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驚現減資!中融基金註冊資本縮水35%,控股股東頻「踩雷」

2020-12-28 新經濟e線

原創新經濟IP新經濟e線今天

「一夜回到解放前。」

新經濟e線獲悉,在經歷了2015年連續兩次增資以及2017年的第三次增資之後,中融基金註冊資本意外倒退到了2015年的水平。

據天眼查顯示,2020年12月23日,中融基金完成了註冊資本變更,公司註冊資本從11.5億元變更為7.5億元,大幅減資4億元,縮水幅度高達35%。

據中融基金工商資料表明,變更前的公司兩大股東中融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中融信託)和上海融晟投資有限公司(上海融晟)分別出資58650.0萬元和56350.0萬元,各持股51.00%和49.00%,變更後的出資分別減少至38250.0萬元和36750.0萬元,兩大股東持持比例未變。

不僅如此,中融基金全資子公司——中融(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註冊資本也於12月14日進行減資,其註冊資本從變更前的3億元降至2億元,大幅下降33%。

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公司出現減資現象實屬罕見。特別是資管新規之後,基金子公司更是掀起了一輪增資潮。而中融基金大股東現階段抽資不排除本身錢緊的可能性,只好「拆東牆補西牆」。

作為中融基金控股股東,中融信託近年來在二級市場投資頻頻「踩雷」。因融資方違約、未能支付債務等糾紛,中融信託被迫入主了多家ST公司。今年8月,中融信託還被深交所通報批評,因公司擬自行召集的*ST兆新股東大會不符合《證券法》相關規定。

旗下權益類現「短板」

據新經濟e線了解,在中融基金被股東巨額減資背後,公司權益類基金髮展緩慢,很難跟上監管風向。

今年12月22日,中國證監會黨委傳達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布置明年重點要抓好的工作。當中,證監會明確表示,推動加強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與資本市場的銜接,繼續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推動健全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長周期考核機制。進一步加強投資者保護,增強投資者信心。

從這一點來看,足見權益類公募基金在監管層心目中的份量。不過,就中融基金而言,儘管公司資產規模邁上了千億關口,但旗下權益類基金規模卻不足百億,公司投資「短板」盡顯。

Wind統計表明,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資產規模為1053.1億元,較今年上半年1091.6億元相比,第三季基金資產逆勢縮水約39億元,行業排名從38/141退後至40/141。截至2020Q3,包括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在內的股混基金規模僅94.6億元,佔比不到一成,僅錄得約9%。

來源:基金公告

新經濟e線獲悉,今年5月,中融基金就有一隻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募集失敗。中融鑫優創在提前結束募集的情況下,該基金卻因為未能達到募集下限,基金合同未能如期成立。該基金託管行為廣州農商行。

此前,中融鑫優創已於2020年3月30日開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為2020年6月29日。4月28日,公司決定提前結束該基金的募集,募集截止時間提前至2020年4月28日,即2020年4月28日(含當日)的有效認購申請將予以確認,自2020年4月29日起不再接受認購申請。

意外的是,據中融基金5月14日發布的公告稱,最終因中融鑫優創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的條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基金備案的具體條件為,基金募集份額總額不少於2億份,基金募集金額不少於2億元人民幣且基金認購人數不少於200人。

不僅如此,中融基金在最近一年裡還有多達5隻基金宣告清盤,品類分別包括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被動指數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被動指數型債券基金。

12月25日,公司發布中融中證一帶一路主題指數分級證券投資基金清算報告稱,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已於2020年10月21日表決通過了終止上市有關議案。該基金自2020年11月5日起進入清算程序。

另據中融量化小盤今年7月11日披露的清算報告表明,截至2020年5月17日(基金最後運作日),基金份額總額為1540萬份,基金資產僅1803萬元。按照基金合同規定,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後的對應日,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2億元,基金合同自動終止並按照本基金合同約定的程序進行清算且不得通過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延續基金合同期限。

在上述5隻清盤基金中,除了中融中證一帶一路以外,餘下中融增鑫一年、中融量化小盤、中融量化多因子、中融0-1年中高等級等4隻基金均因觸發合同終止條款而宣布清盤。其中,中融量化小盤、中融量化多因子2隻為主動權益類基金。

控股股東頻「踩雷」

值得關注的是,中融基金以及全資子公司雙雙曝出巨額減資事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凸顯了公司控股股東所面臨的窘境。因旗下信託產品頻頻暴雷,中融信託前後被迫受讓了多家ST公司的股份。

公開資料表明,中融信託前身為成立於1987年的哈爾濱信託投資公司,在2002年中植集團介入重組後,中融信託又經過多次股權轉讓,中植集團的持股比例曾一度高達67.69%。在2010年之前,中植集團一直主導著中融信託的發展。

