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鈦媒體APP
近日,手機淘寶的改版引發關注,除了加大信息流化,淘寶針對手機淘寶C店(個人店鋪)評價系統進行了一系列改版。據網友反饋,從9月23日開始,查看商品「寶貝評價」時,此前的「中/差評」標籤不見了,取而代之為「感覺不佳」。
對此,淘寶官方客服回復稱,淘寶網已於近日完成系統升級。評價頁面修改後,好評、中評以及差評等評價標籤將不再單獨顯示,中差評類別將集中在「感覺不佳」一項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版變更的是評價頁面的「中/差評」入口,並不是真的取消了中差評價,所有買家仍然有權給出中/差評的評級。
據IT之家,目前的改版還沒有擴展到所有用戶,不同的帳號查看淘寶評價,至少存在兩種展示方式。有人的帳號依舊可以看見「中/差評」標籤:
有人的帳號就只能看到在眾多標籤中的「感覺不佳」:
保護中小商家,向拼多多看齊?
據電商報,「中差評體系」曾是淘寶信用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借鑑於eBay網,於2003年上線。此後,儘管淘寶網經歷多次調整,從PC網際網路時代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但中差評體系一直存在。
不過,伴隨著發展,關於「虛假好評和惡意差評」的爭議也一直存在。2014年,天津師範大學一項針對網購信用問題的研究報告曾指出,以淘寶為代表的「差評體系」沒有考慮買家信用問題,導致買家評價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隨意性,更直接催生了「職業差評師」的出現,這些活躍於淘寶的職業差評師演變成為了「損害競爭對手信譽」的工具。
一位淘寶內部人士透露,此次取消中差評體系是意料之中,傳統網際網路時期,中差評體系主要是為了解決用戶對於網購的信任問題,而到了今天,簡單的中差評體系已經難以對消費者決策起到真實參考作用,「舉個例子,一個單純的差評可能就會影響店鋪的信用,但是這個差評動作本身對於其他消費者是沒有意義的,應該引導用戶去解釋更多體驗上的原因,才能起到決策參考作用」。
於C店商家而言,此次評價頁面的改動,正是淘寶通過弱化中差評,來保護中小商家的一種措施。
據界面新聞報導,一位淘寶C店的服裝店主表示,「感覺不佳」的評價方式有可能會讓部分顧客忽略掉中差評,減少負面評價對於商品的影響,給商家帶來好處。
另有從事虛擬商品的淘寶C店商家小張也認為,弱化中差評的改版方式或許與淘寶想保護C店中經常出現的「爆款」商品有關。小張指出,電商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很多爆款產品都會出現被同行惡意中差評的情況,利用「感覺不佳」的方式弱化中差評,可以作為淘寶維護賣家利益的一種手段。
一位行業分析師則表示,「今天的電商平臺越來越重視用戶的真實體驗型評價,將評價作為用戶的決策參考和平臺內容的一部分,淘寶此次放棄差評體系,也是在向拼多多等新電商看齊。」據了解,拼多多公開展示的評論中,不會有中差評的標籤,負面評價的標籤也比較少。
此前,手機淘寶連續多次改版,先後取消了首圖Banner欄位、改為商品雙列顯示、增加個性化推薦權重等,都被認為是在模仿拼多多。
不利於品質提升,評價系統或可更合理
對於手機淘寶評價頁面的變化,有網友表示影響很小,「中差評改名感覺不佳,還是一樣呀」「應該可以讓評價系統更合理」。
有網友表示,網上購物之前都會看評論,看不到差評會影響對商品質量的判斷,「刷單就已經很難辨別了,差評都不讓看,讓群眾如何辨別物品品質」。
還有網友認為評價頁面的改版是為了討好商家,「淘寶就應該只有好評,因為差評會被店家要求更改」「反正我打的差評都不顯示了」。
在黑貓投訴發起的相關投票中,有8043人參與,近90%認為中差評應直接顯示。
眾所周知,網絡購物過程中,評價是用戶做出購物決策的重要依據,以此判斷產品、服務、物流等各方面的情況,好評促進購買,差評妨礙購買。無論差評好評,反映的都應當是真實的用戶體驗。
但現實中,消費者想打出客觀的中差評並不容易。在淘寶等平臺上給了一個差評,賣家則會用各種手段來威逼利誘買家修改或刪除差評,甚至出現過極端案例。
事實上,在電商體系中,廠商以及商家和普通用戶的地位並不對等,銷售方可以通過廣告、宣傳等手段來給自家商品進行全方位的正向營銷,這個過程裡自然會規避商品存在的缺陷、瑕疵以及風險。換句話說,中差評是為數不多的能給用戶提供負面信息的渠道,而具有稀缺性的負面評價是讓用戶對商品獲得全面、客觀認知的必要組成部分。
同時,中差評內容對其他用戶起到了警示作用,也能夠督促商家提升產品質量、改善服務水平。在同商家的博弈中,中差評無疑是一項極為有利的武器。
「經手機淘寶這麼一波操作,用戶購買就『夜半騎瞎馬』了,廠商家則可以高枕無憂,不用操心用戶體驗了,品質和服務好不好都沒什麼關係了。」產經觀察家曾高飛認為,人為地操作評價,是在市場與製造,供需之間人為地設置一道屏障,讓來自市場的真實信息不能準確及時地反饋到商品和服務提供者那兒,讓其脫離市場,閉目塞聽。
「當然,也不否認,全是好評,沒有差評,對營造交易氣氛,促進眼前交易,提升銷售和口碑是有作用的。但從長遠來說,阻礙了企業前進,質量、服務、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也扼殺了產業進步,有殺雞取卵之嫌,或得不償失。」曾高飛寫道。
(鈦媒體編輯劉萌萌綜合自21財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