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2020-12-24 澎湃新聞

薛宇 返樸

呂克·蒙塔尼究竟在做什麼?

呂克·蒙塔尼有沒有做偽科學?

呂克·蒙塔尼什麼時候開始做偽科學?

呂克·蒙塔尼是不是從事偽科學多年?

撰文 | 薛宇

4 月 16 日,法國病毒學家呂克 · 蒙塔尼(Luc Montagnier)在一次電視節目中發表極具爭議的觀點: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是人為的,而病毒是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洩漏的。這一觀點旋即被歐洲同行駁斥,其錯誤之處也有一些文章科普過(可參見筆者博客),在此不再贅述。本文想說的是,蒙塔尼曾在 2008 年因首次分離愛滋病毒而獲得諾貝爾獎,然而獲獎後不久就深陷「偽科學」的輿論泥沼,這也讓他備受學界質疑。

本篇試圖回答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呂克·蒙塔尼究竟在做什麼?第二,他有沒有做偽科學?第三,他什麼時候開始做偽科學?第四,他是不是從事偽科學多年?

我們先講第一個問題。第一,呂克·蒙塔尼發表論文超級不喜歡用email作為通訊方式,用他的Hotmail郵箱來檢索PubMed資料庫只能檢索到兩篇論文;第二,呂克超級喜歡當論文的第一作者;第三,我能查到的、他是通訊作者並且研究的是他本行HIV的論文,最後一篇於1997年發表在《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報導了一位血清學檢測呈陰性的HIV患者,通訊方式給的是郵寄地址,沒有email;第四,呂克最後一次參與HIV的研究工作,是2007年發表在《Biochemical Pharmacology》上講利用幹擾素貝塔抑制HIV複製的論文,呂克是作者之一。

2009年,呂克·蒙塔尼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期刊上發表了兩篇轟動全球的重量級論文,第一篇論文報導某些細菌的DNA序列在高度稀釋後的水溶液裡能夠產生電磁信號,第二篇論文報導在經過抗病毒藥物治療之後、體內已經檢測不到HIV的患者血液裡,仍然能夠檢測到HIV釋放的電磁信號。這兩篇論文立即奠定了呂克·蒙塔尼作為當代第一偽科學(Pseudoscience)大宗師的地位。這兩篇論文看題目估計大家雲裡霧裡的:DNA產生不產生電磁信號,跟偽科學有什麼關係?

這話說來就長了。1988年,法國科學家Jacques Benveniste研究組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報導了能夠通過結合IgE誘導人類嗜鹼細胞脫粒從而釋放組胺的抗血清,在無限稀釋(100~10120)直到抗IgE分子已經不存在後,仍然能夠誘導嗜鹼細胞釋放組胺。Jacques指出,要達到這樣的結果,秘訣就是在稀釋的過程中要「劇烈的震蕩」(Vigorous shaking),這樣就可以把生物的信息傳遞到水中。這就是偽科學史上最暗黑之一的「水之記憶」(Memory of water)。水之記憶是順勢療法(Homeopathy)的兩大理論基礎之一,另一個是「同類治同類」,指的是如果一種物質能夠促使健康人產生什麼樣的症狀,那麼它就可以治療有這種症狀的患者。舉個例子來說,兩斤二鍋頭下肚基本上你就躺那裡神志不清了吧?這就對了,以後神志不清的時候就往死了灌二鍋頭,保證立馬就清爽了。別著急,沒完呢,順勢療法的另一個理論叫「最小濃度定律」,意思是治療的時候濃度一定要玩命的稀釋直到藥物不存在未知。也就說神志不清的時候,兩斤二鍋頭要無限稀釋到沒法檢測到乙醇分子才有效。聽到這兒估計你就暈乎了:那不就是喝白開水嗎?水之記憶告訴大家:當物質溶解到水裡之後,就可以作為模板來改變水的電磁特性,所以水就不再是水了,而是有了記憶的水。

這樣問題就來了:Jacques Benveniste何許人也,咋能在《自然》發偽科學的文章呢?因為Jacques不是一般人,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他50歲也就是1985年前後有傳言說他有可能會拿諾獎,當然他這個發現肯定是真諾獎級別的。一個諾獎級別的大牛發篇《自然》不是多難的事情,對吧?專業編輯們又看不懂做得究竟是什麼,怎麼可能想到這樣的學者居然發偽科學?得,文章發表了之後那就亂套了。一個很有可能拿諾獎的頂級科學家做偽科學,此事如何處理?

