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雲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質量強省戰略,大力推進創新型雲南建設,並取得積極成果,對雲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引領作用。
發布會現場 記者 趙嘉 攝
12月23日,雲南省「回眸『十三五』奮進彩雲南 」系列新聞發布會·創新型雲南建設專題發布會在昆明召開。「十三五」以來,雲南在推進創新型雲南建設中取得了哪些積極成果?有哪些亮眼成績?快隨著記者一起來數讀下面這份「成績單」吧!
●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升2位
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升2位。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實現翻番,全國排名從23位提升到19位,複合增長率達19%,年均增速全國排第4位。
●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2.85件
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1.61件提高到2.85件;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從13.14人年提高到19.12人年。
●突破重大核心關鍵技術800餘項
「十三五」期間,圍繞發展八大重點產業、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建設「數字雲南」、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科技扶貧等開展技術創新,累計突破重大核心關鍵技術800餘項,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新產品540餘個。
●鋁基新材料研究與開發項目新增產能18萬噸
「十三五」以來,一批先進的綠色鋁材、矽材一體化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或投產運行,鋁基新材料研究與開發項目新增精深加工產能18萬噸。
●早秋小麥大麥新增產量2.86億千克
早秋小麥大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構建及應用總體技術水平國內領先,近3年累計示範推廣540.04萬畝,新增產量2.86億千克。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達14%
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4%,比2015年增加6個百分點。
●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472戶
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472戶,高新技術企業銷售收入達4450.66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接近8000戶。
●生物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367.66億元
2016-2019年,雲南生物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7.52%,2019年生物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367.66億元。同時,首個國產(全球第2個)十三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獲批上市,2019年疫苗企業批籤發量位居全國第一。
●120米脈衝星射電望遠鏡落地雲南
國家植物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天元數學中心、120米脈衝星射電望遠鏡等重大科學研究基地(平臺)落地雲南。
●完成水稻新品種示範推廣67萬畝
全省累計申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900餘件,獲得授權約500件。累計完成水稻新品種示範推廣67萬畝,帶動新增產值4.8億元。
●花卉新品種數和種類居全國第1位
花卉新品種數和種類居全國第1位,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宗鮮切花新品種佔全國總數的90%以上。
●全湖水質穩定在Ⅳ類
在「九湖」水汙染綜合防治、社會治理、生物疫苗等方面科技創新成效顯著,滇池、程海湖水質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全湖水質穩定在Ⅳ類。
●科技特派員覆蓋全省8502個貧困村
以「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為代表的科技扶貧工作者深入農村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實現科技特派員對全省8502個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瀾滄科技扶貧模式成為全省扶貧攻堅樣板。
●增選「兩院」院士4位
「十三五」期間,增選「兩院」院士4位;選拔培養科技領軍人才17位;培育創新團隊132個;引進高層次人才46位、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21個;選拔培養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及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對象635位。
●全省累計入選國家科技領軍人才55位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入選國家科技領軍人才55位;引進高端外國專家60人;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408個,服務範圍實現州(市)全覆蓋。
●一批國際科技合作平臺落地雲南
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中國—東協創新中心、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一批國際科技合作平臺落地雲南,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共建中一老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聯合實驗室等20餘個創新合作平臺,與科技發達國家、金磚國家合作的「朋友圈」不斷擴大。
「十四五」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期。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雲南科技創新工作該怎麼做?雲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高俊表示,「十四五」期間,雲南將聚焦重點產業發展、重要民生領域以及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關鍵科技需求,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培育壯大雲南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雲南網記者 夏方海 實習生 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