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研究員 孫詩宇)昨日晚間,自媒體新聞實驗室的一篇《搜尋引擎百度已死》文章刷屏,文章直指百度所搜結果一半以上會指向百度自家產品,尤其是百家號,內容質量低劣,充滿營銷,百度搜索已經淪為為百家號導流的工具。
圖|《搜尋引擎百度已死》一文,來源:新聞實驗室微信公眾號
截至周二美股收盤,百度股價報收於160.39美元,大跌6.4%,市值約為559億美元。此外,花旗發布投資研究報告,將百度目標股價從262美元調低至205美元,繼續維持其股票「買入」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
23日上午,百度做出回應,針對有自媒體文章評論百家號在百度搜索結果中佔比過高的情況,百度回應稱:在目前百度搜索結果中,百家號內容佔比小於10%。百家號是提升百度App內容生態體驗的一個重要舉措,可以優化用戶使用百度App搜索時遇到的頁面訪問速度慢、排版差異大等瀏覽體驗問題。現有的190萬百家號創作者,覆蓋了全部的權威媒體和資訊機構。
對於百度的回應,《百度已死》作者方可成在微博表示,全站比例沒有太多意義,大家搜索一般只看前兩頁,如果能給出第一頁的結果佔比會更有說服力。
圖|《百度已死》作者方可成微博,來源:微博
自媒體大勢衝擊 內容搜索全為百家號導流
無論百度如何對百家號如何澄清,其無非是因為微信、今日頭條等自媒體崛起,從而導致百度搜索在信息上的優勢一步步的流失,最終選擇了用百家號這一方法來穩固流量。
在《搜尋引擎百度已死》一文中,作者指出百度搜索的墮落也受外部原因影響,由於近些年來中國網際網路愈演愈烈的分割和封閉趨勢,微信公號、微博、淘寶這些重要的平臺都不向百度開放,能夠從搜尋引擎上找到的東西本來就是殘缺的。
同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流量日漸加大,內容生產更為豐富,也逐漸成為媒體入駐的首選陣地,信息的流通更為局限。
百度作為一個搜索平臺,在自媒體大勢衝擊下,為了保持流量,推出百家號做內容導流和營銷也成為一種必然選擇。據百度官方介紹,百家號的定位是百度旗下內容生產和分析平臺,實現億萬流量分發,幫助作者優化內容,獲取流量和關注。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百度副總裁沈抖表示,網絡文章說百度被營銷號充斥,這是不準確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各個App使得整個用戶體驗是割裂的。百度推出百家號和百度小程序,就是希望網際網路應該是互聯互通、平等的局面。百家號的實際收益已經得到了驗證,這說明百家號是可行的。
但讓人詬病的不是百家號這一形式,而是百度在內容上的低質。《搜尋引擎百度已死》作者指出,百家號這一商業模式是百度飲鴆止渴的商業決策,百度已經不打算好好做一個搜尋引擎了,它只想做一個營銷號平臺,把希望來搜索內容的人全都變為自家的流量,然後變現。
虛假廣告 競價排名 百度「前科」累累
百度在內容搜索上遭人詬病也不是一天兩天,依靠廣告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百度搜索,虛假廣告、競價排名,可以說是「前科」累累。
以醫療廣告為例,魏則西事件完全暴露了百度競價排名廣告的弊端。2016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學計算機系學生魏則西罹患「滑膜肉瘤」晚期,在百度搜索相關醫療信息後,因百度廣告競價排名推薦後選擇了武警二醫院。魏則西事件將百度競價排名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揭露了百度醫學信息排名導致誤導患者。
但百度並未吸收教訓,競價排名依然存在。2018年9月,央視《東方時空》又曝光一起和百度有關的患者就醫受騙事件。患者在搜索關鍵詞「上海復旦大學耳鼻喉科」和「上海復旦大學附屬」等幾個關鍵詞搜索之後,彈出的第一條訊息都指向了一家名為「復大醫院」的醫療機構,最終被騙數萬元。
除了醫療廣告之外,還有各類虛假信息和過度的廣告推廣,如真假德邦物流、教育培訓廣告等,甚至還有外國電子籤證虛假網站。復旦大學教授嚴鋒就曾在微博發聲,其通過百度搜索到的「土耳其籤證中心」網站,但在事後發現,百度搜索結果前兩位都是第三方中介機構,並非真正的籤證網站中心。
圖|復旦大學教授嚴鋒微博,來源:微博
被逼無奈還是自殺試轉型?