1989年法國國家健康和醫學研究所(INSERM)主任Philippe Lazar,在聽取兩個評估委員會的結論之後,建議Jacques Benveniste停止做他的「高度稀釋」。1993年,《自然》上發表一篇論文,宣稱Jacques Benveniste的水之記憶的實驗無法重複。Jacques在1991年的時候給自己的研究做過辯護,說別人重複不出來實驗是因為「處理不當」(Inept handling),例如稀釋過程中不能上下晃,要轉著圈兒晃(Vortexing),這樣才能把物質裡的信息傳遞給水,並且義正言辭地指出其實他這個實驗有很多人能重複的出來。當然,法國INSERM反應也很到位:停資助,掃地出門。所以Jacques Benveniste就被開除了。需要指出的是,Jacques即使在被開除之後,仍然堅持做他的偽科學,後來他認為水有記憶的原因是來自電磁傳遞,並且宣稱當生物分子不存在的時候仍然能夠檢測到分子的信號。2004年,時年69歲的Jacques Benveniste因心臟病去世,《自然》期刊的報導中稱之為「水之記憶生物學家」,為其蓋棺定論。

呂克·蒙塔尼是Jacques Benveniste的忠實信徒,這在《呂克·蒙塔尼的生物學革命》(Luc Montagnier's Revolution in Biology)一文中有詳細的描述。呂克相信水有記憶,並且在2009年報導了他的「突破性進展」,即細菌和愛滋病毒DNA都可以產生電磁信號。2010年,《科學》期刊發表了關於呂克·蒙塔尼的新聞採訪,題為《法國諾獎得主逃離「智力恐怖」來到中國追求激進的構想》,開篇就講了他來中國打算做啥:高度稀釋的病原DNA放射的電磁波。文中呂克·蒙塔尼痛斥歐洲是「智力恐怖」(Intellectual terror),認為中國對於此類研究更為開放。文末,記者問了一個問題,說你難道不擔心你的同事們會認為你掉到偽科學的坑裡去了嗎?呂克·蒙塔尼回答說,不會,因為這不是偽科學,不是忽悠(quackery),這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真實現象。

我們在Bing中輸入「Luc Montagnier pseudoscience」,搜索到的第一篇文章很有意思(上圖)。作者講,這個吧,其實頂級科學家比方說拿了諾獎的超級大牛們,掉到偽科學的兔子洞(Rabbit hole of pseudoscience)裡其實不是多新鮮的事情。看到這裡,估計你就震驚了:什麼情況?能拿諾獎不都是大牛中的大牛嗎?怎麼還能做偽科學?作者講,多了去了。他舉例來講,比方說第一個專注搞偽科學的就是林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對,你沒有看錯,就是提雜化軌道的那個著名化學家鮑林,就是那個忽悠「如果你搞不清楚功能,那你就搞清楚結構」從而奠定結構生物學基礎的鮑林,也是那個提出分子進化理論的鮑林(編註:參見從諾獎到維C神話:一位天才科學家的榮與辱(上))。鮑林年輕的時候很靠譜,老了就迷上維生素C了,認為這玩意兒可以治療感冒和癌症,簡而言之就是你要是有了病,就往死了灌維C,省得給大夫找麻煩(編註:參見從諾獎到維C神話:一位天才科學家的榮與辱(下))。

搞偽科學的不止鮑林一個,作者還提了幾個名字,例如James Watson(與Crick發現DNA雙螺旋,分子生物學之父,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Kary Mullis(PCR發明者,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和 William Shockley(電晶體效應發現者,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所以多一個呂克·蒙塔尼不是多稀奇的事情。2015年,呂克·蒙塔尼在《Electromagnetic Biology and Medicine》期刊上發表他迄今能找到的最後一篇學術論文,題為《通過水和電磁波的DNA信息傳遞》,正式將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引入水之記憶中。看見沒,所謂的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我沒說錯吧?一個搞愛滋病毒的諾獎得主,用量子力學來忽悠水有記憶,好刺激的人生啊。

好吧,這裡我們做個總結,第一,呂克·蒙塔尼因為1983年首次分離HIV於2008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就是說,他曾經真的是牛過;2009年開始鼓搗水之記憶,一躍成為國際著名的偽科學大宗師,這也是事實。第二,拜託,人家是偽科學界的領軍人物好嗎?人家做偽科學也很努力啊,你看他文章裡的圖,切圖的時候連屏幕下面那排任務欄都不知道去掉(下圖,畫紅框部分),說說看,是不是連一般的本科生都不如了?第三,人家從2009年開始做水之記憶,至今已有十多年了,所以「從事偽科學多年」這個說法,是客觀且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本文原載薛宇科學網博客,《返樸》經授權轉載,並做了少量修訂。原文地址:http://wap.sciencenet.cn/blog-404304-1229176.html?mobile=1

