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多為木質結構,失火了可咋辦?

2020-12-25 巴巴說歷史

文丨木木

中國古代建築常用松、柏、杉、楠等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比起磚石說,木質材料成本低廉,施工便利,但卻存在一個致命問題,不耐火!

古人沒有電燈,多以煤油燈、蠟燭等明火照明,很容易引發火災,加上屋頂嚴密緊實,起火後整個房子猶如架滿了乾柴的爐膛,內部煙熱難以散發,很容易引起「轟燃」

比如南宋嘉泰元年到二年,連續發生榴槤四次火災,嘉泰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夜裡,臨安府御史臺吏楊浩家起火,燒了三天三夜,御史臺、軍器監、儲物庫等官舍全被燒了,受災群眾更是多達十八萬人,這是南宋建都以來,最大的一次火災,幾乎大半個臨安城都被燒了,並且同年十一月、次年七月、第四年三月,城內均有發生重大火災。

臨安

這麼危險,難道古人只能任由它燒下去,沒有一點防護措施嗎?

當然不是,那麼古人是如何應對火災威脅的呢?

靠近水源建城

如果不幸發生火災,那麼水資源就很寶貴了,所以古人為了蓋房建城,首選靠近水源的的位置。比如安慰宏村,就是最早為了防止火災而建的。

安徽宏村始祖汪仁雅原是在金陵經商,在遭遇一場大火後只得迫於無奈返回家鄉,但回家後不久又遭遇了火災,輾轉來到了雷崗山一帶,在這裡開鑿出一個人工湖,後因風水師指導,又構建成一套水系,就在此定居啦。

宏村

沒有這樣優越的地理條件也不要緊,古人會專門作出儲水的地方,比如護城河。一方面護城河可以用來保護城池,另一方面,護城河也是重要的水源,在重要的建築前引來充足的水源,是一項非常高明的治火措施。

俗話說「遠水解不了近渴」,這要是睡到半夜突然後院起火了可怎麼辦?別急,現在我們在一些有年頭的老宅院中還會看到許多口大缸,這些大缸可不是用來養魚、養荷花的,而是用來專門儲水的,以備不時之需。

故宮門海

據《大清會典》中記載,紫禁城中有308口大缸,每口缸容積3000升,要隨時保證缸裡村滿水,若是到了冬天,還要在缸底架柴燃燒炭火,確保水不會結冰,這些大缸是專門用來防火的,稱之為「門海」

設置防火牆

除了建築選址,儲備水源,古人在還在建築設計上下功夫,在房屋與房屋間設置榴槤防火牆。

白牆青瓦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特點,這種建築風格不僅美觀還很實用,可以用來防火,防風。明朝正德年間,徽州居民眾多,房屋鱗次櫛比,房屋與房屋之間沒有足夠的間隙,一旦發生火災,房屋都是連片燃燒,百姓苦不堪言,面對頻發的火災,幾任知府都覺得這是風水的問題,想不到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明朝弘治十六年,何歆出任徽州知府,他並沒有將歸結於風水,而是在火災時認真觀察了一番,最終發現大片的火災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房屋過於密集,又沒有防火牆來阻擋火災,幾千幾百戶人家就會在頃刻間被燒為灰燼。

「吾觀燔空之勢,未有能越牆為患者。降災在天,防患在人。治牆,其上策也。」 ——何歆

從此,何歆開始了「治牆」,以「五家為伍,甓以高垣」。五戶為一組,第五戶人家的牆壁必須內收一尺六寸,用於建造高出屋面的防火牆,不出地的人家需要出錢買磚石,出勞力,違者判罪。不出一個月,徽州城內所建防火牆有2000多道,發生火災時,百姓驚訝地發現「災不越五家而止」,紛紛驚嘆於何歆的善舉,一時間「民俗歌謠滿閭巷,士林詩頌盈笥篋」,將其奉為神人。

馬頭牆(防火牆)

何歆作為防火牆的創始人,在《中國消防通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古代消防隊

現在我們發生火災會撥打「119」,消防員會快速放到現場救火,其實在古代,也是存在消防隊的。清朝末年,「消防」一詞從日本傳入中國,才有消防隊之稱,在此之前,清朝初年稱之為「防範火班」,元代、明朝稱為「救火兵丁」,宋代稱為「防隅」、「潛火軍」,其實早在周朝,就有專門的消防隊,稱為「司煊」、「司耀」。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梁城中的「軍巡鋪」,也就是消防局,每三百步就有一所,設五名軍士巡視火險,城市高出還設有望火樓,有專人守夜值班,風雨無阻,發現火情,可及時報告撲救。故而火災「須臾變滅」,「不勞百姓」。

