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巨大消費市場吸引的Aldi(奧樂齊)借道天貓國際開始入華徵程,這是Aldi有史以來首次以電商方式進入新市場,也是首次試水亞洲。這家零售巨頭有哪些核心競爭力?又將在中國市場面臨哪些挑戰?我們不妨先一起來看看數據。
雖然我們習慣於說「Aldi」,但是事實上Aldi分為Aldi南方集團和Aldi北方集團,由兄弟倆分別經營,這兩家公司在法律和組織架構上都是獨立的。此次進入中國的為Aldi南方集團。
低價嚴選
國內有很多關於嚴選模式的探討,而Aldi在業內一直以其高效的嚴選模式著稱,是典型的折扣超市。與沃爾瑪的每日低價(EDLP)相比,Aldi採用的是一種「超低價」策略,基本上做到了同一品類的市場最低價格。Aldi的第一條核心商品力體現在品類選擇上,它只專注於最基本的日常食物和用品。相對於平價超市的30,000多個SKU,Aldi只有約1500個SKU,單個子品類商品只精選2到3個SKU,以此保證對廠家有議價權,也能把量做起來。這種模式體現在終端上,則為明顯的低價優勢。以美國市場為例,平價超市的毛利率22%-27%,Aldi的毛利率只有15%-19%。
(數據來源:Kantar Retail ShopperScape®)
在Aldi所有商品中,其自有品牌佔到了大約90%。品牌商只有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會被引入:1. 品牌具備Aldi自有品牌不具備的質量—大約只有8-12個SKU滿足這項條件;2. 他們能滿足Aldi供應鏈端對價格及效率的要求;3. 如果品牌商不具備前兩項能力,Aldi只會在有限的時間段內出售該商品。令很多品牌商困惑的是,Aldi基本上不需要品牌商提供任何營銷及產品創新上的支持,也沒有任何聯合商業計劃。
Aldi憑一己之力開創了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的自有品牌模型,並不斷被其它零售商模仿。憑藉一整套嚴謹驗廠驗貨體系,質量標準以及強大的購買力,Aldi能確保低廉的前提下,為消費者提供最具性價比的商品。
高效供應鏈
除了選品以外,Ald最大的競爭優勢在於其全球領先的供應鏈效率。與建立在「促銷體系」下層級眾多的供應鏈不同,Aldi通過直接跟工廠合作,省去了中間層級產生的費用。另一方面,SKU足夠少意味著單品採購量大、庫存少、周轉快,由此和工廠合作穩定性也更強。據了解,Aldi與工廠籤約,訂單周期一般都是10年。
進入中國
服務中產,高性價比或成為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Aldi就已經在慢慢調整市場策略,以吸引更多的非核心用戶,尤其是在進入新的市場時。通過觀察Aldi在英國市場上的打法,我們發現了最明顯的三處變化:從標準化到成功轉型多渠道發展、從有限分類到特選商品、從專注極簡化轉化為不斷給客戶帶來驚喜。
在Aldi天貓旗艦店裡,可以看到商品以凸顯健康、高品質的食物為主,包括麥片、奶粉、堅果以及葡萄酒。對比Aldi和其它天貓國際產品,會發現同類產品Aldi仍然是具有價格優勢的。比如以葡萄酒為例,ALDI 的葡萄酒在 40-80 元之間,Sainsbury『s 在 100-500 元之間,Costco在100-300元間。也就是說,雖然 ALDI 在中國服務的客群有提高(從在歐洲的平價變成在中國的新中產階級),但價格優勢仍是核心要素。Aldi中國執行總裁魏客禮表示,Aldi目前在中國市場上的目標客戶主要為1億的新中產,這些消費者不僅對品質有要求,對性價比也很有要求。Aldi在每一個SKU上做得足夠深,在供應鏈上端有很強的議價和品控能力,這對於其進入中國市場是非常重要的競爭力。
另外,在把控品質上面,魏客禮表示,Aldi把德國的專職科學家團隊帶到了中國,以確保在中國構建的質量保證體系,與全球其它地方具有完全一致的標準和要求。
跨境電商仍有痛點
在中國的線下渠道成本高昂,通過開店來覆蓋市場需要大量的資金與人力投入。在開拓中國市場的起步階段,憑藉中國成熟的電子商務市場,與完善、高效的物流行業合作來試探中國消費者的習慣與喜好,並控制運營成本不失為明智之舉。和眾多國外超市一樣,Aldi選擇借道電商渠道入華在情理之中。然而,「落地期」的Aldi,可能會對跨境模式更多依賴。它的標準化,以及國內對於跨境商品的諸多法規與政策限制,可能會增加其成本與不確定性,削弱價格相對優勢。
如何抓住「新零售」機遇
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十分發達,移動購物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具體體現在商品的豐富程度、商品價格、物流效率、高度社交化以及購物和支付方式的多樣性上,對於這些Aldi可能需要進一步摸索。
2017年被業內稱為「新零售」元年,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將是零售業新的突破點。中國本土企業與更早進入中國的國外零售商早已瞄準這一藍海並開始全渠道布局,Aldi如何抓住這個機遇,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