此前於2018年8月,百度首頁欄目就開始了轉型,原本的新聞頻道變為了資訊。與之一起到來的就是百家號權重的提高,不僅可以在百度搜索中查看,也被收錄至資訊頻道。
圖|百度新聞欄目變為資訊,來源:百度
此前百度搜索無法抓取自媒體公眾號,但大量自媒體和傳統媒體因為多平臺分發的運營策略,也入駐了百家號,此舉就彌補了百度搜索內容抓取上的缺陷。同時百家號也變成了唯一抓取的平臺,其他諸如今日頭條、網易、搜狐等依然在百度的抓取範圍之外。
但資訊始終不是新聞,只是一個各類資訊信息的平臺,更符合百度頗為看重的信息流戰略的要求。百度的此番轉型除了其他自媒體的強勢衝擊,更是有自身業務轉型的考量。
在網際網路移動化的浪潮下,移動端越來越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而信息流跟符合眼下的發展趨勢,將成為未來網際網路內容的主流形式,其擁有千人千面、廣告即內容、更符合用戶興趣習慣等特點。
同時,百度已提出「夯實移動基礎、決勝AI時代」的戰略,其在人工智慧、雲計算、自動駕駛等方面的投入巨大,以2018年三季報數據為例,其研發費用為39.2億元,佔營收的13.9%,尚未實現營收。未來百度在這方面必然會繼續投入,那急需其他收入來進行支撐。據百度2018年三季報,前三季度累計營收為751億元,其中網絡營銷收入佔到總營收的80%,除開搜索廣告,信息流已經成為其第三大營收進項。
那將新聞變身資訊,主攻百家號,就是在為信息流戰略添磚加瓦。但其帶來的不僅是更多的廣告收入,帶來的更是消費者的憤怒。
百度「已死」 誰能「繼承」中文搜索?
既然百度搜索「已死」,拿在中文網際網路環境下誰能在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
據statcounter數據,截至2018年12月,百度在國內搜尋引擎市場份額佔比70.3%。剩餘市場前6位分別為UC和阿里合資推出的神馬搜索,佔比15.62%;搜狗排名第3,佔比4.74%;第4位為原為360搜索的好搜搜索,佔比5.54%;谷歌和微軟必應搜索只佔2%左右的市場份額。
圖|2018年12月中國市場搜尋引擎市場份額,來源:statcounter
與國內市場相反的是,在國際市場,百度份額佔比幾乎沒有存在感。聯訊證券研報顯示,根據青瓜傳媒數據,以2018年4月數據為例,百度只佔全球搜尋引擎市場份額的2.04%,排名第四。谷歌才是最為主流的搜尋引擎,佔比90.61%;微軟必應搜索佔比3.24%,排名第二;在國內銷聲匿跡的雅虎搜索佔比2.09%,排名第三。
圖|2018年4月全球搜尋引擎市場份額,來源:聯訊證券研報
可見除了百度以外,市面上還有很多搜尋引擎產品可供選擇,但這麼多年來百度仍然是國內搜尋引擎「一哥」,甚至成為了網絡搜索的代名詞。這與用戶習慣不無關係,但也與市場整體情況和國家政策相關。
在2010年穀歌退出中國市場之時,根據艾瑞網數據,百度在中國搜尋引擎市場佔有80.2%份額,Google下降至14.1%,所謂的「良心」搜尋引擎並沒有大範圍獲得中國網民的青睞。其去年曾有返回中國市場的動作,但目前來看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尚無實質進展。
而國內目前其他相對主流的搜尋引擎,國內市場排名第二的神馬搜索則主要依靠的是UC瀏覽器及阿里系的全域資源優勢,專注移動渠道,UC瀏覽器的6億月活用戶,是其重要的用戶來源。
再如搜狗搜索,其還將新聞和自媒體分開展示,但從起市場份額來看,搜索業務並不佔大頭,公司的「搜狗輸入法」倒是更受歡迎,佔據輸入法市場份額達到60%,搜狗王小川提出的「輸入法-瀏覽器-搜索」戰略並沒有真正實現。
圖|搜狗搜索界面,來源:搜狗
《搜尋引擎百度已死》作者在文章最後發聲:」作為搜尋引擎的百度已死。Baidu.com已經不是你尋找中文網際網路內容的地方,而是百度自家的站內搜索;它將你引向的不是中文網際網路中的優質精神食糧,而是囤積在自家的腐臭變質內容。寫到這裡,很是悲哀:偌大的中文網際網路竟已墮落到如此境地,連一個搜尋引擎都沒有了。」
所以百度搜索「一錯再錯」,在有的選的情況下,卻難有人撼動其在搜尋引擎的市場龍頭地位,到底是劣幣驅逐良幣,還是用戶習慣使然不得而知。「連一個搜尋引擎都沒有了」實屬誇大,但用戶確實需要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