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對於電商,感情複雜。
近期,這家巨頭再次布局該業務,對小鵝拼拼、微信小商店進行升級,QQ惠購、直播購物等產品進入內測。
事實上,電商對於騰訊,是誘惑,也是傷痛。早在2010年,騰訊就已進軍電商,那時,京東還未做大,包括QQ網購,拍拍網以及後來控股的易迅網。甚至在2012年,騰訊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中,專門成立騰訊電商控股公司(ECC) ,不可謂不重視。
但結果慘澹。騰訊電商業務毛利率僅 5%-6%,收入佔比在 2013 年的時候達到 16%,卻不能貢獻明顯利潤。
更重要的是,相對高速發展的京東,電商業務看不到希望,由此,騰訊選擇甩包袱。2014年3月,騰訊與京東達成合作,以2.14億美元+QQ網購+C2C拍拍網+少量易迅股權獲得了京東IPO前的15%股份,也宣告著騰訊徹底退出電商。
關於騰訊敗走電商,因素是多重的。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在最近出版的新書《價值》中解釋,做虛擬商品的騰訊,缺乏庫存管理能力,這是失敗重要因素。「騰訊本質上在做虛擬商品,不涉及庫存或盤點。但面對庫存商品的時候,騰訊需要擁有一系列生產、製造及供應鏈管理的能力。如果騰訊非要做電商,基因裡卻沒有庫存管理能力,那麼它很難殺出重圍。而京東的突出優勢就在於,能夠創造並管理一套完整的訂單生產、倉儲管理、銷售配送的生態系統。但是,京東的基因裡缺少 『移動端』,偏偏電商的入口很大程度上在於 『移動端』。恰好騰訊手裡有移動端,騰訊的社交、遊戲等在移動端均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張磊稱。作為騰訊與京東的早期投資人,他撮合了兩家結盟。
「騰訊早期被投資人稱道的,是它運用網際網路工具構築了社交生態系統,並在此系統上創造出豐富的虛擬產品。在一段時期內,封閉的生態能夠增加用戶黏性或提高轉換成本,從而幫助企業打造競爭壁壘。但是,網際網路的根本屬性是共享、開放和包容,企業尊重這種網際網路精神,才可以實現更高層次的創新。」張磊還分析。
另一頭,拋開投資人視角,從微觀看,也能解釋騰訊為何折戟電商。「騰訊不懂零售,過度專注於產品設計,並不適應當時市場。內部賽馬機制反而消解了本身規模優勢,電商需要形成合力。」有騰訊前員工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他此前是易迅員工,經歷了騰訊入主易迅全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時至今日,騰訊保持著對京東的影響力,高瓴資本則在逐步減持。據京東財報,截至2020年2月29日,劉強東直接持股為15.1%,還擁有的Fortune Rising Holdings Limited的投票權,劉強東共有78.5%的投票權。騰訊持有17.8%股權,及4.6%的投票權,為京東第一大股東。沃爾瑪為京東第三大股東,持股為9.8%,擁有2.5%的投票權。
2018年7月,高瓴資本從最高持有接近1.6億股京東的流通股減持到2100萬股京東股票,持股比例進降低至1.45%,退出了京東主要股東行列。2020年8月14日,高瓴資本公布的第二季度的美股持倉情況顯示,減持京東409.46萬股,同時,加倉阿里195.04萬股。
責任編輯 李劍華 實習生 李各力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