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暑假來了!
對於許多網友來說,有暑假可過的日子,已經過去挺長時間了。想當年,有些人的暑假屬於《還珠格格》《小魚兒和花無缺》《家有兒女》,有些人的暑假屬於《柯南》《變形金剛》《聖鬥士》,有些人的暑假屬於《舒克和貝塔》《小龍人》《黑貓警長》……
還有這樣一些觀眾,他們兒時的暑假,是在一隻藍色湯姆貓和黃色傑瑞鼠的追跑打鬧中度過的。
提到《貓和老鼠》(Tom and Jerry),這恐怕是中國觀眾最了解與喜愛的動畫片之一。
《貓和老鼠》是由威廉·漢納和約瑟夫·巴伯拉,於1939年5月8日創建的美國動畫系列短片。自然界中的貓和老鼠有一種恃強凌弱的殘酷,但在我們熟悉的動畫片中,這種殘酷完全消弭於無形,湯姆和傑瑞,更像是一對矛盾多多的同居房客,稍有不合就互相紛爭,以各種惡作劇來發洩自己對對方的不滿。湯姆仗著體型往往是追逐的主動方,而傑瑞則人小鬼大,對於惡作劇的運用更有天才想像力。
雖然這種你來我往的爭鬥經常搞到慘不忍睹的地步,但我們都能發自心底的相信雙方絕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傷害。在前一個鏡頭中被壓扁,打碎,燒焦,甚至死後升上天國,後一個鏡頭中又會活靈活現的一躍而起,繼續更瘋狂的追逐。
正是這種無敵式的處理,才讓我們一方面滿足了在熒幕上看到瘋狂破壞的欲望,另一方面又不會有任何暴力的感覺,只覺得輕鬆好玩。這兩個傢伙雖然個頭都不大,但是論起在毀壞東西的數量,小哥倆想必在所有動畫片中都是名列前茅。
《貓和老鼠》在1970年首次引進時中國臺灣地區時,臺視曾將其暫時譯為「妙妙妙」(喵喵喵?),後來華納家庭娛樂在臺灣地區發行的DVD翻譯作「湯姆貓與傑米鼠」。中國大陸各電視臺於1980年代播出時,曾經將其譯作「託姆與小傑瑞」,南方電視臺曾經將其粵語版譯作「著魔的貓」。
乍一聽,你也許以為《貓和老鼠》是在電視上播出的超級長壽(就像《家有兒女》那樣一拍300多集)的動畫片,從80多年前一直演到現在,小時候怎麼看也看不完。實際上,很多人小時候在央視上所看到的,一共大概不到200集。
可能很多小觀眾當年會有疑惑,為什麼「總是播不完」的《貓和老鼠》動畫片裡,兩位主角的樣子還變來變去?
因為這個IP經歷了不同時期,不僅角色畫風不同,性格不同,創作團隊不同,還經歷了一些由於歷史原因所進行的修改。最重要的是,理論上來說,《貓和老鼠》並不是電視劇——而是在院線中放映的短片電影。
漢納-巴伯拉時期(1940年-1958年)
1940年到1958年,兩位
《貓和老鼠》的創始人
威廉·漢納和
約瑟夫·巴伯拉,為米高梅製作了114集《貓和老鼠》短片電影——不是電視劇,他們為此獲得了七個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獎項。
1940年代初期時,湯姆看上去更像一個真實的、四腳著地的貓,多年以來,它的身體形態發生了顯著變化。湯姆開始變得越來越貼近直立行走,更「擬人化」,相比之下,傑瑞的設計僅在面部、身形有微小的變化。
說到《貓和老鼠》,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配角,就是永遠只聞其人、不見其廬山真面目的「兩隻鞋太太」,她是一位肥胖的中年黑人婦女,大多數情況下,她也是湯姆的主人。她經常會使用暴力來解決由湯姆與傑瑞產生的混亂。
有趣的是,湯姆和傑瑞在短片裡很少說話——就算偶爾有聲音,也(為了省錢)是由漢納和巴伯拉兩個人配音的。
吉恩·戴奇時期(1961年-1962年)
在米高梅卡通工作室於1958年關閉後,米高梅與導演
吉恩·戴奇重啟了系列,和東歐的動畫製片廠倫勃朗電影籤約,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製作了13集 《貓和老鼠》短片電影。
與精緻的漢納-巴伯拉短片相比,戴奇的短片顯得背景更簡單,角度更奇特,更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用《紐約時報》的話來說,「捷克版與原版《貓和老鼠》卡通並沒有什麼共同點」。比如說,漢納-巴伯拉的短片通常發生在後院裡,而戴奇的短片則選擇了更具異國情調的地方,像19世紀的捕鯨船、奈洛比的叢林、古希臘上城或者美國西部。
為了避免與蘇共聯繫起來(年代特色),戴奇把短片的製片人名單中的名字,都「羅馬化」了(例如Vaclav Lidl變成了「Victor Little」,換句話說就是聽上去不像蘇聯人而是像美國人了)。
