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木
中國古代建築常用松、柏、杉、楠等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比起磚石說,木質材料成本低廉,施工便利,但卻存在一個致命問題,不耐火!
古人沒有電燈,多以煤油燈、蠟燭等明火照明,很容易引發火災,加上屋頂嚴密緊實,起火後整個房子猶如架滿了乾柴的爐膛,內部煙熱難以散發,很容易引起「轟燃」。
比如南宋嘉泰元年到二年,連續發生榴槤四次火災,嘉泰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夜裡,臨安府御史臺吏楊浩家起火,燒了三天三夜,御史臺、軍器監、儲物庫等官舍全被燒了,受災群眾更是多達十八萬人,這是南宋建都以來,最大的一次火災,幾乎大半個臨安城都被燒了,並且同年十一月、次年七月、第四年三月,城內均有發生重大火災。
這麼危險,難道古人只能任由它燒下去,沒有一點防護措施嗎?
當然不是,那麼古人是如何應對火災威脅的呢?
靠近水源建城
如果不幸發生火災,那麼水資源就很寶貴了,所以古人為了蓋房建城,首選靠近水源的的位置。比如安慰宏村,就是最早為了防止火災而建的。
安徽宏村始祖汪仁雅原是在金陵經商,在遭遇一場大火後只得迫於無奈返回家鄉,但回家後不久又遭遇了火災,輾轉來到了雷崗山一帶,在這裡開鑿出一個人工湖,後因風水師指導,又構建成一套水系,就在此定居啦。
沒有這樣優越的地理條件也不要緊,古人會專門作出儲水的地方,比如護城河。一方面護城河可以用來保護城池,另一方面,護城河也是重要的水源,在重要的建築前引來充足的水源,是一項非常高明的治火措施。
俗話說「遠水解不了近渴」,這要是睡到半夜突然後院起火了可怎麼辦?別急,現在我們在一些有年頭的老宅院中還會看到許多口大缸,這些大缸可不是用來養魚、養荷花的,而是用來專門儲水的,以備不時之需。
據《大清會典》中記載,紫禁城中有308口大缸,每口缸容積3000升,要隨時保證缸裡村滿水,若是到了冬天,還要在缸底架柴燃燒炭火,確保水不會結冰,這些大缸是專門用來防火的,稱之為「門海」
設置防火牆
除了建築選址,儲備水源,古人在還在建築設計上下功夫,在房屋與房屋間設置榴槤防火牆。
白牆青瓦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特點,這種建築風格不僅美觀還很實用,可以用來防火,防風。明朝正德年間,徽州居民眾多,房屋鱗次櫛比,房屋與房屋之間沒有足夠的間隙,一旦發生火災,房屋都是連片燃燒,百姓苦不堪言,面對頻發的火災,幾任知府都覺得這是風水的問題,想不到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明朝弘治十六年,何歆出任徽州知府,他並沒有將歸結於風水,而是在火災時認真觀察了一番,最終發現大片的火災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房屋過於密集,又沒有防火牆來阻擋火災,幾千幾百戶人家就會在頃刻間被燒為灰燼。
「吾觀燔空之勢,未有能越牆為患者。降災在天,防患在人。治牆,其上策也。」 ——何歆
從此,何歆開始了「治牆」,以「五家為伍,甓以高垣」。五戶為一組,第五戶人家的牆壁必須內收一尺六寸,用於建造高出屋面的防火牆,不出地的人家需要出錢買磚石,出勞力,違者判罪。不出一個月,徽州城內所建防火牆有2000多道,發生火災時,百姓驚訝地發現「災不越五家而止」,紛紛驚嘆於何歆的善舉,一時間「民俗歌謠滿閭巷,士林詩頌盈笥篋」,將其奉為神人。
何歆作為防火牆的創始人,在《中國消防通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古代消防隊
現在我們發生火災會撥打「119」,消防員會快速放到現場救火,其實在古代,也是存在消防隊的。清朝末年,「消防」一詞從日本傳入中國,才有消防隊之稱,在此之前,清朝初年稱之為「防範火班」,元代、明朝稱為「救火兵丁」,宋代稱為「防隅」、「潛火軍」,其實早在周朝,就有專門的消防隊,稱為「司煊」、「司耀」。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梁城中的「軍巡鋪」,也就是消防局,每三百步就有一所,設五名軍士巡視火險,城市高出還設有望火樓,有專人守夜值班,風雨無阻,發現火情,可及時報告撲救。故而火災「須臾變滅」,「不勞百姓」。
「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房一所,鋪兵五人」《東京夢華錄》
軍巡鋪除了滅火,還要防火,夜半時,官員百姓都已入睡,軍巡鋪的士兵需走街串巷,監督火禁執行情況,如有夜間祭奠死者者,需提前報備,以免巡鋪時誤當火警處理,引起全城恐慌。
總結
古人防止火災除了這些科學有效的方法,也會搞一些「虛」的,比如古建築房屋上常見的動物雕塑,其實它叫鴟吻,是傳說中一種能吞火的神獸,人們將它放在房脊上,希望它能幫助避火。
除了寄希望於神獸,古人還相信在家裡掛春宮圖能預防火災。古時人們認為火神是女性,看到春宮圖就會害羞得不敢進來,起到防火作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