原標題:《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在這個意義上,蒙塔尼刻意提愛滋病毒只是製造無意義的恐慌。「失足者」蒙塔尼饒毅在最新的發文中也駁斥稱,新冠病毒不含愛滋病毒的序列,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公開說明了。他直接指責,以蒙塔尼諾獎得主的身份,不僅是病毒學專家而且是病毒學頂尖學者,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人造 世衛澄清:COVID-19非人為或實驗室合成
    最近法國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稱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考慮到他本身就是知名的病毒學家,這一論調引發全球譁然,人為合成新冠病毒的陰謀論又活躍起來了。這幾個月來,不說民間的各種無腦猜測,從印度學者的論文到現在法國諾獎得主,專業人員也發出了不少混亂信息,呂克·蒙塔尼就認為,這個病毒是根據一個來自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製作的,之後,可能是無意中洩漏到實驗室外。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
  • 捷克總統稱病毒起源陰謀論可笑可悲 連諾獎得主都「中招」
    捷克總統稱病毒起源陰謀論可笑可悲 連諾獎得主都「中招」  Winnie Lee • 2020-04-20 16:13:53 來源:前瞻網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圖|Gfycat黛安妮帶來了兩個繼女莉迪亞和艾琳,我將她們視為己出,她們又給我帶來了五個孫輩。我的直系親屬現在差不多有個小村子的人口規模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給每個成員足夠的時間,尤其是還要工作。時間是我永恆的敵人。我的時間從來都不夠用,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庭。
  • 【直播預告】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對話諾獎得主赫克曼:疫情下的...
    騰訊研究院、騰訊新聞和一丹獎基金會將在2020年10月12日共同推出「騰訊對話·Tencent Dialogue:始於2020」系列第四期線上對話,這一次,騰訊邀請到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講席教授James J. Heckman和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一丹獎」創辦人陳一丹博士展開對話。
  • 諾獎得主對話中國科學家:國際合作是科技成就的基礎
    諾獎得主對話中國科學家:國際合作是科技成就的基礎 2019-11-23 19:1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湃 責任編輯:劉湃
  • 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智博會期間,包括麥可·萊維特在內的多位專家學者來到重慶,13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圖靈獎得主,2名菲爾茲獎得主、7位中國兩院院士匯聚一堂,在2019重慶全球科學家高峰會上進行了「智慧碰撞」。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 Barry Sharpless)被認為最有可能再度獲得諾獎。憑藉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貢獻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後,夏普萊斯開拓了一個全新領域——點擊化學。
  • 今日頭條上線科普視頻《科學家請回答2020》 連線對話諾獎得主
    今日頭條上線科普視頻《科學家請回答2020》 連線對話諾獎得主 站長之家(ChinaZ.com) 11月9日 消息:近日,今日頭條上線了科普視頻系列《科學家請回答
  • 諾獎得主女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希望與川大在化學醫學領域合作
    諾獎得主女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希望與川大在化學醫學領域合作 9月11日,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達·約納特在四川大學作講座。楊樹攝(視覺四川)     在四川大學□本報記者李寰  作為海科會的重頭戲之一,對話權威——四川大學專場,迎來了諾獎得主以色列女科學家阿達·約納特。
  • 諾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帶你了解區塊鏈到底能做什麼?
    本期節目將由諾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和羅漢堂秘書長陳龍跨洋連線,一同解構區塊鏈如何改變商業和社會的運行範式。主持人:區塊鏈能做什麼?有什麼基本優勢?埃裡克: 謝謝!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區塊鏈,特別是它與加密貨幣的關係,加密貨幣是區塊鏈迄今為止最著名的應用。關於區塊鏈,有很多正面消息。在我看來,區塊鏈是當今最激動人心、最有可能帶來變革的技術之一。
  • 芝加哥大學悼念遇害中國博士,諾獎得主中文致哀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芝加哥大學悼念遇害中國博士,諾獎得主中文致哀
  • 遇害中國博士父母抵美:冒雨出席追悼會,諾獎得主中文致哀_澎湃國際...
    遇害中國博士父母抵美:冒雨出席追悼會,諾獎得主中文致哀 海外網 2021-01-15 11:48
  •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2020-11-06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平價訓練AI機器人;97歲諾獎得主勵志人生;Github中文項目排行榜
    97歲諾獎得主的勵志人生97歲,他還奮戰在科研一線。John B.10月9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向鋰電池領域。引用果殼更科普化的解釋,如果沒有他們,我們每天形影不離的手機就是個隨時可能點燃的炸藥包。松寶有話說:外掛加努力的人生。3.【新聞 | Github中文項目排行榜,你永遠想不到開發者都用它幹了什麼】來源:機器之心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 前面的話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
  • 諾獎得主自稱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蘋果手機遭其diss
    諾獎得主自稱是中國科技產品頭號粉絲,蘋果手機遭其diss諾貝爾獎可以說是世界上含金量很高的獎項,一直以來許多人都已獲得諾獎殊榮為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標。特別是對於一些科學家,一些和平主義者,乃至一些文學家他們一生都渴望著能夠得到諾貝爾獎。
  • 諾獎得主威廉·凱林獲獎後和實驗室歡呼慶祝,並特別提及妻子
    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eorge Kaelin)61歲的新晉諾貝爾獎得主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eorge Kaelin)在接到獲獎電話時正值當地時間凌晨4時50分,隨後睡意全消,並向諾獎官方發送了自己的一張即時自拍照。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前面的話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本文研究了小柴昌俊的科學貢獻,並從中總結了若干成功經驗。