戴奇的短片獲得了商業性的成功,1961年,《貓和老鼠》成為當時票房最高的動畫短片系列。但是,與漢納-巴伯拉短片不同的是,戴奇的短片沒有被提名過,也沒有獲得過奧斯卡獎。
回想起來,人們當時認為這些短片是《貓和老鼠》系列中最糟糕、最奇怪的。儘管面臨了不少批評,但仍然不能否認,戴奇的風格因離奇和超現實手法,對《貓和老鼠》所產生的影響。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米高梅在1940-1967年間出品的161集短片,都屬於電影,因為均有美國電影協會MPAA的分級。
值得一提的是,戴奇導演今年4月13日剛剛去世,享年95歲,無數內地媒體都在發表類似於「我們的童年又少了XXX」之類的緬懷報導。然而1989年,《貓和老鼠》首次出現在中國內地小熒幕上的時候,32集的《託姆與小吉瑞》並未包含戴奇導演的作品,主要還是最老版的漢納-巴伯拉兩位黃金搭檔的作品。
戴奇導演在《貓和老鼠》這個引進的作品內容上,和我們童年幾乎沒有太多的交集。
查克·瓊斯時期(1963年-1967年)
從華納兄弟動畫部跳槽過來的
查克·瓊斯,與夥伴萊斯·高盛一起創立了自己的動畫工作室「孿生塔12工作室」(後來改名為米高梅動畫/視覺藝術)。自1963年開始,瓊斯和高盛繼續製作了34集《貓和老鼠》短片,都有瓊斯鮮明的迷幻抽象風格。
瓊斯的招牌幽默,使他的動畫片在角色個性和故事情節上更受青睞。角色外觀略有變化:湯姆的眉毛更濃厚,皮毛從藍色變成灰色,耳朵更尖尾巴更長,而傑瑞的眼睛和耳朵也都變大了。
雖然普遍認為瓊斯的短片被比戴奇的更好,但他們的成功,是在不同領域的不同角度。米高梅在1967年停止製作《貓和老鼠》,隨後瓊斯把目光轉移到故事片上。
《貓和老鼠》電視熱播
1965年起,漢納-巴伯拉版本的《貓和老鼠》在經過大量改動後,開始出現在電視熒幕上。團隊更改了不少含有「兩隻鞋太太」這一角色的劇集,並對相應的場景進行了修改。
在大多數劇集中,這一角色由原先的黑人改成了愛爾蘭白人,還刪掉了許多暴力情節。後來在卡通頻道和迴旋鏢中播放的版本裡,兩隻鞋太太進行了重新配音,去除了一些黑人常用的俚語和說話方式。
第二次漢納-巴伯拉時期(1975年-1977年)
1975年,《貓和老鼠》與「貓和老鼠之父」漢納和巴伯拉重逢,每個星期六上午,電視上準時播放
《新版貓和老鼠》。傑瑞現在開始戴紅領結了,為了滿足兒童觀看電視的要求,漢納-巴伯拉不得已放棄了貓和老鼠追逐打鬧的場面,讓貓和老鼠成為了好朋友。
飛美遜時期(1980年-1982年)
飛美遜工作室與米高梅電視也聯合製作過《貓和老鼠》電視劇,他們的版本
《貓和老鼠喜劇秀》於1980年首次亮相,也包含有著強烈性格特徵的角色。飛美遜的版本和第二次漢納-巴伯拉的「兒童友好版」劇集有明顯不同,湯姆和傑瑞又開始追逐了,不過是以更「 鬧劇 」的幽默形式。這形象很像1975年的版本,同樣也受到觀眾的好評。
1991年,央視版再次引進了約130集的大雜燴版《貓和老鼠》,這裡面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前57集主要是由早年的米高梅版、1975年「第二次漢納-巴伯拉」時期電視臺專屬版,以及1980年飛美遜的「外包」版。
這裡再次解答了,為何觀眾會覺得貓和老鼠的模樣總是變來變去。
《貓和老鼠》的新主人
1986年,米高梅被特納廣播電視臺(TBS)的創始人泰德·特納收購,收購後保留了米高梅1986年以前的電影庫,從而使《貓和老鼠》成為特納娛樂的財產,隨後幾年在TBS等有線電視臺上播放。
第三次漢納-巴伯拉時期(1990年-1994年)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視行業最大的發展趨勢,是將經典卡通形象推陳出新,特納娛樂和漢納·巴伯拉工作室(1991年賣給特納),於1990年3月2日製作了
《小貓小鼠》(又譯《Q版貓和老鼠》),在英國福克斯兒童動畫播出。
這裡互相追逐的湯姆與傑瑞都更「小」,與1975年的「第二次漢納-巴伯拉」時期一樣,傑瑞還戴著他的紅色領結,湯姆現在則戴著紅色帽子。斯派克和他兒子泰克(就是那對兒鬥牛犬父子)現在有對話了!時常穿插出現在各劇集中。
央視引進版的《貓和老鼠》從第58集起,就變成了耳熟能詳的1990年《小貓小鼠》。特別要提醒的是,當年引進的《貓和老鼠》不僅在版本上混亂,而且出於某些原因,片頭片尾的拼接組合也不足為奇。
1996年,時代華納收購了特納娛樂,《貓和老鼠》現在是華納的了!
