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第一部一樣,在影院裡觀看《冰雪奇緣2》的體驗依然震撼,既對編劇超凡的想像力讚嘆不已,又對電影中的配樂刮目相看。民謠,兒歌,流行,電子樂,純音,搖滾,交響,歌劇,阿卡貝拉……還有什麼音樂是冰雪奇緣不敢玩的?這絕不止是在看電影,同時也是在聽一場絕妙的音樂劇。
24號那天看完電影,在出口處放還3D眼鏡時,恰好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女孩一臉不滿地的向媽媽抱怨,「為什麼這次艾莎沒怎麼跺腳出冰呀?」果然,在小朋友眼裡,還是覺得第一部更過癮一些。
跟上面這位小影迷一樣,對這部迪士尼六年磨一劍的熱門續集,有不少人紛紛表示內心拔涼。儘管特效同樣炫酷無匹,內地票房3天爆收近4億元,但在豆瓣上,冰雪奇緣2的評分已迅速跌到了7.3,而第一部的分數還停留在8.3的高分。
人們對第二部不滿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劇情不夠流暢,看著亂糟糟,二是一言不合就唱歌,音樂太多了。甚至聽到有人說,在音樂面前,劇情已淪為配角,怎麼看怎麼像大型MV。
成蹊的觀影感受卻有點不太一樣。
就劇情來說,第二部的完成度很高,並沒有敷衍吃老本,不僅對第一部的承接不顯突兀,而且不落俗套想像大膽,無論是去探查北方秘密的主線,還是父母相識、祖父犯錯、姐妹歸屬、克裡斯託夫求婚等支線,情節都非常飽滿,而且內藏著頗多隱喻,關於劇情細節就不過多透露了。公平地說,在冰雪奇緣2上,迪士尼並沒有陷入續集必敗的魔咒。
圍繞冰雪奇緣,不可能少了音樂的討論,畢竟這是一部奇幻歌舞動畫片。冰雪奇緣的編劇兼導演珍妮弗·李曾明確說過,這是一部將音樂與故事融合,並用音樂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的電影。也就是說,導演本來的初衷就是讓音樂去銜接去貫穿去表達,所以,那些指責音樂太多的觀眾顯然就沒什麼道理了。
看到很多人吐槽冰雪奇緣2的配樂記憶點不強,「洗腦」程度不高,聽上去不易接受。我想說句得罪人的話:不要草率地把你覺得不順耳的音樂歸類為難聽,也許多聽幾次之後,你就會改變之前的看法,深深喜歡上也說不定。
羅伯特·洛佩茲和克裡斯汀·安德森·洛佩茲這對黃金搭檔繼續承擔為冰雪奇緣2創作音樂的重任,雖然之前自己親手寫出的現象級神曲「Let it Go」太難超越,但洛佩茲夫婦依然信心十足。這可不是盲目自信,除冰雪奇緣外,過去他們還曾在多部影視劇中展露過傑出的音樂才華,如《尋夢環遊記》、《小熊維尼》、《辛普森一家》等。
誠然,冰雪奇緣2的電影配樂不如第一部那麼膾炙人口,也不太可能再出現像Let it Go這樣的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但這並不代表其中的音樂作品不夠優秀。
洛佩茲夫婦:「我們把迪士尼這條大船開去了挪威和冰島,感受著那裡的地形、冰川和森林。這次旅行讓我們深受啟發。在第一部中我們用愛與恐懼的博弈詮釋家庭和愛的主題,而在第二部中我們則抓住了改變和成長這兩點去講述一個有關愛的故事。」
什麼樣的電影配樂才算得上出類拔萃?在成蹊看來,至少要滿足這幾點:緊貼劇情發展,活化人物性格,烘託氛圍情境,帶動觀眾入戲。音樂,是電影的情緒線。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去衡量,冰雪奇緣2的音樂可不只是出色那麼簡單。不信,你聽聽看。
Vuelie
未進入正片前,大熒幕上迪士尼的城堡和經典卡通形象一一閃過,最終落在一片晶瑩剔透的雪花上。耳邊這首北歐風情的民歌響起,讓人情不自禁墮入其中,磅礴和激動、感恩和讚美、滄桑和粗獷、純淨和自然……果然如洛佩茲夫婦所說,冰雪奇緣2的音樂靈感多來自北歐大地。
用Vuelie來做序章歌曲再合適不過了,在開篇處即點明本集故事將直指北方。它是北地人哼唱的歌謠,也象徵著起點處的神秘之音。沒有任何樂器,只有男聲和女聲抑揚頓挫地合音,極為簡單的語言卻能接連送出一波波腦皮層共振體驗,莊嚴、純淨和自然在高潮部分的人聲中交匯,許多積極的情愫在一瞬間便油然而生了。
Introduction
緊隨Vuelie出現,延續感十分強烈,負責承上啟下。在這一分鐘裡,女聲的吟唱成了主導,緊扣冰雪姐妹的女性題材。主旋律不變,經過重新編排後,加入了電子元素和管弦樂,它裝載著孩童式的幻想,也隱藏著大人世界裡的莊重威嚴。有人說聽完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完全同感,就是這樣的感覺,直插心靈。
