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行業有個特點,就是自身增強性,什麼意思呢?就是越多人使用,成本越低,越好用,從而吸引更多的人使用,直至到達行業天花板。
極限
比如,曾經的社交王者QQ,現在的社交王者微信,還有網際網路打車行業的王者滴滴,還有以前的淘寶網。都是曾經的寡頭格局。
然而,再厲害的網際網路應用,也總會有競爭對手出現,比如,拼多多踩著淘寶上位,抖音硬生生在BAT圍剿中打下一片江山,搶佔了不少微信的空間。
其實雙寡頭格局是非常有利於企業的,就拿我們比較熟悉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來說,可口可樂誕生之後,以其非同凡響的魔力迅速徵服了全球消費者,成為碳酸飲料市場的王者,而可口可樂也由此贏得了飲料日不落帝國」的讚譽。在可口可樂發明7年後,百事可樂也問世了,它由碳酸水、糖、香草、生油、胃蛋白酶 (pepsin) 及可樂堅果製成。最初是用於治理胃部疾病,1898年被命名為「Pepsi」,這也被認為是百事可樂誕生的日子。從此,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開始一場相持百年相愛相殺的交鋒競爭,百事可樂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日益壯大,最終形成了勢均力敵之勢。所以,我認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持久競爭中,沒有輸家,兩者都是贏家。
試想,如果可口可樂沒有對手,他們會認真的研究市場,研究消費者口味,並把服務做好嗎?自己的進步都是對手逼出來的。有競爭才會充分釋放自己的潛力,有壓力才能更好的進步。
還有我們國內的例子,王老吉和加多寶,兩個企業在相愛相殺中基本壟斷了涼茶市場。
網際網路企業甚至更加激烈一點,就支付領域來說,基本形成了支付寶和微信的雙寡頭格局;社交雖然是一家騰訊但也分為了QQ和微信,電商淘寶和拼多多,天貓和京東都是雙寡頭格局,最讓人遺憾的是滴滴和快滴。本來是很好的雙寡頭格局,但是兩者合併了,合併之後呢?
隨著滴滴開始在打車領域進行壟斷以來,各種在發展時期的小問題開始逐漸暴露。
司機人員由於業務版圖持續的擴張開始爆發式增長,同時素質水平也開始慢慢降低,而乘客由於在早期乘車的體驗過於良好,使得一部分乘客的心裡出現的不可控的膨脹,將司機的高水平服務當做理所應當的事情,稍有不合心意便有小情緒,司機乘客的矛盾開始凸顯。
而滴滴此時正在為自己登上「皇位」而沾沾自喜中,尚無法顧及這些「小事」。
在打車行業混戰結束後,滴滴在尚未整合業務水平及完善相關制度時便開始了「回收成本」之路,減少司機補貼讓司機措手不及,司機們紛紛開始抱怨有情緒,而這股情緒,自然而然的便轉移在了用戶身上,另一方面,打車的價格不斷升高又引起了用戶的反感,讓用戶和司機都產生了一種卸磨殺驢的感覺,這種情緒極大地加劇了用戶與司機的矛盾。
滴滴竟然從屠龍勇士(顛覆計程車市場)變成惡龍了。司機和用戶都對滴滴開始反感。
網際網路行業還有一個特點,品牌和口碑來的快,但去的也快,這點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體會,滴滴也是一個例子,剛開始的時候口碑槓槓的,隨著各種補貼的下降,司機和用戶都覺得滴滴太黑了。司機賺錢少,用戶花錢多,滴滴中間收那麼多費用,居然年終一算還是虧損,簡直不可思議。
另外,別看現在阿里和騰訊那麼火,口碑那麼好,一定要做好內功,要不然品牌和口碑會在你還沒意識倒時候就崩潰,百度就是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