2010年,經緯紡機以12億的交易價收購了中融信託36%股權,成為中融信託第一大股東,中植集團則退居第二大股東。目前,經緯紡機持股37.47%,中植集團持股32.99%。不過,中融信託仍深深地打上了中植系的烙印。在外界眼裡,中植集團對中融信託的影響更深,而經緯紡機更像是財務投資。

來源:*ST兆新公告

截至目前,在中融信託持有的ST公司中,*ST兆新面臨退市風險。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融信託持股8780萬股,位列公司第三大流通股東之位。*ST兆新截至12月25日的收盤價僅為1.10元。

12月18日,*ST兆新被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被執行標的超6億元人民幣。當前,公司被執行人信息5條,被執行總金額超7億元人民幣,2次列為失信被執行人。法律風險顯示,*ST兆新當前已2次被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公司及法定代表人蔡繼中已被限制高消費。

今年10月20日,中融信託推出的「中融-融雅35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出現違約,華普集團作為該信託計劃的融資人,因無法償還2.84億元債務被法院裁定將持有的ST昌魚8000萬股股票抵債過戶至中融信託。在完成相關股份過戶登記手續後,中融信託所管理的「中融-融雅35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將成為ST昌魚的第一大股東,持股15.72%。

二級市場上,ST昌魚12月25日的股價回落至2.60元。照此價格計算,中融信託上述持股已縮水至2.08億元,較一個月多前浮虧7600萬元。

當中,最慘的要數中融信託2017年受讓的尤夫股份(現ST尤夫)。在中融信託入股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尤夫股份和實控人則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後又因涉及民間借貸糾紛,尤夫股份部分銀行帳戶被申請凍結。「尤夫股份」淪為「ST尤夫」,從此股價便直線下墜。

其中,2018年1月17日至5月7日,ST尤夫創造了連續27個一字跌停的紀錄。同年7月6日,公司股價從2017年12月29日收盤的32元跌至6元,區間跌幅超過八成。截至2020年12月25日,ST尤夫進一步回落至4.46元。按當天收盤價計算,中融信託持股3061.3萬股僅今年來的持股市值縮水超1.3億元。

近日,中國信託業協會表示,在新冠疫情以及監管部門加大風險排查力度的影響下,信託行業中違約風險仍在持續暴露。今年以來,先後有安信信託、四川信託、新時代信託等多家公司接連被採取重大監管措施。

新經濟e線獲悉,在監管趨嚴和轉型壓力之下,信託公司為提高綜合競爭力和抵禦風險能力,紛紛謀求增資壯大實力。年內共計有12家信託公司增資總額超266億元,同比激增63%,創下近3年新高。在這一背景下,中融信託對中融基金的減資行為或許就不難理解了。

新經濟e線為界面JMedia聯盟成員,2019胡潤百富優秀財經自媒體,旗下有支付寶個人專欄「新資本論」。新經濟e線公眾號已入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新浪財經頭條、搜狐號、大魚號、百度百家、企鵝號、網易號、和訊名家、螞蟻財富社區、同花順同順號、招商銀行招財號等平臺

