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0月1日起,中國聯通將進一步取消集團統一套餐漫遊費,在中國存在了20餘年的「長途漫遊費」終將告別歷史,但是記者發現,目前傳統語音業務已不斷下滑,取而代之的是流量業務,消費者不禁在問:「流量何時也能不漫遊呢?」
變化
流量漸取代語音地位
分析認為,漫遊費退市既不會對運營商的整體收入產生明顯波動,消費者也受益甚少。據了解,中國移動的語音收入目前只有37%,其中漫遊費僅佔個位數。而聯通2009年推出3G業務時已實行全國一費制,目前主流套餐均取消長途漫遊,還有長途漫遊的用戶僅佔4%。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4G網絡的普及,各大運營商語音業務收入已經連續4年下滑,取而代之的是流量總量與收入的雙增長。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電信手機上網總流量同比增長135%、手機上網收入同比增長42%,佔移動服務收入比為47%。中國聯通手機上網流量同比增長102%,4G用戶月戶均數據流量達到1246兆。中國移動手機上網流量同比增長133.9%,無線上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9.7%,佔通信服務收入比提升至43.3%。
「以前陌生人見面總要問一下對方的手機號,現在直接掏出手機打開微信掃一掃。接到的電話,除了公務上的事或者網約車司機打來的,準是推銷的。」對此,有網友調侃,經過微信這麼多年的洗禮,簡訊早已經淪為了驗證碼收件箱。
觀察
流量仍分本地和全國
8月初,市民吳先生收到了中國移動的簡訊,告知他得到了贈送的數據流量包,可他怎麼也高興不起來:「買的流量是全國通用的,現在贈的卻是北京本地的,在外地出差需要上網的時候根本指望不上。」原來,由於工作關係,吳先生經常要在全國各大城市間奔波。到了月底,經常是全國流量早用光了,運營商贈送的本地流量卻剩了許多,而這些本地流量往往月末清零,過期作廢。吳先生很納悶:「同樣都是用4G上網,流量怎麼還要限制使用地區呢?」
和語音業務全國統一計費的標準不同,在數據流量與套餐上,部分運營商仍對「本地」與「非本地」進行了區分對待。在支付寶App「流量充值」界面,北京移動1G的全國流量和本地流量標價並不同,而北京聯通推出的4G組合套餐則分為兩個版本,全國版套餐中的流量及通話時長可在全國範圍內使用,而本地版套餐內容則僅限於本市使用。相較而言,同樣花二十元,全國版含300M全國流量或者100分鐘的全國通話時長,而本地版則可以得到450M流量或者200分鐘的語音通話時長,但流量、語音時長和接聽免費範圍均限北京本地。
分析
跨省流量有省際結算
本地流量與全國流量為何存在區別?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和語音業務一樣,跨地區產生流量業務時,運營商之間也要產生省際數據結算費用。用戶在漫遊狀態下使用流量,號碼歸屬地運營商需向漫遊省支付一定數量的費用。而考慮到各省之間數據結算成本因素,全國流量成本必然會比本地流量更高。
同時,本地流量的存在將替代傳統語音漫遊費的作用,成為運營商在全國統一定價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地區採取靈活性定價的保障。針對當地經濟情況,各地運營商往往會推出差異化的資費套餐,以實現同其他運營商的競爭,本地流量的存在限制了這種競爭的地域範圍,同時維持各地區間的管理平衡,保證各省公司擁有一定的利潤空間。
問題
學生改號太費時費力
流量有本地、全國之分,然而隨著各地交流日益密切,人為設置這種差異給消費者帶來麻煩與負擔。
北京各大高校即將迎來新學年,各大運營商也開始發力宣傳吸引新生,辦張新手機卡成為諸多大一新生的「開學必修課」。記者發現,每年入學辦理手機卡的大學新生中,有不少人僅僅因為漫遊費過高、本地流量限制等問題不得不選擇放棄家鄉號碼,但其中一些學生在畢業離京時,還會再次面臨同樣選擇。對學生來講,每次改號費時費力又操心:不僅要通知親友,還要解綁手機號所綁定銀行卡和各種網絡帳號。
而對運營商而言,讓這些老客戶因流量「漫遊」等問題,在不同地區分公司重複停機銷戶、辦卡開戶,本是不必要的程序,重複辦卡還會造成號碼資源的浪費和人力等成本的上升,是否也得不償失呢?
實習記者 李博J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