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氪
對華風愛科來說,一手的準確數據、定製化的企業服務才是氣象數據作用最大化的途徑,也是氣象服務行業的價值所在。
在產業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如今,「大數據」成了一把出鞘的尚方寶劍。但在擁有百億級別大數據的氣象服務領域,其重要性還在等待被更多的企業挖掘。
過去提到氣象數據,我們更多想到的是天氣預報,或者是手機上的天氣app,事實上,這的確是華風愛科這樣擁有海量氣象數據的氣象服務公司最看重的基礎業務,也是面向2C領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除了蘋果之外,幾乎所有智慧型手機上搭載的原生氣象服務軟體,數據都來自於華風愛科。但在提供準確的天氣預報服務之外,華風愛科還期待著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多可能,在預報越來越準的同時,用自身的大數據幫助企業預見未來。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長期以來積累下來的數據,很多時候會形成數據孤島,真正大數據需要把這些孤島打通起來,氣象也是其中之一,很多場景之下,氣象,包括天氣類的數據,是可以把這些數據孤島連接起來的,我們氣象服務領域有一個說法,那就是超過80%的行業都需要天氣預報。」在剛剛結束的2019wise新經濟之王大會上,華風愛科CEO馮雪這麼說道。
事實上,80%以上的行業的確需要氣象服務,但缺乏針對性的氣象數據,在推動企業發展上的作用卻聊勝於無。目前,氣象大數據的獲取有較高的壁壘,實際應用也需要完整的策劃和設計,雖然目前已經有上千家所謂的氣象服務企業湧入了賽道,但對華風愛科來說,一手的準確數據、定製化的企業服務才是氣象數據作用最大化的途徑,也是氣象服務行業的價值所在。
投資機構同樣認同這樣的觀點。在洪泰基金創始人、洪泰集團董事長盛希泰看來,大數據始終存在,並不是新鮮事,就像是地下未能開採的石油和煤礦,在計算機技術普及和發展之後,收集、分類、整理、分析數據成為了可能,才為大數據帶來了新的價值。而對企業而言,大數據能夠提供的服務,是精準地為企業進行用戶畫像,量化營銷和管理手段,提供更好的發展工具,而氣象大數據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典型類別,在尋找到自身合適的不同場景,並進行精準的定製和結合後,氣象行業發展潛力將無法估量。
「洪泰基金過去投了30多個跟AI、大數據相關的企業,成功概率非常高,就是因為每一個項目都是有落地場景和應用場景的,否則就是無本之木,而定製化的氣象服務,顯然能達到這樣的條件。」盛希泰說道。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主持人:
36氪CEO 馮大剛
嘉賓:
九合創投創始人 王嘯
洪泰基金創始人、洪泰集團董事長 盛希泰
華風集團副總經理 王曉江
華風愛科CEO 馮雪
36氪CEO馮大剛: 2018年馬雲老師提出,如果一個企業不會用數據的話,應該說比不會用電更加可怕,我們從這個角度出發聊一聊。
華風集團副總經理王曉江:我來自華風集團,我們是做氣象數據和氣象服務的,我們一塊是2C,一塊是2B,2C是新聞聯播、天氣預報,2B端是針對交通、能源、電力等等行業提供專業的服務和專業的方案。
