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曼哈頓工程」到「阿波羅計劃」美大科學工程帶來的借鑑與啟示

2021-01-05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科技日報

在「曼哈頓工程」橡樹嶺項目地工作的女性。圖片來自網絡

1971年7月31日,「阿波羅15號」在月球亞平寧山哈德利溪。圖片來自網絡

從1942到1972短短30年間,美國開展了舉世聞名的「曼哈頓工程」與「阿波羅計劃」兩大國家級大科學工程。曼哈頓工程歷時3年,工作人員超過15萬,總投資25億美元,最終使原子彈由假想成為現實;阿波羅計劃歷時12年,高峰時有30萬人參加,耗資超過250億美元,最終將人類送上了月球。可以說,正是這兩大工程鑄就了美國全球科技強國的地位。

當前,5G、人工智慧、量子技術等多學科交融發展,第四次科技革命呼之欲出。實施大科學工程依然是一個國家推動科技發展的有效手段和綜合國力的象徵之一。回望歷史,「曼哈頓」和「阿波羅」對未來大科學工程的實施有哪些借鑑與啟示?

目標瞄準戰略新興領域

大科學工程應瞄準具有戰略作用卻尚不成熟的新興科技領域,以大量資金、人才投入和大規模科研設施建設新興體系爭取跨越式發展。1942年曼哈頓工程啟動時,原子能還是一個局限於實驗室的新名詞,納粹德國正在發展核武器,美國急於掌握這一「殺手鐧」。1960年阿波羅計劃開啟時,美蘇都剛剛具備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能力,美國的航天技術相對落後,航天工業基礎相對薄弱,開展國家級航天工程奮起直追是必然選擇。

美國先是通過曼哈頓工程在全球率先擁有核武器,並建立起以洛斯阿拉莫斯、橡樹嶺等國家實驗室為核心的核工業體系;再藉助阿波羅計劃建立或扶植起包括馬歇爾空間飛行中心、甘迺迪航天中心等政府科研機構,格魯曼、洛克希德等大型航天企業,以及麻省理工、斯坦福等航天強校在內的航天工業體系,一舉奠定其在這兩個新興科技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決策執行奉行科學精神

大科學工程的決策實施既要勇於探索,更要有科學精神。

1961年5月25日,在美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僅僅成功20天後,時任總統甘迺迪就宣布阿波羅計劃要在10年內將人類送上月球。這一要求看起來過於超前、政治意味濃厚,但事實上,馮·布勞恩等航天專家早在1958年就已論證過在20世紀60年代實現載人登月的可行性。曼哈頓工程則更不必說,完全是由愛因斯坦等科學家上書羅斯福建議開始的。美國政府拍板「曼哈頓」和「阿波羅」都是基於科學的政治決策。

在實施過程中,曼哈頓工程由頂尖物理學家奧本海默擔任首席科學家,全權負責研發工作,真正是「內行人管理內行人」,美國政府和軍方承擔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協調和服務。阿波羅計劃則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多個專家小組並聯合國防部,以系統評估各機構提出的登月方案,最終否決了得到布勞恩支持、更有權威性的「地球軌道交會」路線,選擇了難度更低的「月球軌道交會」技術,大大加速了載人登月進程。

應持續發展而非虎頭蛇尾

大科學工程應可持續發展而非虎頭蛇尾。1969年完成載人登月後,NASA仍然堅持平均6個月開展一次「阿波羅」探測任務,最終因發射成本過高導致預算掣肘無法維繫。1972年,隨著「阿波羅17號」歸來,「阿波羅」計劃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此後,「研製不易」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僅發射一次就「輕易退役」,著名的「鷹」式登月艙再也沒有造訪過月球表面。

雖然阿波羅計劃已經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科技的飛躍式發展,但其謝幕依舊令人惋惜。假如NASA能夠適時規劃更科學的探測方案,適當放緩腳步、推動技術改進、謀求降低成本、追求可持續探月,或許阿波羅計劃將輝煌繼續而非提前終結,其技術能夠得到更好的繼承發展,人類早已實現在月球空間的長期駐留,美國的載人登月也就無需「重打鑼鼓另開張」。

(科技日報北京7月23日電 實習記者 胡定坤)