還沒開演就已經先聲奪人,既讓觀眾勾起了第一部的回憶,又是連接第二部的橋梁,無比震撼。結尾部分的旋律是第一部裡那首經典兒歌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的緩慢版,回憶瞬間飛回6年前,似乎安娜調皮的樣子就近在咫尺。
Into the Unknown
該曲為冰雪奇緣2的主題歌,由伊迪娜·門澤爾和奧羅拉·艾克尼斯聯袂演唱,挪威女歌手奧羅拉演唱的部分正是第二部裡無處不在的像魔咒一樣的召喚之聲。成蹊特意去查了一下,奧羅拉的演唱名為Kulning唱腔,是中世紀牧羊女呼喚羊群時所用的歌聲,空靈悠揚婉轉高亢,仿佛是原生於自然界的聲音。
與第一部的主題曲Let it Go相比,Into the Unknown融合了歌劇和交響的元素,旋律起伏也更大,所以很多人覺得聽不慣了。音樂欣賞有很多突破關口的臨界點,從不太線性的作品中聽到美感和內涵,是眾多臨界點裡非常重要的一個。這首歌恰好可以用來練耳,體會演唱者的情緒變化和樂器氛圍是重點。
拿出勇氣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是這首歌的核心所在,那麼你有勇氣去突破自己頑固的欣賞習慣麼?
Show Yourself
艾莎的蛻變之歌,也是整個第二部裡最像Let it Go的作品。冰冷的鋼琴,冰冷的旋律,冰冷的人聲,時刻呼應著冰雪主題和艾莎的心情。人聲演唱動情走心,由傾訴到質疑再到放飛,情緒逐層升級直到徹底爆發,在旋律的推進中依然穿插使用了召喚之音。
這首歌的重心在後半程,演唱和編曲輸出了極大的力量,有摧枯拉朽的味道,意在突出自我頓悟那一刻的感受。這世上,還有什麼比找準自己的定位更值得慶賀的事麼?Show Yourself幾乎也讓人預測到了影片的結尾,艾莎不會停在原地,她會去她該去的地方。
All is Found
一首深沉的民謠,主唱凱茜·馬斯格雷夫斯。歌裡有安娜父母曾唱過的搖籃曲味道,歌裡預設了所有疑團的答案。清脆的木吉他和乾淨的人聲讓人情不自禁地靜下來用心傾聽,懷念、憧憬和悲傷從旋律間滿溢而出,伸手去接,卻只得一片虛無。
「承載著回憶的河流」一句,呼應著影片裡雪寶奧拉夫一直碎碎念的「水是有記憶的」。
父母唱著它,哄姐妹倆安然入睡。姐妹唱著它,去探尋父輩們的愛恨情仇。一切都和愛有關,一切都要靠愛去解鎖。
Lost in the Woods
一首意料之中的流行搖滾情歌,由喬納森·格羅夫演唱。無論是旋律、節奏和歌詞,還是整體營造的畫風,都帶著濃濃的80年代印記。有些人說一下子想起了Westlife和Backstreet Boys,嗯,的確如此。
The Next Right Thing
迷茫之際,下一件正確的事該如何做?艾莎出事了,奧拉夫融化了,克裡斯託夫不知去向,在任何瀕臨絕望的考驗面前,堅強的小安娜從不會輕易認輸。與艾莎的冷傲強大相比,一身陽光的安娜同樣俘虜了N多影迷的心,為她最後封王打下了堅實的觀眾基礎。
大提琴的壓抑陰鬱與鋼琴的明淨透亮相對,管弦樂的沉重悲涼和克裡斯汀·貝爾嗓音的倔強悲壯相對,這首歌將安娜的性格特徵再度成功強化。即使面對再大的磨難,她照樣不會皺一下眉頭,善良和正義從來都不在嘴上,而在手中、腳下和心裡,她不懂得放棄一詞如何拼寫,她只知默念人定勝天愛意永恆。
安娜成長了,也長大了。
除了上述幾首作品,那些偶爾出現的背景純音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火精靈和大地之子的配樂,就連笑料大王奧拉夫送出的When I am Older都妙趣橫生可圈可點。有好幾首歌詞裡都內置了不少金句,頗有點哲學氣息。其他音樂,就不在此一一列出了。
導演珍妮弗·李:「這是一個充滿感情的故事,想把家人之間的故事講好,想紮根於角色,突出強烈的掙扎,歌曲是最好的方式,通過音樂去表現這些效果會更好。」
冰雪奇緣2中,音樂所佔的篇幅是長了點,歌曲數量也多了點,但是並沒有平庸乏味的作品,相反都是精緻動聽的好歌。這些音樂與劇情和人物緊密相扣,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洛佩茲夫婦的作品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能不能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觀影的過程中,音樂與畫面結合後深深地觸動了我,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