華風愛科CEO馮雪:華風愛科是一家做天氣預報的小公司,剛剛曉江總是我們中方的股東,另外一個是美國AccuWeather,目前應該也是全球範圍內提供商業氣象服務的企業,華風愛科這幾年主要還是專注於把天氣預報,尤其是對2C端的天氣預報做的更好,手機上基本上所有的天氣預報都是由我們提供的,而且是在全球範圍之內,接下來我們也希望把這個服務慢慢的拓展到其他領域。
洪泰基金創始人、洪泰集團董事長盛希泰:洪泰基金顧名思義就是做投資的。
九合創投創始人王嘯:我是九合創投的創始人,主要專注於中國從天使到A輪早期科技類項目的投資。
馮大剛:接下來聊一聊數據智能的領域,今天嘉賓兩位是數據智能專家,兩位是投資專家,兩位行業專家怎麼看待數據智能這件事情,有哪些機會和挑戰,兩位投資人講一講資本市場怎麼來看這樣一個細分市場。
王曉江: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件事,今年6月份,世界氣象組織做了一個重大的改革,也是50年來最大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關於委員會的改革,其中有兩個點跟大家分享一下,氣象組織以前每四年開一次,現在兩年召開一次,官方說法是現在技術發展太快,4年開一次趕不上技術的發展步伐。第二個是他們增設了一個機構,這個機構叫公司夥伴關係司,處理怎麼協調國營氣象部門和私營氣象部門的事,原來氣象部門的業務主要是由各國的國營項目服務和處理的,隨著這幾年的發展,私營氣象公司已經越來越壯大,對國營經濟部門進行了調整,他們提出來要正式關心私營企業的發展。第一個就是我們技術發展給商業氣象服務和氣象數據帶來了春天。
從機遇上來說,我想從兩個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個是市場,一個是技術,從數據上來說,我們國家的商業氣象服務和氣象數據還是處於萌芽階段,跟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美國、英國、日本發展比較成熟一些,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每年英國的氣象數據服務市場大概是2600億,美國是1600億,日本是1000億,中國只有13億,氣象數據服務有巨大的空間。
從技術角度來說,技術這幾年的發展促進了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不斷提高,準確的天氣預報就有很多的使用價值,原來天氣預報只是服務於農業、林業、工業這些傳統的產業,目前我們更多的新產業都越來越多的使用我們的產品和技術。
馮雪:人工智慧,包括大數據等等這一系列,其實他們也一直在跟氣象行業有緊密的合作。大家都知道所謂的大數據,各行各業都有自己長期以來積累下來的數據,更多的會形成數據孤島,真正大數據需要把這些孤島打通起來,氣象也是其中之一,很多場景之下氣象,包括天氣類的數據是可以把這些數據孤島連接起來,我們氣象有一個說法,超過80%的行業都需要天氣預報,有些行業對天氣預報是強相關,有些是弱相關,比如智慧城市,我們曾經做過類似的項目,短時的暴雨來了以後,我們可以準確的告訴各個小區你這個小區的排水能力能不能經受起降水量。像智慧醫療、出行,甚至房地產都是離不開氣象的。大家可以結合自己所在的行業想像,我相信你們會發現氣象真的是出現在每個行業,每個人的身邊。
馮大剛:感謝兩位專家,我們了解到不一樣的數據智能企業,以天氣預報為例子,講到了天氣預報背後還有這麼多東西。接下來想問兩位投資人,你們怎麼看待這樣一個市場,這是一個好的生意嗎?