相關焦點

  • 曼哈頓計劃中的愛因斯坦和中國兩彈一星工程的于敏,哪個更偉大?
    這是愛因斯坦寫信建議羅斯福研製原子彈後美國正式執行的曼哈頓計劃,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工程項目,即使阿波羅登月計劃也無法與之媲美!但真正領導這個計劃實施的並非愛因斯坦,而是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從理論構建,到計算以及原子彈的架構設計,工程實施愛因斯坦並未參與,但愛因斯坦做了最為關鍵的步驟,穿針引線,引導一大批科學家為曼哈頓計劃效力,在奧本海默正確領導下,最終獲得成功!
  • 「阿波羅登月計劃」,被質疑50年的超級工程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波羅登月計劃」本該是人類歷史上最不應受到質疑的大工程,用奧爾德林的話說:「你可以相信金字塔是外星人幫忙建造的,可以相信馬可波羅從未去過中國,但你不應該質疑我們曾經登上過月球。」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項漫長的超級工程,11年間共登月6次,耗資255億美元,1966年撥款高峰時科研經費約佔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57%,約佔當年美國全部科研經費的20%。在工程高峰時期,有多達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參與其中,涉及總人數超過30萬。
  • 美國「生物防禦曼哈頓工程」倡議及走向
    作者:王小理(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在「二戰」期間,美國組織開展了國家級大科學工程「曼哈頓工程」,一舉奠定在諸多新興科技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軍事強國地位。2019年7月,美國生物防禦與國家安全領域的知名智庫「兩黨生物防禦委員會」,向政府和業界公開提出「生物防禦曼哈頓工程」倡議,其後續影響正持續發酵。
  • 美海軍國家網絡安全綜合計劃 堪比「曼哈頓工程」
    堪比「曼哈頓工程」的國家網絡安全綜合計劃美國作為全球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先進和最龐大的信息系統,對信息網絡的依賴性最大,對信息安全的關注也最多。據統計,美國每年因網絡安全造成的損失達170 億美元以上,金融界計算機犯罪導致的損失至少100 億美元。
  • AI時代的「曼哈頓工程」:百度研究院的榮光與進化
    最好的一條例證,大概就是二戰前後美國著名的「曼哈頓工程」。很多人認為「曼哈頓工程」只是為了製造原子彈。而事實上,「曼哈頓計劃」是一個以多個軍方與民用大項目為依託,從美國本土與歐洲廣泛挖掘各領域頂級人才,並將人才、資源集中配套使用,完成多個科技領域重點項目攻關的長期計劃。
  • 大協同:從阿波羅計劃、蘋果智慧型手機到「天貓雙11」
    進入到工業社會,人類的社會化大協同有了全新面貌。典型例子如「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計劃」。「曼哈頓計劃」是二戰期間美國秘密研製核武器的計劃,當時總耗資達18.89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250多億美元,調動人員至少在60萬人以上;而後來為了和蘇聯在登月上展開競爭的「阿波羅計劃」,耗費更多,截至1973年總耗資194.08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近1700億美元,涉及企業20000餘家,調動的人員保守估計也超過40萬人。
  • 中國的曼哈頓工程:從三頂帳篷到核工廠,我們靠什麼造出原子彈
    壹:「曼哈頓工程」之難史無前例人類最早的原子彈研發計劃「曼哈頓工程」,迄今為止依然稱得上超級工程,花費了將近20億美金,相當於2018年的300億美金。其中所用到的研究院、大學、工廠以及人員更是無數。原子彈的最大難處在於高濃度鈾的獲取。鈾礦中有鈾-235和鈾-238兩種同位素。
  • 1000多名科學家參加曼哈頓工程,他們竟然不知在製造原子彈
    幾年前,對於納粹德國對於歐洲的各種踐踏,美國決定採取措施,就在那時連任四屆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收到了以愛因斯坦為主要科學家聯名的一封信,信中愛因斯坦建議美國搶先在納粹之前製造一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以強制納粹歸還被侵略世界民眾的自由,它高於一切科研項目優先製造,因此美國政府制定了一個「曼哈頓工程」的絕密計劃來製造這種武器,它叫做——原子彈。
  • 美國阿波羅計劃和蘇聯的「聯盟」登月計劃
    美國阿波羅計劃和蘇聯的「聯盟」登月計劃中國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月器升空,在月球著陸採樣,將在本月中返回的消息,再次讓中國的航天工程舉世關注。繼美國、蘇聯之後,全世界第三個有能力到月球採樣的國家,也將是44年以來第一個到月球「挖土」的國家。
  • 什麼是曼哈頓計劃?
    但是到1942年,目標是在德國能之前製造一顆炸彈。到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該項目已經招募了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和平民。不久之後,它被賦予了代號「曼哈頓計劃」。項目負責人在美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開始了核武器研究。韋勒斯坦說,「曼哈頓計劃」與之前的研究計劃不同。較早的研究是理論性的。
