅保留著幾處用於旅遊體驗。橋修了,路通了,山貨得以賣出,賺錢的機會多了,遊人紛至沓來,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同時,雲南2017年全面完成全省3.18萬公裡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設,實現所有建制村100%通硬化路,較全國計劃提前了2年。截至目前,全省12個州(市)和116個縣已實現具備條件建制村100%通客車,14449個建制村中已通客車14305個。

結束一條溜索

架起一座橋,修好一條路

雲南這些靠著溜索過江的地方

發生了哪些變化?

跟著觀察君一起來看下

鏡頭一

鸚哥溜索,這條雲南目前僅存的金沙江溜索,曾被稱為「亞洲第一高溜」,它橫跨雲南四川兩地,全長470米,是背靠大山、面向懸崖的2000多名鸚哥村村民最方便的出行工具。

2013年國家啟動「溜索改橋」工程,鸚哥溜索被列入其中。2018年7月,與鸚哥溜索相隔幾百米的金沙江大橋正式竣工,一頭連接四川涼山金陽縣對坪鎮,一頭連接雲南昭通巧家縣東坪鎮。一年後,大橋到鸚哥村約8公裡的引道也全面完工,並與鸚哥村到巧家縣城的公路連通。

「索改橋」工程對脫貧攻堅意義重大。橋通了後,交通便利,當地準備依託乾熱河谷氣候,在村裡發展甘蔗、葡萄等產業。新橋就像把金鑰匙,一下子打開江兩岸群眾奔向新生活的大門,一幅新圖景也將在人們眼前展開。

鏡頭二

兩岸高峰聳立,江水波濤洶湧,怒江大峽谷讓世人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對世代居住在怒江兩岸的怒族人來說,奔流的大江曾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因此,橋,是這裡重要的交通設施。

2011年3月,國家交通運輸部在深入怒江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委託雲南省交通運輸廳、怒江州人民政府聯合編制完成了怒江、獨龍江、瀾滄江的《溜索改橋建設規劃》,分兩批將「三江」上的42對溜索改造成36座各類公路跨江橋梁。

2016年12月5日,怒江州在全省率先完成「溜索改橋」工程,只留下幾對溜索橋作為怒江特色旅遊項目。從此,徹底解決了「三江」兩岸群眾「過江難」問題,溜索這一古老的渡江工具被永遠鎖進了歷史的箱子裡。

「路通村寨產業興,橋連兩岸福氣旺。」如今,一座座各類跨江橋梁猶如七彩長虹,連接著瀾滄江、怒江、獨龍江兩岸,破解了大河的攔截,劈開了大山的阻遏,向世人展示著怒江全新的風貌。

鏡頭三

80年代,雲南會澤姑娘周慧與貴州小夥宋啟雄相戀。那時過河,必須藉助竹篾溜索。一腳跨進竹筐圈,雙手緊抓繫著滑輪的繩子。抹了桐油的滑輪在鋼索上飛快地溜走,一不小心便會絞斷手指。

90年代,雲貴兩岸村民合力搭建第一座木板人行橋,不用再「飛渡」牛欄江。但數十米的超長跨度,普通的繩索和木板構造難以消除行走及風力帶來的巨大晃動,這橋被稱為「閃閃橋」。

「從溜索到『閃閃橋』,兩岸人民在渡河方式上,首次迎來質的飛躍。後來,木板換成了鐵板,索橋進一步蛻變。

生活美好還在繼續。當地「溜索改橋」工程落實,高山流水之下,這座形如飛虹的索橋,結束了兩地「一江天塹」的神話,讓牛欄江沿岸雲貴兩省群眾出行不再「溜」,成為山區群眾的「脫貧致富橋」。

溜索時代,穿越時空的貧困記憶

如今,隨著 溜索變橋好夢成真

連接一條條油路和硬化公路翻山越嶺、進村入戶

曾經的「孤島世界」與山外深情擁抱

雲南這些地方正以新的面貌擁抱美好新時代

當然,橋架了路通了

只是改變偏遠山區貧困現狀的第一步

怎麼樣利用好山區的資源

因地制宜脫貧致富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新華社、央視網、中國交通報社、中新社、人民網、雲南網、雲報客戶端、四川在線等