華納兄弟時期(2006年至今)
2006年上半年,華納兄弟動畫公司製作了名為
《貓和老鼠傳奇》的新電視劇系列,一共13集,每集半小時,每集包括3部短片。這是《貓和老鼠》電視史上,第一次採用了原始的經典短片風格,還輔以「鬧劇」的形式,播到2008年被砍了。
卡通頻道於2012年1月開始重播《貓和老鼠傳奇》,隨後播出了名為
《貓和老鼠2014》的第二個系列,每集2個短片,每個短片11分鐘,也試圖保持原始電影短片的外觀和核心角色。新劇集其中幾集讓湯姆和傑瑞來到了當代環境,講述了新故事,有時還將角色重新定位到更夢幻的世界中,包括中世紀城堡與瘋狂科學家的實驗室等等。
後來無論是電視臺重播,還是發行的DVD中,一些劇集都進行了重製,包括多次出現的黑人角色「兩隻鞋太太」,以及「塗黑臉」假扮黑人的橋段(可類比於比劃眯眯眼象徵亞裔)、黑人食人族的情節、吸菸鏡頭等等,要麼刪去部分爭議鏡頭,要麼重新設計及繪製人物形象,要麼如前文所提到的重新配音。
中國特色的湯姆和傑瑞
《貓和老鼠》不僅在中國內地電視臺上播出時飽受歡迎,進入21世紀後,為了發行VCD,竟然被改編出了多個方言版本,再次紅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從四川方言版開始,在全國引發了一場以方言改編《貓和老鼠》的熱潮,之後出現了貴州方言版、東北方言版、河南方言版、唐山方言版、濟南方言版、青島方言版、蘭州方言版、上海版、天津版……
各種經典的《貓和老鼠》方言版本,通過本土化的語言編排,富有鄉土氣息的臺詞設計,為各地的人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只屬於本地人的歡樂。許多地縣級的電視臺,也開始播出經過當地方言配音的《貓和老鼠》,這部老動畫的畫面沒有任何改變,卻在中國煥發了第二春。
而更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方言版本中,湯姆和傑瑞的名字都被改成符合當地特色的名字了,比如說:
四川話版本中,湯姆和傑瑞分改成了「假老練」和「風車車」;
東北話:「二尕子」和「小不點」;
雲南版:「大洋芋」和「小米渣」;
河南版:「孬蛋」和「小精豆」;
唐山版:「大地瓜」和「小不點」;
陝西版:「二蛋」和「淘氣」;
北京版:「貓大頭」和「鼠丫丫」
有沒有遺漏你的家鄉?歡迎補充。
??
不過給《貓和老鼠》寫臺詞配音,也不是中國的特產,事實上動畫大國日本,也在播出《貓和老鼠》的時候,找來聲優配音。一開始,針對「配音版」《貓和老鼠》還有些爭議,認為湯姆和傑瑞一旦開口說話,就違背了原始動畫創作的初衷,不過後來VCD這種模式自己都漸漸消失了,爭議自然也就偃旗息鼓。
直面爭議
在《貓和老鼠》的合集DVD中,黑人女星
烏比·戈德堡援引了華納兄弟的說法,聲稱動畫片中含有可能會有冒犯性質的內容,並強調它們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錯誤的:
「你將要看到的動畫內容,是它們那個時代的產物。它們描繪了當年美國社會中,非常常見的種族偏見現象。這些描繪當年是錯誤的,現在也是錯誤的。動畫片中的內容反映的不是華納兄弟對於當今社會的看法,它們按照原樣被播出,因為如果不這樣(比如打碼、刪減),就相當於說這些偏見從來沒有真實存在過。」」
就以此結束本文吧。
(本文部分內容援引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