盛希泰:剛剛在聽兩位專家說的時候,我搜索了一下,我們天天把數據掛在嘴邊,聽N多人講什麼是大數據,尤其是人工智慧、大數據兩個詞不分割。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我覺得有點意思,大數據肯定不是個新事,是個舶來品,就跟石油沒用之前也在地下放著,煤炭沒用之前也在那放著。
計算機的出現,包括AI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應用,使得搜集大數據成為了可能性,搜集完之後分類、整理、分析,最後成為可用的東西。對企業來講就是精準的給你的用戶畫像,給你的產品畫像,讓你的營銷和管理更好的量化,毫無疑問,人類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技術的進步導致本來存在的東西把它挖掘出來。
一般來講AI、大數據、數據智能、智能數據,不管一個企業怎麼起步,還是得說人話,得跟場景結合,否則沒有可能實現的。洪泰基金過去投了30多個跟AI、大數據相關的企業,成功概率非常高,就是因為每一個項目都是有落地場景,有應用場景,否則就是無本之木。這個市場的項目滿天飛,有可能起步,並且發展起來的項目,一定是跟場景結合,跟實際操作結合,跟產品結合,跟需求結合,否則不可能有未來,更不可能起步。
馮大剛:盛總說場景非常重要,我想到幾年以前我們有一個探討,到底是網際網路人做產業,還是從產業出發利用網際網路,我想盛總的觀點是非常明確的,他希望讓產業出發,把網際網路用好,把智能用好。
王嘯:回到天氣預測這個市場話題上來,第一個觀點是任何有預測的東西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如果天氣預報還沒那麼明確的話,股票能預測它的漲跌就意味著是非常大的財富。做投資人也在做預測,這個項目以後能不能成功上市,所有人的決策都是基於對現在和未來的判斷,天氣預報是最明確的預測行為,而且是最普遍的預測行為。
在中國市場,本質上是基於天氣預測的商業化服務性的公司比較少,基於天氣數據,類似於投保、保險,基於大數據的行為,針對企業的運作,包括農業這部分,我覺得還是服務的能力不夠,數據還是很好的,基於數據上的服務商和生態沒有形成,這部分形成需要一點時間,但隨著我們大數據,包括我們的科技創業逐漸深入到產業當中去,未來掌握了天氣預測的數據和服務的公司,應該是前景越來越好,只是我們無法預測的是需要多久,很多時候我們對未來預測方向性的準確率是非常高的,最難的事情是不知道是誰,不知道多長時間這個市場才能真正起來。最早做預測,整個商業界、社會界做的最早預測就是天氣預測,慢慢延伸到其他的商業行為,比如石油價格的漲跌,比如說建設工期的預測等等,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是有預測性的,我想大數據為什麼能夠做預測這個事情,很多事情它的因素是非常複雜的,通過簡單的因果和邏輯的推論,非常難拿到這個預測性的結果。
其實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包括機器學習,本質上不是做因果的推測,而是大量數據之後,不知道什麼原因結果的概率性推斷,算法也不知道怎麼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只是有這樣的算法,本質上模糊了中間的邏輯關係,我們試圖用邏輯關係對策明天會不會下雨,這件事情是很難的,大數據可以告訴我們一個相對準確的結論,大數據+人工智慧,本身邏輯解釋就是在我們無法認知的邏輯推論複雜性情況下的大概率準確的解決方案,天氣預測不可能100%準確,本質上就是一個概率。
馮大剛:過去我們想到天氣服務的時候,我們通過天氣預報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向他們賣廣告,這是典型的2C的商業模式,現在從消費網際網路變成產業網際網路,你怎麼看待氣象服務2B的趨勢,我們有沒有2B的企業服務的空間?
王曉江:氣象服務的價值還是很大的,趨利和避害兩個方面,通過精準的氣象服務能夠讓我們各行各業減少因為氣象災害到來的損失和影響。趨利方面也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一個著名的「啤酒指數」,只要溫度超過22度,啤酒就會暢銷,每升高一度大啤酒銷量日增200萬瓶,其實流動率的商品都是跟氣象服務相關的,大概65%直接受天氣影響,天氣會影響人的形態,消費率的商品就會隨著天氣的變化產生不同的銷量,這個對各行各業的企業應該是有很好的意義。
馮大剛:剛剛說到場景落地的問題,能不能舉幾個例子,用什麼樣的場景把數據智能、天氣數據落地,它的商業價值在什麼地方呢?
馮雪:氣象服務可以給企業解決的一般是兩個問題。
第一,規避風險。就像炒股一樣,如果提前知道有一些災害天氣到來的時候,一些行業可以提前有一些準備。在極端天氣來的時候,依然可以正常完成商業的日常運作。
第二,通過天氣數據和信息的分析使用,給這些行業,現在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傳統行業都在做數位化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相信他們一方面由於新經濟或者新常態的到來,這些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甚至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怎麼幫他們規避風險,找到新的增長點,這是氣象行業希望做到的事,或者華風愛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