編輯:陸月玲

相關焦點

  • 「溜索改橋」199座!雲南一改 「山裡山外兩重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很強的先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在山區半山區面積佔到94%的雲南省,近年來「溜索改橋」工程徹底結束了山裡百姓依靠溜索往來的歷史,曾經出行困難的村民們也由此走進了「大橋時代」的新生活。
  • 《新聞聯播》:巧家鸚哥「溜索改橋」折射雲南「十三五」交通巨變
    《新聞聯播》:巧家鸚哥「溜索改橋」折射雲南「十三五」交通巨變 2020-12-15 19: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憑藉一條溜索一座橋再次登上新聞聯播
    講述了「十三五」期間雲南交通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一起來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很強的先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在山區半山區面積佔到94%的雲南省近年來「溜索改橋」工程徹底結束了山裡百姓依靠溜索往來的歷史曾經出行困難的村民們也由此走進了「大橋時代」的新生活
  • 「亞洲第一高溜」巧家鸚哥溜索改橋項目主橋鸚哥大橋建成(圖)
    「經過九百多天的努力,布拖馮家坪溜索改橋項目今天基本全部建成,車輛可以通行。」項目建設指揮長宣布大橋可以通車後,三輛車順利通過並往返了大橋,「亞洲第一高溜」鸚哥溜索改橋項目主橋鸚哥大橋正式建成。「鸚哥溜索」位於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茂租鎮鸚哥村與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龍潭鎮沿江村交界的金沙江上,距江面約260米、長約470米,有「亞洲第一高溜」之稱,不僅是金沙江上最高的溜索,也是鸚哥村2000多村民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
  • 世界第一溜,雲南巧家鸚哥溜索【網上看11縣區】
    雲南巧家茂租鎮一帶是溜索最為集中的地方,原來有11溜,現存5溜。其中最有名氣的當數鸚哥峽谷上空的鸚哥溜,離江面360米,跨度440米。被稱為亞洲第一溜。坐落在峽谷北面懸崖上的鸚哥村,自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於此,連接川、滇兩省,橫跨金沙江,懸空數百米高的鸚哥溜成為村民出入鸚哥村的唯一通道。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別了,溜索!
    留下辛酸記憶的溜索「告退」  溜索,過去是雲南怒江大峽谷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可以算世界上最驚險的「橋」,素有「風之橋」之稱。祖祖輩輩生活在怒江兩岸的傈僳族、怒族、藏族、獨龍族等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起自己的家園,怒江、獨龍江上的溜索、藤網橋就是他們的發明創造。傈僳族有句俗話「不會過溜索的人,算不得傈僳漢子」。
  • 亞洲第一高溜」鸚哥溜索改橋主體完工
    ( 閆科任 攝)(來源:微巧家)2018年5月30日,鸚哥大橋完成最後一段35米引橋現澆箱梁作業,大橋橋面正式合龍貫通,標誌著「鸚哥溜索改橋」主體工程完工,進入最後階段的橋面鋪裝和防護欄施工,預計6月底建成通車。
  • 別了,260米高的鸚哥溜索
    新華社昆明4月26日電(記者王長山吉哲鵬)「再過段時間,橋通了,這個『老古董』還有人坐嗎?」站在金沙江邊的懸崖上,望著掛在兩根鋼纜上的溜箱,72歲的雲南省巧家縣茂租鎮鸚哥村村民蔣世學喃喃自語。下遊幾百米處,工程施工已近尾聲,一座大橋即將橫跨金沙江兩岸,替代蔣世學眼中的老古董--距江面約260米,長約470米的鸚哥溜索。