相關焦點

  • 密集增資3年後,這一資管行業首現公司減資...
    多位行業人士表示,目前基金子公司減資仍屬個案,可能是股東出於投資回報率和資金使用效能的考慮,也可能是為股權激勵做準備。而子公司新規疊加資管新規,讓近年來子公司行業出現大分化,主動管理業務轉型和公募REITs等業務契機,也可能讓部分子公司走出低迷。
  • 密集增資3年後,這一資管行業首現公司減資……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樹超在2017年密集增資三年後,2020年業務縮水嚴重的基金子公司首現減資的現象。多位行業人士表示,目前基金子公司減資仍屬個案,可能是股東出於投資回報率和資金使用效能的考慮,也可能是為股權激勵做準備。
  • 密集增資3年後,這一資管行業首現公司減資
    在2017年密集增資三年後,2020年業務縮水嚴重的基金子公司首現減資的現象。  多位行業人士表示,目前基金子公司減資仍屬個案,可能是股東出於投資回報率和資金使用效能的考慮,也可能是為股權激勵做準備。
  • 首家外資控股全資公募基金來了:貝萊德拔頭籌 註冊資本3億
    原標題:首家外資控股全資公募基金來了:貝萊德拔頭籌,註冊資本3億 摘要 【首家外資控股全資公募基金來了:貝萊德拔頭籌 註冊資本3億】據證監會官網顯示,8月21
  • 首家外資控股全資公募基金來了:貝萊德拔頭籌,註冊資本3億
    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由貝萊德金融管理公司(BlackRock Financial Management,Inc.)100%控股。貝萊德發言人對澎湃新聞記者回應稱,貝萊德已取得中國證監會批准於中國籌建基金管理公司,為中國投資者提供投資解決方案,幫助他們實現長期財務目標。
  • 工銀瑞信「消費女將」袁芳多隻基金踩雷匯納科技!
    而這其中,除去1隻股票型養老金產品外,另外4隻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均為袁芳。不得不說,工銀瑞信的袁芳在本次事件中可謂是「深度踩雷」者。但即便如此,袁芳2020年以來管理的多隻基金回報率接近以及超過60%。
  • 首家外資全資控股公募基金花落貝萊德公募基金業正式迎來內外資...
    基金行業迎來劃時代的事件,全球資管規模排名第一的貝萊德公司率先拿到首家外資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牌照。證監會網站顯示,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於8月21日獲核准設立,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由貝萊德金融管理公司100%控股。
  • 又一批私募被註銷,多家上市公司踩雷、20億基金違約!
    基金君發現,上海良卓資產及其子公司上海良杉資產,去年有多家上市公司、400多名投資者踩雷其票據基金,無法正常兌付,涉及20億左右。今年警方通報稱,其通過虛構銀行承兌匯票收益權轉讓、包裝發行私募基金產品的方式實施非法集資犯罪活動。
  • 信託公司全面剖析-中融信託
    中融信託股東之一的哈爾濱投資由哈爾濱市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100%出資成立;另一位股東安泰達商貿的實際控制人為武勇亮,傳聞系"中植系"成員之一;按資本來源劃分,中融信託國資控股59.00%,民營資本控股41.00%。 (二)、綜合實力 提及中融信託,"信託第一梯隊"、"央企背景"、"資本雄厚"等等標籤如數家珍。
  • 中融人壽斥資近35億連投兩家公司 上半年虧損2.11億
    信息顯示,新公司成立於9月23日,名為天津遠見共創三號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遠見共創三號」),兩家股東中融人壽出資15億元,持股99.93%絕對控股;遠見共創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見共創資本管理」)出資100萬元持股0.07%。經營範圍包括以私募基金從事股權投資、投資管理、資產管理等活動。
  • 華訊投資:如何識別值得「收費推薦」的公募基金 防止股票踩雷
    華訊投資發現,近年來,基金銷售市場上混雜了一些不良心的「賣家」,有些甚至打著私募基金的名義開展非法集資活動,基金銷售環節已成為投資者保護自身權益的第一個環節。如何識別值得「收費推薦」的公募基金,防止股票踩雷已經成了一眾投資者關心的問題。
  • 中庚基金2020年三季度報「新鮮」出爐 旗下基金年內多次「踩雷」
    中庚基金2020年三季度報「新鮮」出爐 旗下基金年內多次「踩雷」   年內權益基金髮行熱潮,中庚基金「顆粒無收」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髮行持續火爆,百億爆款基金、「日光基」亦是屢見不鮮,部分基金不得不通過提前結束募集、比例配售等方式限制發行規模。一些中小型、次新公募基金公司卻並未有所斬獲,如中庚基金。  且市場新發的爆款基金較多,「贖老買新」逐漸成為一種行業現象和趨勢。
  • 基金規模持續縮水,頻現離職潮,光大保德信何去何從?|基金
    基金規模連續縮水光大保德信成立於2004年,總部設在上海,註冊資本1.6億元,其中光大證券持股55%,美國保德信國際投資管理公司持股45%。依託於中國光大集團強大的實力和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豐富的國際經驗,光大保德信成為了中國第一批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中的一員,歷史上曾以權益類基金而聲名公募圈。
  • 巨星科技:參股子公司減資並轉讓其控股子公司部分股權
    減資完成後,杭州海潮不再系中策海潮股東,中策海潮的股權結構如下: 序號 股東名稱 出資額(萬元) 出資比例(%) 1 巨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155,000 44.29 2 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7,500
  • 首家外資獨資公募來了!貝萊德基金獲核准設立、註冊資本3億元
    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 劉宇陽)外資獨資公募再現新進展,首家公司花落貝萊德基金。8月29日,據證監會披露的最新信息顯示,8月21日,證監會發布關於核准設立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萊德基金」)的批覆。
  • 名為股東退股,實為公司減資,未經法定程序減資無效!
    法律知識要點:註冊資本對公司債權人的利益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資本不變是公司法的重要原則,主要就是基於對公司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當然,資本不變並不排除通過合法的程序減少註冊資本。根據《公司法》第177條第2款的規定,對公司減少註冊資本規定了嚴格的程序要求,主要有做出減資決議、通知已知債權人並在報紙上公告。債權人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內,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
  • 泓德基金新品首發 擬任基金經理另一基金傳出「踩雷」
    原標題:泓德基金新品首發,擬任基金經理另一基金傳出「踩雷」   12月18日,資本邦獲悉,本周周五市場1隻新基首發,泓德卓遠混合計劃募集截至日為12月22日,
  • 又一批私募被註銷 多家上市公司踩雷、20億基金違約!更有...
    基金君發現,上海良卓資產及其子公司上海良杉資產,去年有多家上市公司、400多名投資者踩雷其票據基金,無法正常兌付,涉及20億左右。今年警方通報稱,其通過虛構銀行承兌匯票收益權轉讓、包裝發行私募基金產品的方式實施非法集資犯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