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在歷史的長河中,它不過是普通的24個小時,但是對於深圳這個地方乃至整個華南地區來說,這是改寫歷史的一天。
40年前,深圳也不過是一個小漁村,人們的收入結構極度簡單,人口31萬左右(市區1萬人,農村30萬人),GDP只有2.7億元。
40年後,深圳已經晉升為國際化大都市,各種商業業態應有盡有,常住人口高達1344萬左右,GDP高達26927億元。
假如我們把深圳類比成一家公司,那麼今天就是深圳的40周年慶,通過40年的發展,公司已經從年產值只有2.7億元的漲到了26927億元,40年時間漲幅接近10000倍。員工人數也從31萬驟增至1344萬,增幅超過43倍。
假如把深圳的房價類比為深圳這家公司的股價,那麼深圳的股價已經從1000元/股漲到了65000元/股,40年內漲幅超過65倍。
那麼我們今天就要看看深圳這家小作坊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長為超級大公司的呢?
1
政策優惠
作為一家公司最主要的就是順勢而為,國家鼓勵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這樣做的好處容易得到政策的便利性。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比如說國家鼓勵太陽能的時候,成立一家光伏企業,是可以在多個省市拿到特殊的待遇的;再比如說,國家鼓勵新能源汽車的時候,甭管是做摩託車的還是做自行車的,直接申請一個電動汽車牌照就開始生產,一臺車最高補助可以達到6萬元。很多車企在此期間沒有賣多少汽車,但是卻可以拿到數億乃至數十億的補貼。
深圳同樣如此,在它剛成立的時候,國家給了它很多綠色通道。比如說引進外資,這在當時都是極為慎重的事情,誰也不知道結果會怎樣。再比如說賣地,深圳賣出的第一塊商業用地是在羅湖地區,面積為40萬平方米,售價高達20億港元。
最為重要的是,深圳對於私營經濟管控非常寬鬆,這才給了王石、任正非、史玉柱等人發揮的空間。
當時,很多內地的企業家都是在悄無聲息的做著小生意,不敢聲張。這就是政策上面的較大區別。
政策上的便利性給了公司最大限度發展的可能性。
2
地理位置優越
酒香始終都怕巷子深,地理位置確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家企業的生存上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小城市很難出現那種超級大公司?
阿里巴巴、騰訊、美團點評、字節跳動、京東、拼多多等等全部都是在國內的一線或者超一線城市。
同樣,深圳南邊緊鄰香港,香港當時也是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各種物資相對缺乏,深圳剛好可以憑藉地理位置優勢加上價格優勢彌補香港的需求。
此外,深圳距離世界工廠東莞只有57公裡左右,深圳距離廣州也只有137公裡。
深圳這家公司恰恰可以充當一個中介的角色,將廣州或者東莞的貨物賣給香港,從中賺取一個差價。
這種模式也是很多人白手起家的套路,不生產產品,只是產品的搬運工。
3
鼓勵員工內部創業
有些員工天生就具有創業者的冒險精神,如果我們一味的扼殺,不但不能阻止他們嘗試創業,甚至可能帶走公司一大批員工。
企業為了應付這種事情的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勵員工進行內部創業,如果項目極好,企業還可以加大投資成為大股東;如果項目一般,我們可以當成風險投資,當個小股東。
由於深圳這個大企業的包容性,從中冒出了王石、任正非、馬化騰等一批優秀的創業者。隨著內部員工公司的逐漸擴大,它也幫助公司主動吸引了更多員工過來。
隨著員工越來越多,衣食住行等各種消費支出也就越來越多,迅速擴大的消費潛力對深圳的綜合實力提升起到了非常正面的作用。
4
直達人心的招聘廣告語
一家公司要想發展壯大,最核心的因素還是搞定人。只要公司優秀的人足夠多,公司就具有無限壯大的潛力。
如果讓你為深圳這家大公司設計一個招聘廣告語,你會怎麼寫?大家可以在此先思考一分鐘,稍後看一下深圳給出的答案!
可能去過深圳的都看見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來了就是深圳人」。
近30年來,我去過近百座城市,唯獨深圳的這則標語讓我過目難忘。
假如深圳是一個公司,這就是它直達人心的招聘廣告。深圳在快速發展的過程是急需外地人的補充的,而當一個人到另一座城市的時候,難免會有一種外地人的距離感。
深圳則巧妙地用一句簡短樸素的話抵達了靈魂的深處,這也是很多人不離開深圳的原因。
5
勇於創新,不斷試錯
深圳的成功不僅僅是政策扶持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領導思想非常大膽,鼓勵內部創新。
其中在30年前的一個嘗試就是成立證券交易所。畢竟當時人們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的東西,我們可能不適合。
不管適不適合,總是要嘗試一下的。如果連嘗試不敢嘗試,那這也未免太保守了。
現如今,深證證券交易所在全球範圍內也是一個重要的交易所。不斷試錯才能有創新的東西研發出來,否則只能一輩子緊隨其後了。
也許我總結的還不夠全面,類比的還不夠生動,我希望文中可以有某個點能夠對大家創業有所啟發,這就足矣。
最後,祝深圳經濟特區40周歲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