「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房一所,鋪兵五人」《東京夢華錄》

《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軍巡鋪

軍巡鋪除了滅火,還要防火,夜半時,官員百姓都已入睡,軍巡鋪的士兵需走街串巷,監督火禁執行情況,如有夜間祭奠死者者,需提前報備,以免巡鋪時誤當火警處理,引起全城恐慌。

總結

古人防止火災除了這些科學有效的方法,也會搞一些「虛」的,比如古建築房屋上常見的動物雕塑,其實它叫鴟吻,是傳說中一種能吞火的神獸,人們將它放在房脊上,希望它能幫助避火。

除了寄希望於神獸,古人還相信在家裡掛春宮圖能預防火災。古時人們認為火神是女性,看到春宮圖就會害羞得不敢進來,起到防火作用。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建築上的榫卯結構,到底有多厲害?今天算是長見識了
    普通房屋的壽命一般只有六七十年,但是,一些古建築卻已經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有人就好奇了,忍得了風雨,抗得住自然災害,這些古建築是怎麼做到的了,秘密就在這些建築的木質結構中。中國古代建築多是由榫卯結構組成的,榫卯結構中,凸出的部分佳作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卯就是利用兩個木器上的凹凸互相咬合,從而實現完美拼接,而鬥拱,是榫卯結構的一種構件,它能把屋簷重量均勻分布在每一根梁柱上。榫卯和鬥拱相輔相成,就能使房屋平衡穩定。
  • 中國古代建築不用一根釘子嗎?榫卯結構起源於中國嗎?看完失望了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古人的建築中沒有釘子,全是用的榫卯結構搭建而成。有時去到一些古老的廟宇,看到頭頂上那些複雜而又美觀的木製結構,都讓我們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與今天動不動鋼筋混泥土比起來,古人在建築上的造詣要比我們如今要高出不少。
  • 中國古代建築 木架構 三分法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鑑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鑑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
  • 榫卯結構,不費一釘一膠,建築照樣穩固
    榫卯結構是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的結構方式。這種神奇的工藝不費一釘一膠,卻能讓家具、建築牢固,是中國古典家具結構的靈魂。榫卯結構就是在兩個木質結構上凹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和凹進的部分互相咬合,起到聯結穩固的作用。
  •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的藝術一般都遵循著自己的審美趣味與文化觀念,建築屬於審美範疇,自然是與文化觀念相匹配的。古代建築發展歷程一 從遠古到東漢,以帝王為核心的宮室、苑囿、廟社、陵墓等一整套的宮殿建築體系發展和完成。三從南北朝始,寺廟建築大量維修。後續直至清代,古代的建築體系一直都在這一框架內運作。因此,中國古代建築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類型,宮殿,陵墓,寺廟,園林。
  • 中國神奇的木塔是純木結構,沒有鉚釘
    經過幾百次王朝的變化,中國擁有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古代封建的帝皇喜歡建造各種建築,萬裡長城和其他古建築,他們的地位也證明了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作為世界四文明的古國,古人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古寺。雖然中國和不可思議的木質結構是純木結構,沒有鉚釘,但他可以承受多次地震的攻擊。應縣木塔建於山西朔州佛宮寺廟,他是中國古老的木塔,他與比薩斜塔、艾菲爾鐵塔一起稱為世界三大奇塔。應縣木塔是中國罕見的木製佛寺建築,這種建築風格是從古印度傳入的,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東方特色的傳統建築風格。我們稱之為奇怪的木塔,因為我們可以看到他獨特的建築風格。
  • 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
    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發展,技術相當成熟,將結構材料充分的暴露而非掩飾起來,是中國古代匠人對待材料的態度。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木架建築是最主要的一種類型,體系完整,特徵明顯,散布區域遼闊,流傳年代久遠。
  •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對建築立面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那遠遠伸出的屋簷、微微起翹的屋角、富有彈性的屋簷曲線、以及眾多屋頂形式的變化,加上燦爛奪目的琉璃瓦,使建築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中國古建築的發展歷經三千多年,已形成完善的體系。
  • 基隆開發區一建築失火,現場黑煙沖天,多輛消防車趕往現場
    基隆開發區一建築失火,現場黑煙沖天,多輛消防車趕往現場 2020-08-17 1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鬥拱結構古代建築抗震等級工作能力的根本所在