  • 雲南省怒江州交通建設見聞——別了,溜索!
    留下辛酸記憶的溜索「告退」  溜索,過去是雲南怒江大峽谷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可以算世界上最驚險的「橋」,素有「風之橋」之稱。祖祖輩輩生活在怒江兩岸的傈僳族、怒族、藏族、獨龍族等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起自己的家園,怒江、獨龍江上的溜索、藤網橋就是他們的發明創造。傈僳族有句俗話「不會過溜索的人,算不得傈僳漢子」。
  • 雲南鸚哥村,溜索消失之前的空中搖籃
    因一直以來的艱難險阻而成世外之境,新近隨著旅遊業的興起而成為觀光客的打卡去處,這一點,對於無數因地理環境的困囿而落後於時代的小地方,在中國西南的版圖上,多得是。當中的不少,亦正因媒體的持續報導,承當地獨有的特色,或因山水,或因人文,或因世外洞天之奇絕,隨道路鋪通而發展起旅遊業來。如此,也算是勉強抓住了時代潮流的尾巴,不至於被落後得連抓住旅遊業這條產業鏈的機會都為零。
  • 雲南鸚哥村:別了,亞洲第一高溜索
    不過,在雲南的鸚歌村,這裡的人打從出生這天起,就沒有選擇。和外界聯繫,僅靠一根溜索。而且,有溜索還是好的。否則,他們就只能在懸崖峭壁邊亦步亦趨。鸚哥村,處在雲南金沙江邊的懸崖之上。2000多個村民主要靠種植番薯、玉米和花椒為生。
  • 雲南"溜索哥"被選為"最美配送員" 還因深山送貨練了"絕技"
    9月29日,在第四屆"中國夢 郵政情"尋找最美快遞員的評選中,來自雲南省巧家縣的京東幫服務店劉平來從全國400萬快遞小哥中脫穎而出,獲得"最美快遞員"稱呼,這是雲南唯一一名入選的快遞小哥。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親自為劉平來頒獎、合影。
  • 從「溜索姑娘」到郵政扶貧人,她是藏族群眾心中的格桑花
    20年間,尼瑪拉木1000多次掛上溜索,飛越兇險的瀾滄江,路上還要面對蛇、狼和山體滑坡及飛石的襲擊。以前,過江只能通過一條鏽跡斑斑的溜索,工具就是一個掛鈎和一根麻繩。這條路,尼瑪拉木以前一直不敢走——她17歲的弟弟在這裡溜索墜江殞命,至今也沒找到屍體,這條路是她一家人的痛。但當時要把信送到對岸,溜索過江是唯一的通路。  尼瑪拉木至今仍記得第一次過溜索的場景:她站在江邊,面對呼嘯的狂風和咆哮的江水,回憶起沉寂在江中的弟弟,心裡一陣陣發怵,鼓不起勇氣。
  • ...身穿迷彩服上課,從高空溜索到扎筏渡河,這是啥情況、模擬什麼事
    12日下午,30名身著迷彩服的醫學師生出現在上海健康醫學院新南苑的天然河道上,他們以團體為單位分為三隊,不僅扎筏渡河,而且高空溜索,同時進行「勇敢者道路」一般的項目挑戰。 通過扎筏泅渡、溜索過河等活動,模擬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長徵典型事件。原來,作為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系統第2季「偉大工程」系列示範黨課之一,這堂戶內戶外連著上的大課,在傳統授課方式之外,還有實訓部分進行沉浸式教學、情境式體驗,既鍛鍊體魄,也黨性鍛鍊,實踐「激流勇進、乘風破浪」的新長徵精神。
  • 告別絕對貧困 創造偉大奇蹟
    新華社記者侯雪靜  這是人類減貧奇蹟——「十三五」時期超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告別絕對貧困。  脫貧攻堅戰能否打贏打好,貧困人口能否如期脫貧,直接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和成色。超5000萬人告別絕對貧困  四川大涼山,夏末秋至,處處可見苦蕎豐收的景象。  8月初,已搬到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沐恩邸社區的沙馬作葉的新居周邊,已建起服裝廠、口罩廠、塑鋼廠,城外還有四川攀西地區最大的農業產業園,去往廣東的勞務輸送專車,載著年輕人奔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