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攝影:趙利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宇晨):12月22日12時37分,中國自主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次飛行試驗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長八」火箭首飛成功,將填補中國在太陽同步軌道3-4.5噸運載能力的空白,也將為中國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研製打下堅實基礎。
22日12時37分,隨著一聲巨響,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作為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全長約50米,起飛質量約360噸,採用綠色環保液體推進劑,按照模塊化組合的思路進行研製,充分吸收了在役和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成果,具有良好的繼承性、先進性、適應性和經濟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總體室主任牟宇介紹,長徵八號火箭主要承載發射太陽同步軌道(SSO)衛星,併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將填補中國在太陽同步軌道3-4.5噸運載能力的空白,對加速推進運載火箭升級換代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最小的代價:研製周期很短,正式的立項的研製(有)兩三年的樣子,我們就能形成戰鬥力。相當於我們在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實現了提升,而且又能彌補我們前期在軌道上(能力的)一些空白,而且也進行了動力系統的這種無毒、無汙染的更新換代。」
當然,新型運載火箭的發射也必然會伴隨一些風險和挑戰。在此次測試發射前夕,原本計劃在20日當天執行的發射任務由於高空風等環境因素推遲了。記者了解到,由於新型運載火箭結構緊湊、質量較輕,因此,飛行姿態對高空風環境的保障要求非常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八號火箭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潘豪進一步解釋說,「因為颱風過境的原因,它的方法是一個邊辨識邊控制(的模式),就是說必須得先有風吹過來了,我感受到了有風吹過來,然後再去產生相應的動作來抵消這樣一個方式。但當風確實特別大、特別快的時候,火箭體來不及(反應),反應不及。因為箭體不像其他的小型飛行器,反應比較靈敏。火箭比較大,它運動的比較慢。當風變化的比火箭運動得快的時候,是沒法做出非常及時有效的響應的。」
據了解,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是中國首款由國家立項的、面向商業市場的運載火箭,其在電氣、結構等開展低成本設計的同時,通過開展垂直起降研究,未來或將實現可重複使用。牟宇說,「未來長徵八號還會針對商業化的發射,進一步的做成本上的優化,包括技術方案的優化,使得它的發射成本會更低。也會嘗試開展重複使用技術的驗證和探索,進一步降低我們進入空間的成本和門檻,使得我們大量的發射任務成為可能。」
相比以往,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還首次採用了發動機節流技術,目的在於最大程度優化火箭運載能力,為後續芯一級發動機回收打下基礎。
據悉,此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56次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