    談起「鬥拱結構」,許多人將會不太熟。可是由它託抬起的廊簷廊閣,卻在我國震撼上千年、眾所周知。鬥拱結構,別稱鬥拱、鬥科,是漢人工程建築獨有的構造,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鬥拱結構的原型。藏匿於綺麗屋簷的鬥拱,默默無言,鬥轉星移間支撐點我國古建築結構歷經風雨滄桑。
  • 古代建築屋頂上的「五脊六獸」
    其實,這句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與中國古代宮殿的屋頂大有關係……  古代建築的屋頂結構  宮殿最常採用「五脊頂」  在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樣式有嚴格的要求,其中廡(wǔ)殿頂和歇山頂等級較高,主要用於宮殿、寺廟等建築;攢尖頂主要用於亭子、寶塔等圓頂或方頂的建築;而懸山頂和硬山頂等級較低,主要用於普通百姓的民居。
  • 中國城牆知識——古代軍事防禦性建築
    城牆,古代軍事防禦設施,由牆體和其它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也指舊時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使用土木、磚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 城牆作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禦外侵防禦性建築,中國古代城市的城牆從結構和功能分,主要由牆體、女牆、垛口、城樓、角樓、城門和甕城等部分構成,絕大多數城牆外圍還有護城河。
  •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
    ,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走進梁思成眼中的「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山西五臺山佛光寺。作為現存最重要的中國古代建築,佛光寺蘊藏了哪些中國文化的珍貴密碼,如何保護以佛光寺東大殿為代表的建築物,古代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是什麼?「人文清華講壇」的專家學者在現場展開了深入探討。
  •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牆文化
    對於中國古代建築來說,牆是最重要的構成元素之一,承擔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時還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凝聚著深厚的文化象徵意義。建築中的牆主要分為兩大類。漢字中有一類「包圍」結構,從象形的角度看,「囗」就象是一圈封閉的牆,而例如「園」、「囿」、「國」、「圄」、「圈」這些與建築空間有關的字,正說明它們從很早開始就是由牆圍合而成的。漢字中的「壁」、「垣」、「堵」、「墉」等帶有「土」字邊的字都有牆的含義,可見早期的牆主要是土質的。
  • 榫卯結構——藏在木頭裡的中國智慧!
    如五臺山的南禪寺和佛光寺,為唐代木構建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屹立一千兩百餘年不倒,用料粗大,結實穩健。而這裡面,讓這極具歷史意義的古建築得以保持完整、屹立不倒的,得益於建築本身的搭建方式——榫卯結構。
  • 日本衝繩世遺景點失火盡毀
    均為木質結構的首裡城正殿、北殿和南殿已經全部被燒毀。截至記者發稿時,電視直播畫面顯示,大火基本已被撲滅。另據那霸市消防部門消息,首裡城4200平方米建築已被燒毀。那霸市消防局在當天早晨舉行的記者會上介紹,當地時間10月31日凌晨2時40分左右,首裡城安保公司撥打火警電話報告首裡城起火。當地已出動30輛救火車、100多名消防隊員參與救火。起火原因仍在調查中。
  • 中國古代十大建築工程,讓小編為你揭秘
    其總長度超過2.1萬公裡,古代工具設備落後,能修建如此龐大的工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2、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其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宮殿70餘座,房屋數量更是數不勝數。
  • ​中國古代建築之美,令人驚嘆!
    05中國古建築 | 鬥拱鬥拱是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合稱鬥拱。鬥拱承重結構,可使屋簷較大程度外伸,形式優美,為我國傳統建築造型的一個主要特徵。鬥拱是榫卯結合的一種標準構件,是力傳遞的中介。
  • 古代匾額——中國古建築中的方寸之美
    匾額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和深遠的寓意,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說著上千年的歷史,被稱為「古建築的靈魂」。歷史上曾出現「無處不匾」「無門不匾」的盛況。匾額興起於先秦,歷經兩千餘年沉澱與打磨,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自成體系的分支。匾額簡稱為匾,古代「匾」寫作「扁」。
  • 33種常見中國榫卯結構動態圖及結構介紹
    1973年,距離寧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 榫卯,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和很多木製器具的最重要的結構方式,也是這些建築和家具不需要鐵釘的秘密。就算是現代的很多框架結構中,也常常使用榫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