  • 曼哈頓計劃的艱辛歷程:原子彈是怎麼造出來的?
    1942年6月18日,美國展開開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與製造原子彈的一項大型軍事工程,由美國以及給予相關支援的英國與加拿大執行,該計劃於1942年到1946年間直屬於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的萊斯利·理察·格羅夫斯將軍領導,工程原名為「代用材料項目發展」(Development of Substitute Materials),後改為「曼哈頓工程區」(Manhattan District
  • 美國原子彈曼哈頓計劃,54萬人參與耗資25億美元
    由於曼哈頓計劃的成功,美國成了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也成功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曼哈頓計劃最巔峰時刻有53.9萬人參與,總共耗資25億美元,歷時三年,當時只有12個人知道全部計劃,其他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做著怎樣巨大的任務。
  •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世紀騙局,真相終究要被解開
    為了改變這一被動局面實現對蘇聯的反超,甘迺迪總統決定啟動阿波羅計劃 (英文:Apollo program)。阿波羅計劃徽章01阿波羅計劃:從死亡走向成功阿波羅計劃始於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
  • 美國花了舉國之力打造的三大計劃,野心一個比一個大!
    對近代史感興趣的朋友想必不會錯過美國從1941年開始到2000年結束所開展過的三大計劃。這三個計劃耗費美國極大的人力物力去完成,而且計劃的背後顯露出他們極大的野心。那就是用武力威懾敵人,探索外太空的奧秘,探索生命的奧秘。第一個計劃是曼哈頓計劃曼哈頓計劃是從1942年6月開始研究,到1945年7月16日正式宣告完成。
  • 美國軍方這回針對稀土搞出大動作 堪比二戰期間「曼哈頓工程」
    路透社12月11日稱,美軍方計劃出資建稀土加工設施,確保稀土原料和產品供應。據美國陸軍有關部門的商業建議,軍方最多將負責建廠費用的2/3,並對至少一個項目提供資助,以此鼓勵美國國內和國際投資。 據稱,由於軍方堅定出手,未來利潤定然不愁,美國企業躍躍欲試,還有澳大利亞的合資企業也正積極參與。
  • 阿波羅13號登月計劃:一個小失誤讓整個計劃失敗,4億美元浪費了
    阿波羅計劃要問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太空探測計劃是什麼,阿波羅計劃應該會榜上有名。NASA把登月計劃的名字取名為阿波羅計劃,也有點意思。在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是太陽神,也是月亮女神的弟弟。不過這對姐弟天生就犯衝,取名阿波羅計劃寓意著人類會戰勝困難實現登月。阿波羅計劃一共發射了17個飛船,共有12位太空人實現登月。很多人都覺得阿波羅11號是最成功的一次登月計劃,因為它在未知的情況中成功讓太空人踏足月球表面,後來的登月計劃都是借鑑的。
  • 為造原子彈搶別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執信說服,美國曼哈頓核計劃
    1942年6月美國研製原子彈的計劃正式啟動,由於研製計劃的總部最先設在紐約市的曼哈頓區,所以計劃被稱作曼哈頓工程。曼哈頓工程的負責人是格羅夫斯,在這之前他是美國陸軍工程兵工程局副局長,他幹過的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修建了美國著名的五角大樓。格羅夫斯是個軍人,他為人比較生硬,有時候還有些粗暴,但是他有謀略。
  • 美國自阿波羅後再無登月,他們是否失去了再次登月的技術?
    阿波羅計劃 (Apollo program)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目的是實現載人登月飛行和人對月球的實地考察,為載人行星飛行和探測進行技術準備。
  • 美國網絡「曼哈頓計劃」
    原標題:美國網絡「曼哈頓計劃」  近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代號為「大膽美洲鱷魚」的演習中,測試了海軍研究辦公室研發的模擬實戰場景的「戰術網絡靶場」。「戰術網絡靶場」包括網絡、通信、傳感器、無人系統等技術。
  • 火箭、電腦、智慧型手機,阿波羅登月計劃創新,全人類受惠至今!
    在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指示下,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啟動迄今最龐大的月球探測計劃「阿波羅計劃」,並在1968年執行「阿波羅7號」任務,成功首度載送3名太空人繞行地球軌道,同時公開電視轉播。50年前的「阿波羅11號」任務,寫下人類登陸月球歷史新頁。美國登陸月球的斥資規模,只有興建巴拿馬運河和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可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