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醫生,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他們奮鬥在一線,守護健康,他們會常常忍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精神壓力和工作壓力。他們總是與患者一起去勇敢面對會奪走生命的病患,全力以赴地用個人知識和技能踐行著「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誓言。醫者仁心,他們每個人都是在崗位上綻放著光彩、獨一無二的閃光者!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獨醫無二』——東營名醫譜」系列報導,將鏡頭聚焦一線醫生,讀取「白大褂」的無疆大愛與大醫情懷,致敬生命。
1989年畢業於南京醫學院的孟險峰,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勝利油田中心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同時他也是東營市創傷骨科中心主任,黃河口醫學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先後獲得省九三學社山東省委「先進個人」,勝利石油管理局「優秀衛生工作者」及 「青年崗位能手」,政協東營市委「優秀政協委員」。
選擇源於興趣 興趣源於熱愛
孟險峰從小就動手能力強,喜歡拆裝、修補,擅長書法、繪畫,少年時代就展現出過人的天分,按他個人的意願大學首選機械專業,但他最終學醫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願望。「六十年代,我父親為了響應『為祖國找礦』的號召考取了北京礦業大學而放棄了學醫。我從醫以來,也經歷了適應、熟悉到熱愛的歷程,能夠通過自己的醫術為病人解除痛苦,在奉獻中體會到了成就感。從醫後之所以選擇骨科,也是圓自己的工科生夢想"。
骨科,在人們看來充滿著粗獷與豪放,是一個與鋸子榔頭為伍的學科。但孟險峰告訴記者,骨科是醫療糾紛高發專業,病人的期望值較高,病人病情複雜,涵蓋病種多,涉及的知識面廣,不僅需要精湛的醫術,還需要有爛熟於心的解剖學、生物力學、美學和好身體來支撐高強度的工作。「我最多的一次一天做六臺手術,短的個把小時,長的五六個小時。經常從早上八點半進手術室,一忙就是一天。年輕的時候夜班手術忙一晚上,第二天照樣查房、手術、寫病例忙一整天,工作時好像有使不完的勁,但一回到家裡,才感到體力透支嚴重,整個腦子是木的,說話都覺得多餘,只想休息。」
人貴有恆 學無止境
醫學是一門複雜多變而又發展迅速的學科,要求醫生既要熟知理論知識,又需要掌握很強的實踐能力。為提高個人的業務水平,孟險峰曾先後到解放軍空軍總醫院、蘭州軍區總醫院、301醫院、北醫三院、積水潭醫院,天津骨科醫院進修深造。堅持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全國頂尖醫學專家的講座、手術,他善於思考,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技術手法運用到手術當中。
他熟練掌握微創、最小切口治療髖部骨折。老年髖部骨折,被醫學界稱之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佔創傷骨科骨松骨折第一位,髖部骨折致殘率、致死率高,積極手術是唯一選擇,因為微創手術已深入人心,患者需要得到的是最小的切口和最好的結果。針對股骨粗隆間骨折,他可以將直徑17毫米,長度為20公分的主釘,直徑10.5毫米,長度為11公分的螺旋刀片,及直徑3.5毫米,長度40毫米的鎖定螺釘,僅通過兩處或者三處約2cm最小切口,更關鍵的是,還是在醫護人員無需穿鉛衣,零射線損害的情況下就能完成精準、完美植入。
以己及人 仁者之心
醫生每天面對生死病痛,除了要醫治患者的疾病,還要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學會換位思考,注意與患者的說話語氣和溝通方式,同時還要保持和藹、耐心,這種工作環境比其他工作要壓抑很多。「剛工作的前幾年,看到病人沒錢看病只能回家,或者傷情太重無法醫救,我也會難過,這種情緒甚至影響到了我的日常生活。後來意識到這份職業要求自己必須保持理性,帶入太多情緒,會影響正常行使醫療行為。」
曾經石油大學一名學生因為打架受傷住院,傷愈後欠費逃離,孟險峰曾經也想去學校院系去找,後來考慮到學生打架只是一次衝動行為,如果院系曝光後,學生就會受處分,嚴重者還會影響畢業,於是就替這名學生交了所欠費用;一位的哥因重傷入院,查房時他發現這名的哥跟父母感情淡漠,經過一番了解、引導、感化,的哥解開了心結,學會了愛家人、愛自己,的哥說之前從來沒有人教他這樣做,從此他多了一名醫生大哥;一位農村大媽為了表示對他給兒子治病的感謝,送來了五斤雞蛋,他悄悄地把雞蛋錢塞到了患者的枕頭底下;患者出院後需要他上門複診,他更是有求必應……這一幕幕雖然像電視劇裡的橋段,但的確是真實發生在孟險峰身上。
雖然孟險峰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工作上,但仍是個不乏生活情趣的人。他樂觀向上、幽默風趣,不喜歡太多的應酬,總覺得專業技術人員社交不是主要的,閒暇時多看看書,多陪陪家人。他收拾起家來也是一把好手,分門別類,井井有條。他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作中經常會有一些發明創意,改造了一些手術器材,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只要第二天有手術,他一定會提前做準備,翻翻專業書籍,查閱資料,即使再常規的手術也不例外。「要把每一例手術都當成第一例手術去認真對待,想好替代方案,絕不能不掉以輕心。一臺手術對於醫生而言只是每天工作中的一部分,卻是性命相託,承載著患者和家庭的全部希望。」孟險峰說,隨著全球疫情的變化,會改變人們的很多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線上會議會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應該抓住這個機遇。(記者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