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經常會用一些意象來代表詩人想要抒發的某種情感,而這些意象,尤其是一些特定的意象,它們都會有固定的意義。我們從這其中的固定意義中去了解,可以窺探到千百年前詩人在作詩的過程中,他經歷了什麼,他有什麼樣的情感。
就像明月,可以代表故鄉,望月,代表著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可以代表慢慢人生長河,對人生的探究與思索;還可以代表文人們的一種詩意情懷,用月代替自己孤獨寂寞,或是懷才不遇之類的情感。而在自己的詩詞中經常提到明月的,想必大家會立馬想到的詩人就是李白了吧。
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首詩,就是李白的《月下獨酌》。從詩歌的題目,我們可以了解到,這首詩歌是關於望月與飲酒。而其中就寫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明明有一壺好酒,卻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自喝著。但後面就接著寫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前面點明只有一人獨酌,後面舉杯之後,卻又成了三個人一同喝酒。
那這時候,大家要問了,這裡的「三人」是誰?為什麼會出現三人?是李白一人飲酒醉了嗎?有人就解讀說,其實三人指的是人與影子,也就是李白自己及自己的影子,加上倒映在酒杯中的倒影。雖然這樣說也合理,在月光的照耀下,地上、水中都出現了影子,也實屬正常。
但是,這樣一解釋,它顯示出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而且跟前面的舉杯邀明月銜接不上。所以應該是另外的一種解釋。既然詩人能夠做出舉起酒杯去邀請明月與自己一同喝酒了,那麼,明月這時候在詩人的眼中,就是被當做人了。而對影成三人中的對影,正是指的月光映照下的自己的影子。
那麼,這樣一來,舉杯邀明月,對影就成三人了。所以這裡面的三人,就是李白自己,加上自己身下的影子,還有明月。再結合上前面我們對明月這個意象的解讀,就可以把它們很好地銜接在一起了。因為只有一壺酒、一個人,於是邀請了其他的物品來當成人,結合上明月代表的孤寂落寞,就貼合上了。這裡,我們這樣一解釋,是不是就非常好理解,而且讓詩歌讀起來也更加有趣味。詩歌並非枯燥無味,古代人書寫的文章,用另外的一種方式來探究,也可以是趣味十足的。那你對於這首詩,還有什麼不同的見解,歡迎留言告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