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上級通過各種渠道為我們村一級的集體經濟籌措了不少發展資金,但大家不知道怎麼用,怕用錯了承擔責任。但不用,這筆錢又放在那裡感覺好浪費。這回好了,村裡來了金融專員,聽了他們的專業意見,這回我們可以放心地幹了!」田陽區五村鎮巴某村黨支部書記黃忠勝一直為集體經濟帳上的錢不知怎麼花煩惱,近日他難得開心起來。
這是該區今年實施「金融黨建先鋒行」助力鄉村振興中的喜人一幕。
助力脫貧,金融先行。今年以來,為破解村(社區)集體帳面資金激活增值辦法不多、村(社區)財務管理不規範、農村群眾對金融政策掌握比較少和對金融詐騙防範意識不強等問題,該區抓住自治區「萬名農信先鋒進萬村」工程試點縣的機遇,通過組織部門牽頭,推動金融機構黨組織與基層黨組織聯合開展組織結對聯建、普惠金融聯推、集體經濟聯創、村級財務聯管、公益事業聯辦的「六聯」金融黨建先鋒行服務,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開展組織結對聯建。引導該區農商行黨委從下屬各黨支部中遴選戰鬥堡壘強的黨支部與各村(社區)開展黨組織結對共建,並通過採取1村1專員或N村1專員的方式選派優秀黨員到全區各村(社區)兼任金融專員,實現全區10個鄉鎮和159個村(社區)金融專員選派全覆蓋。同時,經常性開展黨課聯上、黨員聯學、活動聯辦、服務聯抓等黨建活動,實現黨建共創引領金融共享,推動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各村(社區),為鄉村振興提供金融資源保障。全區107名金融專員(黨員)統一著裝,身披紅馬甲,佩戴工作牌,肩背斜挎包,每周定期到鎮村駐班開展黨建結對、普惠金融、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業務。活動開展以來,金融專員為貧困村、貧困戶提供各類金融服務351項,有效加快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裡」。
開展普惠金融聯推。由鎮黨委、村黨組織和金融專員共同深入各村屯戶進行宣傳推廣扶貧小額信貸、強農惠農、存貸款、「黨員先鋒貸」「巧婦貸」「創業貸」「惠林貸」等金融政策、金融業務知識和產品,為農村返鄉創業青年、致富能人等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滿足創業貸款需求。提供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申請、貧困學生助學貸款申請、農村電商扶貧和產業扶貧等事項辦理服務,設立「惠農支付便民服務點」「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等金融服務平臺,引導農村廣大群眾使用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便捷金融服務,推動金融普惠紅利共享。據不完全統計,活動開展以來,累計發放宣傳資料35000份,超過10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獲得金融貸款約3000萬元用於發展產業,超過20個村引入金融扶貧項目,支持行政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約20萬元。
開展集體經濟聯創。充分利用農商行的資源優勢,幫助村(社區)盤活農村集體經濟帳面存放資金,通過整合借貸、融資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優化村集體存量資金合理流動,實現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開展評級授信、單列信貸計劃、創新產品和服務,推進金融服務多元化;支持各行政村、經營管理能手、種養大戶充分利用集體土地、山林、水面和開發利用「四荒」等資源,創辦各類經濟實體,全面盤活農村各類集體經濟收入;指導有徵地拆遷款項的村屯和群眾科學理財,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充分撬動農信機構資金,發放貸款超過500萬元,用於支持村級集體經濟和設施農業發展項目,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動力。同時盤活了全區159個村(社區)村集體帳面存放資金1000多萬元,發揮融資功能,提供有償服務,實現集體資產資源增值。
開展村級財務聯管。全面提升村組財務管理規範化和制度化水平,充分發揮金融專員專業優勢,加強對村組人員財政支農惠農政策、會計基礎知識、村級報帳業務流程、廉政教育等方面知識和業務的指導,提升村組幹管帳做帳水平和基層財務人員的業務技能。創新開展代理村級財務管理工作,將村級帳務管理與金融服務有機結合,規範村級財務列支,推動村級報帳「最多跑一次」。活動開展以來,金融專員共舉辦村級財務管理培訓10期,培訓人數達450多人次,梳理了45個村(社區)財務問題17個,並全部完成整改。
開展資源信息聯通。推動農村信用合作社與地方黨委、政府建立資源合作聯通機制,建立健全定期會商和信息交流機制,對涉及雙方發展的重大政策政務信息、合作交流等情況及時共享,確保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各項金融政策及時快速在基層落地。活動開展以來,各鄉鎮至少召開2次以上交流會,積極對接企業25多家,舉辦合作洽談16場次,達成意向投資300多萬元,目前已實際投資130萬元。
開展公益事業聯辦。建立聯繫幫扶機制,幫助農村五保戶、殘疾人、「三留守人員」等弱勢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開展「金融大講堂」「金融圩日」「文藝活動下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廣泛宣傳相關惠農、富農政策,傳遞脫貧攻堅的「好聲音」,打造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戰略「紅色引擎」。 107名金融專員熱衷於農村公益事業,關心關愛空巢老人和貧困學子,幫助老百姓激活社保卡,上門服務達488次,共資助27名貧困學生2萬餘元,並與鄉鎮、村「兩委」共同舉辦金融綜合服務站金融知識宣傳活動64場次。通過多方籌資,直接帶動村級公益事業投入120多萬元,主要用於硬化村內道路、修建水利設施、建設農村垃圾處理項目等,受益群眾4.58萬人,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文章來源:右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