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印刷的過程,實際上是原稿之上的圖像在各種印刷輸入輸出設備中,將原稿圖像信息進行傳遞的過程,如何實現印刷輸入輸出設備間,在輸入輸出來自原稿信息的信息量的最大兼容性和一致性,也就是保障信息傳遞的儘可能的準確,實現忠實於原稿的最佳複製。今天中國紙業網的編輯從色彩模式開始,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印刷原稿要得到複製,首先要進行分色,現在的分色技術已從傳統的照相分色、電子分色發展到現在的桌面出版系統。
桌面出版系統的彩色列印和印刷過程,實質上就是原稿圖文色彩信息通過在各種設備和不同的色彩空間中的轉換、傳遞,從而使色彩得以還原的過程。而色彩的複製取決於產生它的設備,但在桌面出版系統的集成環境中,由於每個設備都具有不同的色域和色彩特徵,所以圖文色彩信息在桌面出版系統中的精確控制及傳遞就顯得尤為困難。所見所得是原稿複製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在桌面出版系統中就必須實行獨立於設備的有效色彩管理,保障各設備間信號輸入輸出的兼容,減少和彌補因設備色彩特徵的差異和色彩模式的不同對色彩信息的影響,從而使圖文色彩數據信息在不同的色彩空間和具有不同色彩特徵的設備間轉換傳遞時色彩失真最小,以保證同一畫面的色彩從輸入到顯示再到輸出中所表現出的效果儘可能匹配,使複製品與原稿色彩達到和諧一致。
要做好桌面出版系統中的色彩管理,關鍵是要處理好統一色彩空間、設備系統特徵化和色彩轉換等環節。
保障色彩模式及其色彩空間的統一
在桌面出版系統中,色彩還原常涉及到RGB、CMYK以及Lab三種色彩模式。RGB是色光的彩色模式。它由紅、綠、藍三個通道組成。在這種模式下,其它顏色都是由這三原色相疊加而形成。由於這三種顏色都有256個亮度水平級,所以三色疊加就可以形成1670萬種顏色。在桌面出版系統中,掃描儀、數位相機、顯示器等輸入、顯示設備都是依賴於這種模式來表達顏色。當陽光照射一物體時,物體吸收部分光線,並將其它光線反射。反射光就是我們所看見的物體顏色,這是一種減色模式。依賴於這種減色方式,演變出了適合於列印、印刷的CMYK模式。由於在實際中這三種顏色的油墨很難疊加出真正地黑色,因此在列印、印刷時又引入了黑色以強化暗調,加深暗部色彩。儘管這種色彩模式定義的顏色要比RGB所定義色彩少得多,即色彩空間小得多,但桌面彩色印前系統中的照排機、印表機、打樣機等輸出設備都是依賴於這種模式來再現色彩。Lab模式是由CIE(國際照明委員會)制定的一種色彩模式。自然界中任何一點顏色都可以在Lab空間中表達出來,它的色彩空間比RGB空間還要大。另外,這種模式是以數位化方式來描述人的視覺感應,與設備無關,所以它彌補了RGB和CMYK模式必須依賴於設備色彩特性的不足。
由於Lab的色彩空間要比RGB模式和CMYK模式的色彩空間大。這就意味著RGB以及CMYK所能描述的色彩信息在Lab空間中都能得以影射。所以在桌面出版系統的色彩管理中,如果將所有的色彩轉換和色彩校正作業都基於Lab空間來完成,色彩數據從Lab空間轉換到RGB或CMYK空間時就不會因為數據量不夠而引起色彩的偏差。由此可知,在色彩管理中,要使色彩空間能得以統一,就應以這種獨立於設備、並且色彩空間很大的Lab模式為基準。
綜上所述,在印前製作過程中,我們應將通過以RGB模式工作的掃描儀、數位相機所得到的色彩信息以Lab模式存儲,並在Lab色彩空間中來進行色彩編輯和校正,在列印或出片時再轉換到CMYK空間中進行。這才是色彩處理的最佳方案。因為印表機、照排機是以CMYK模式來表達色彩,所以在實際操作中,有不少操作者在編輯校正色彩時也習慣於在CMYK空間中進行。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它會引起色彩損失,在CMYK中操作也會使從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減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